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4-5岁的孩子爱告状?父母别指责,抓住孩子"道德感发展期"是关键 孩子被别的家长不友好的指责

2022-03-14 08:17:24孕产
相信有不少父母已经注意到了,自己家的 孩子成长到了一定阶段,就开发出了一项"特殊技能"——爱告状。我朋友家的孩子壮壮就是一个很爱告状的孩子,不管是哥哥偷吃了他几块小饼干,还是自己的同学没写作业,事无巨细的都喜欢向家长告状,不知道你家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相信有不少父母已经注意到了,自己家的 孩子成长到了一定阶段,就开发出了一项"特殊技能"——爱告状。我朋友家的孩子壮壮就是一个很爱告状的孩子,不管是哥哥偷吃了他几块小饼干,还是自己的同学没写作业,事无巨细的都喜欢向家长告状,不知道你家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这种情况很常见,告状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再加上4-5岁的孩子正处在道德感发展迅速时期,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符合老师或者是家长提出的要求而产生自豪和满足。

孩子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道德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不会有所改变的。他们发展成长的阶段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作为共同体存在着的。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达到自律的目的,把道德当作一块遮羞布。

4-5岁的孩子爱告状?父母别指责,抓住孩子"道德感发展期"是关键

周围有人的时候孩子会为了避免他人的道德谴责而不随地乱扔,是人之常情,但是当周围没有人时孩子依然可以坚持不往地上扔垃圾,这就是道德教育起到的正面作用,道德规范自律作用。皮亚杰认为孩子道德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4个阶段。

孩子被别的家长不友好的指责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很小,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评判规则都出于出具雏形的状态,所有的三观和准则都来自于外在的成年人,对于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还很模糊。并且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道德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具有规范性,没有合作的意识。

2. 权威阶段(5-8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初步对规则产生了敬畏的心理。对于外在的高大权威,甚至是只要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对权威的敬畏心理。表现在身上就是服从和顺从,认为只要服从就说明自己是一个乖孩子。但是这种服从是不加思索的,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是一味的在执行任务,服从命令而已。

3. 可逆性阶段(8-10岁)

孩子被别的家长不友好的指责

.这个阶段也被称为自律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规则是不可以被改变的,尽量不触碰高压线就不触碰。并且如果当自己的同伴触碰规则并且试图改变时,他就会警觉并且提醒,"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怎么能够改变规则呢?"。

认识到了规则是为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规范,并且很大程度上不用他人监督,也能自觉的遵守规则。从这个阶段开始,他就标志着孩子的道德意识正式形成了。

4. 公正阶段(10岁以后)

最后一个阶段是孩子10岁以后的道德成长阶段。很多人的正义感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发展的,这个年龄以后的孩子会在正义感上跟同龄人拉开差距。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规则很敬畏,他们主张着公平,公正正义,一旦有人敢去触碰道德的高压线,他们很可能就会去警告或者谴责。

孩子被别的家长不友好的指责

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对孩子从小就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达到道德自律的目标。也就是4~6岁这个重要阶段,所以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道德教育。

为什么说4-6岁是孩子的道德感发展迅速时期

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发布的一篇论文中做了一个研究。研究的主题就是4至6岁孩子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研究人员编了8种不同的故事,去考察274名4~6岁孩子的道德判断标准以及意图判断的发展特点,并且研究记录了他们做出道德判断时依靠的是哪些信息,能否换位思考故事中主角等多方面因素。

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控制了年龄,道德判断和意图判断与愿望等信息呈正相关比例分布,而意图与道德判断则呈现负相关比例分布。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不同孩子的道德判断意识就不同。

这项研究得出了下面的结论:①4~6岁孩子的道德判断和意图判断能力,会随着与年龄成长成正比。即年龄越大,道德判断和意图判断能力越强。

②4岁孩子的道德判断标准容易受到结果的影响,而忽视主角的心理状态。而比4岁孩子更年长的孩子,在测试中能考虑的比较深入长远,比如心理状态和行为后果等。

③4岁的孩子对行为意图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线索不明显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4岁以上的孩子能渐渐看出主角的行为意图,并且能和故事中主角的愿望理想等心理状态相结合,即使线索不明显,也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孩子被别的家长不友好的指责

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道德感培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解释了人类面对21世纪需要具备的五种思维能力,如条理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尊重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如果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感培养将会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如果从小不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感,家长不及时纠正的话,这些看起来很微小的细节,在以后就会变成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阻障。

比如有些孩子会喜欢拿别人家的一些小物件,有些家长就会觉得小东西无所谓,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养成偷东西的习惯。

有些俗语说得好,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德感从小培养的重要性。

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呢?观察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一出生,看见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就是父母。所以很自然而然的把父母当成了自己的老师,所以父母自己也应该有为孩子树立榜样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道德感培养的细节。比如不乱丢垃圾,公共场所不吸烟等,要给孩子形成一种"这才是正确的做法"的意识,当好孩子的学习榜样。

约束孩子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制定清晰一致的规则

父母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并且能明确每件事情是该做还是不该做。不该做的事情,孩子做了就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但应该做的事情,孩子做了就需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情绪记忆,也会形成对事情的一套评判标准,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做错事情时,是要给予处罚。但是一定要让他意识到,给你的处罚是因为你做了不该做的错事,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只是看到你愤怒的表面。

孩子犯错惩罚不仅要及时还要有智慧,诱导式规劝是关键

约翰梅迪娜认为惩罚最有效的两种方式分别是让孩子自己承担恶果,或者是拿走让孩子开心的玩偶。

让孩子自己承担恶果,可以理解为家长允许孩子去做错事,但是做错了事情之后的后果都要你自己去承担,我不负责收拾你的烂摊子。

第2种措施就是拿走孩子的快乐源泉,比如孩子偷了商店的东西,家长发现后禁止孩子一个月吃零食。

研究表明第1种惩罚方式明显更有效果,因为他的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事的严重性。而第2种孩子只看到了惩罚表面,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家长不让自己这样做,效果明显不如第1种惩罚方式好。

爱告状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它是在向家长提醒孩子的道德成长期来到,要开始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了。所以各位家长在孩子的道德教育阶段,一定不能松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