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养”,如何让父母带好你的娃?
在中国,家庭教育有两个独特的现象,是世界范围内其它国家较少出现的。一个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另一个就是隔代养育的问题。本文选自朱永新在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的演讲,相信能够解决大部分家庭关于“隔代教养”的难题。
目前,前者由于政策的调整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历史的现象,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国家庭教育的格局。
而后者则既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有着现实的生活土壤,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中国独特的“隔代亲”现象
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隔代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里有几个来自互联网的段子:
网友A:哎,我儿子长期把他爷爷当马骑,我觉得不妥,我就说了我儿子,我爸说:老子乐意,关你什么事!
网友C:老爸病了在医院输液,心情不好不吃不喝。女儿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打电话给媳妇,媳妇一听带着闺女到医院。闺女跟她爷爷说,你再不吃饭就不跟你玩了,老爷子一听赶紧起来喝了两碗粥。
网友D:老妈每天打电话到家里,和小孙子亲热地说许多话。有一天晚上电话过来,要和小孙子通话,我告诉她孙子睡着了。她马上要搁电话,我说老妈我们聊聊吧,老妈说,和你有什么好聊的?
为什么会有隔代亲的现象?
1、中国有着重视家庭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
老一辈人经常把孙辈作为自己血脉的传承,觉得自己来日无多,自己的生命正在自己能看得到的最下一代身上延续,这也是老人对于生的愿望的表达,自然对孙辈呵护有加。
2、中国传统家庭有着“尊老爱幼”,家族内部互相帮助的传统。
与西方强调独立的传统不同,中国的老人直接参与和帮助下一代养育子女,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
3、祖辈与孙辈的隔代亲还有一个重要的情感依恋关系。
随着生理上的变老,老年人的智力和心理也会童稚化,他们对儿女的控制力逐步减弱,共同语言日益减少,而和孙辈之间则有着更多的天然接近性。
4,祖辈与孙辈的隔代亲,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在家庭成员中,最老的和最小的,即将消失的和正在新生的,是两个互相补充、互相吸引的生命,加之在人生最初阶段的朝夕相处,不仅祖辈会表现出主动的“隔代亲”,孙辈的主动依恋也同样非常明显。
2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养
隔代亲,是隔代教养的文化基础。
早在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老年学家伯尼斯.纽加顿就曾发现了祖父母隔代教养的五种模型:
传统正经型:循规蹈矩,保持对孙辈兴趣但不会管太多;
享儿孙福型:享受作为祖父母的悠闲,主要是和孙辈玩;
替代父母型:完全接过养育孙辈的责任;
智慧老人型:作为一家之主给出建议和支持,爷爷和外公通常只控制子女一代;
关系疏远型:不常接触,只在节假日或特殊日子出现。
据资料显示,近二十多年间的美国,有5%—10%的18岁以下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0.9%的祖辈抚养孙辈至少六个月以上。
但是,在我国情况却有极大不同,我们有自己特色的隔代教养。而且其原因更复杂,隔代教养比例、形式和参与度等等,也都明显更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去年进行的《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近八成的家庭,是祖辈参与教养的。
其中幼儿园前为77.7%,幼儿园期间是72.9%,到小学阶段仍占60.1%,农村祖辈教育更是高达90%以上。
目前,生育二胎政策已经推出,祖辈参与教养的比例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特别大幅度的变化,尤其不太会有明显的下降。
因此,如何真正发挥祖辈教养的优势,避免隔代教养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命题。
3“隔代教养”真的省心吗?
首先,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一、隔代教养的优势
1、经验丰富的优势
首先,因为自己养育过子女一代,在育儿方面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子女初为人父母的时候,会在具体的养育过程中发挥成为年轻父母主心骨的作用。
其次,祖辈有着积累了几十年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无论是照顾孙辈的日常起居,还是协助子女的衣食住行,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经验优势,提供帮助。
再次,祖辈的人生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在孙辈成长过程中甚至子女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祖辈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优势提出建议。
2、时间充沛的优势
新父母往往出于事业刚刚起步的关键期,基本没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抚育孩子。而祖辈多已退休,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帮助子女照看孙辈。
3、情感亲近的优势
传统观念中对“含饴弄孙”的幸福追求,让祖辈教养不仅能够给予孙辈更多的情感付出,同时也能让自己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
同时,祖辈在对孙辈付出的过程中,可以赢得子女及其另一半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拥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二、隔代抚养的劣势
当然,隔代抚养的弊端同样明显:
1、观念相对落后
祖辈作为隔代长辈,在教育和抚养孙辈过程中,往往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教育理念落后陈旧,经验也往往过时,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甚至因此造成和子女及其配偶之间的矛盾。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现象,很多祖辈觉得孩子听话就好。为了让孙辈听话不烦人,甚至把孩子交给手机游戏、电视动画片等等,造成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心灵也受到不良的影响。
2、方法比较陈旧
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策,是许多祖辈共同的烦恼。对于他们来说,育儿方法的获取渠道相对封闭单一,且不能随着现在孙辈成长的新环境而做出适当调整,以至于不能适应孙辈成长的需求。
3、边界划分不清
情感边界和行为边界不清晰,导致育儿过程出现分歧甚至矛盾,引发家庭矛盾,造成孙辈成长的负面影响。
比如有的年轻父母抱怨,自己刚对孩子提出要求,转眼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偷偷带着孩子违反,还给孩子打掩护,祖辈和孙辈形成统一联盟对抗父母,父母稍有不满,就会被祖辈抱怨不孝,说自己辛辛苦苦付出子女还不领情。由此引发的矛盾也比比皆是。
4如何打造完美的隔代教育?
在我国,家庭教育问题历来都存在。我们提出的家庭教育,本质上更应该是一种家庭中所有成员共同面对和接受的教育,即成为“家庭教育共同体”。
一、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
理念改变,关键是要让父母和祖辈等家庭教育共同体的成员树立正确一致的儿童观。
首先,要认识到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首要责任人。隔代抚养,祖辈不应该替代父母承担责任,而应该发挥辅助、协助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祖辈对父母教育子女出现的异议,应该私下沟通和交流并最终尊重父母的选择。而作为父母,也不能将子女抚养的责任一味推给自己的父母,应该主动进行学习,掌握教育子女的技能,并适当借助自己父母的经验,在其帮助下进行家庭中的子女教育。
其次,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儿童拥有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参与等权利。祖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甚至在自己子女教养的过程中,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下富足,所以更愿意为孙辈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以弥补自己心理上的歉疚,而对于孙辈的心灵发展习惯养成等方面却相对重视不足。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成长的时代,较之以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子女成长的重视,也逐渐从物质条件的满足转向精神生活的充盈,但同时这也引发了父母和祖父母教育的冲突。
唯有教养者统一的儿童观、发展观,让父辈和祖辈真正思考儿童发展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教养儿童,才有可能解决这些冲突。
二、完善隔代教养的模式
在我国,隔代教养状况虽然有比较明显的城乡差异,并根据孙辈年龄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按照祖辈和父辈在教养过程中参与程度的不同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
一是“单一的父辈教养,祖辈基本不参与教养”的模式。
二是“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联合教养”模式。
三是“祖辈为主父母为辅的联合教养”。
四是“单一的祖辈教养,父母基本不参与教养”。
其中与隔代教养相关的是后三种模式。着后三种模式中,还有祖辈与子女一起居住和不一起居住等模式。
实践表明,第二种教养模式是最合理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兼具了两代人的教育经验和智慧。
所谓完善隔代抚养的模式,就是要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共同体,发挥父母和祖辈的各自教育优势。
一方面,父母应该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主体责任。
另一方面,祖辈应该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经验丰富、精力充沛优势等,增加孩子的人际交往圈,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三、厘清隔代教养的边界
隔代教养的边界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首先在育儿决策方面,应该确认孙辈抚育责任的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对年轻一代父母的育儿决策,祖辈应该给予尊重。毕竟承担直接育儿责任的,还是父母。
其次,在育儿方法方面,祖辈应该和父辈畅通沟通渠道,以沟通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支持,采取真正吻合孙辈成长的科学的方法。
四、整合隔代教养的资源
隔代教养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也不能局限于家庭的场域。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让孩子能够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儿童乐园、青少年中心等各种场所,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一是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在城市,社会教育资源相对较多,祖辈和父母应该尽可能抽出时间陪同孩子走出家庭,在大自然中,在各种社会教育机构中体验、学习、研修。
二是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近些年,家校合作共育已经被空前重视,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发挥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很多学校也在以“家校合作委员会”等方式将家庭卷入教育形成合力,同时也从学校的角度开办“父母学校”“父母讲堂”等,提供面向父母和祖父母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辅助机构。
发展专业化的教养机构,也是今后家庭教养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两会,民进中央提出《关于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提案》,希望需整合全社会的资源,鼓励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投身2-3岁托儿机构的建设。
五、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新教育实验提出的重要理念。
一是亲子共读。
无论祖辈如何倾情付出在孙辈的抚育方面,都无法替代父辈陪伴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家庭中,仍然应该以父辈参与和陪伴孩子成长为主要形式。
父母可以借助现代通讯手段,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写亲子日记,通信、电话、视频语音等方式,和孩子生活在共同的语境中,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父母缺席了自己的成长,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才能够得以健康发展。
二是亲子共写。
亲子共写有许多形式。新教育有一个听读绘说的项目,本质是就是一种亲子共写。
“听”,是孩子专注倾听父母或老师讲述图画书等故事,理解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这种亲子或师生共读,是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读”,是孩子在听过之后进一步独立阅读,主动思考,独自深入故事情境,是对提升阅读力的训练。
“绘”,是孩子把听过的故事用图像复述、或接龙、或同主题创作,以涂鸦的方式画出来,是增强想象力的训练。
“说”,是以涂鸦的作品为提纲,孩子用口头语言进行丰富而完整的阐述,是提高表达力的训练。
三是共同生活。
陪伴是最好的共同生活。在许多家庭,父母与孩子很少在一起,祖辈往往把孙辈交给电视或者IPAD,孩子要么缺少陪伴,要么是无效陪伴。共同生活就是要抓住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与孩子一起共同阅读,共同出游,共同探索,共同交流。
相关文章
- 家庭教养中父母无能为力的地方
- 80%女宝家庭都在用,导致女宝长大不孕不育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它
- 80%的家庭存在这种情况,爸爸去哪了?爸爸什么时候能陪我?
- 不管家庭条件如何,父母都要舍得在这几方面花钱,娃会感激你
- 孩子特别难带,警惕过度养育,父母做到这几点轻松带好娃
- 孩子长大不想回家!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80%的家长都在做
- 老人带孩子是喜是忧?家长做好这3点,隔代教育也能带好娃
- 家庭教育100个妙招:据说聪明的父母都这样教孩子,家长必读
- 家庭教育公开课等你来约——做智慧父母点亮孩子未来
- 家庭教育大讲堂回顾| 隔辈教养中,祖辈如何来帮忙
- 家庭教育规划专家:你用十年没带好的孩子,我用一星期怎么教好?
- 家庭教育重在教育父母
- 家庭教育,埋在骨子里的教养
- 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给他包办
- 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 家庭生活中,父爱不可或缺,父爱的这3大益处,每个父母都应知道
- 父母不吵架可能是“伪和睦”!啥是健康家庭的”有益争论模式“?
- 父母为什么会缺少家庭教育的素养?日后怎么改正?这篇文章告诉你
- 父母们都喜欢孩子被人夸赞有教养,“教养名片”应该从小带上
- 父母偏爱,会给孩子多的家庭造成什么影响?一个故事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