也许对孩子付出的爱在孩子眼中却是无尽的恨
家,世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很多人都认为家里是最舒适的地方,然而,这种想法在某些孩子看来,却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
在很多遭受过家庭暴力(其中既包括我们熟知的身体暴力,也包括冷暴力,即语言和情感上的暴力)的孩子看来,家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地狱,在这里没有温情,也没有情话,有的只是权利与欲望。
家,是世上最没办法谅解的地方。也许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非常不解,甚至气愤,因为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小家以及孩子付出了,最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是十分冤枉的。
有人曾这样写到:孩子用心来看世界,而家长只会用眼;孩子都是哲学家,而家长则是教育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令他们感到费解的父母,每位父母却有着令人费解的教育法。有人甚至戏称大人和孩子之间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都认为钱不够花(小孩总认为零用钱不够花,而父母则认为工资太少)。抱着这么多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面对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他们之间的问题怎么可能少呢?很多时候中国的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和失败,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太多——节衣缩食、放弃梦想,而这些却不能换来孩子的成功和感激,他们怎么可能不伤心失望呢?但他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是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和生活。
“虽然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人权”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了,但很多家庭中孩子的“人权”依旧藏在父母的口袋中不见天日。通常来说,中国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地认为孩子就是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因此他们总结出了一条至理名言:“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而且很多做了家长的人,自己就是在父母的体罚中成长起来的,故而如今很多家长依旧对不受教的孩子实行鞭笞教育。然而,这种方式真的能够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吗?不可否认,当父母将不听话的孩子痛揍一顿、辱骂一番之后,孩子时常会选择就范——顺从父母的意志。然而,这种顺从往往只是表面的顺从,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犯错——打骂——犯错——打骂……从这个循环圈来看,父母的打骂教从长远来看,往往不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部分心理学家的说法则显示,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情况变得更糟糕。
每一对父母都宣称自己爱孩子,然而爱孩子不仅仅是为他提供物质保障,同样也要关注他的心灵。一对真正懂得爱的真谛的夫妻,从来不将孩子与任何其他的情感或价值联系起来,更不会在轻怜蜜爱的时候将孩子视为爱情结晶,在夫妻缘尽之后就将孩子弃之不顾,用这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去伤害孩子。
有些家长对孩子奉行不打不骂的教育方式,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宠溺。这种养育子女的方式看似温和而充满家庭的温馨,但实际上却是名副其实的糖衣炮弹。如果孩子是吃着这样的糖衣炮弹长大的,其危害丝毫不小于从小遭受家庭暴力。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应该更多地奉行中庸之道,而不是走向极端。
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即使是小婴儿也可以分辨出爱与不爱之间的情感差别。如果家长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学着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吧,别漠视孩子那份藏在心底的、对父母之爱的渴望。
相关文章
- 爱因斯坦名言启示:怎样慧眼识灵感,付出汗水,助力孩子成才?
- 在这个故事里的每个成人,都爱孩子!但为什么受伤的却是孩子?
- 学渣孩子也许更可爱
- 家长付出那么多爱,却养了个“白羊狼”,错误的爱注定孩子的未来
- 有哪些行为,你以为是爱孩子,实际却是在害他
- 孩子为什么越哄哭“越凶”?也许是你的方法不对,父母要反思
- 孩子从“我不行”到“我试试”,需要付出多少
- 孩子变身“匹诺曹”,也许是无意识的,家长别给孩子贴上说谎标签
- 孩子听到打针就哭闹?也许一个夹子就能解决掉
- 孩子哭未必是饿了,也许是过度喂养,父母要读懂这些信息
- 孩子害怕新环境,入园就大声哭闹,可该学会“断舍离”却是家长?
- 孩子怨恨无父母之爱:生育太多孩子,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 孩子总是哭闹不停?可能是个“高需求”宝宝,家长应付出更多耐心
- 孩子总觉得自己不行,家长别急着斥责,也许是习得性无助惹的祸
- 孩子的拖延症还有救吗?拖延不是病,但却是在“浪费生命”
- 孩子眼中的世界与你眼中的世界大不相同,10张图告诉你区别在哪?
- 孩子眼中的双十一
- 孩子眼中的年味什么样?一起来看看
- 孩子穿衣不配合?也许这不是他/她想穿的衣服
- 孩子给出了妈妈们的分数,娘亲哭着抱紧孩子,付出再多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