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吵架可能是“伪和睦”!啥是健康家庭的”有益争论模式“? 爸妈老是吵架,家庭不和睦怎么办
如果你去百度一下“父母吵架”这个问题,基本全是负面内容,标题也挺吓人的,比如:
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有哪些影响,看完你还敢这样做吗?
看哭了,父母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比你想象的大!
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
不得不说,这些内容很有道理,父母吵架确实很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下面这个研究:
对99个9到11岁的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评估,判断出孩子父母平时的争吵频率以及孩子对于父母婚姻的乐观程度,并根据评估情况将孩子分为两组。
研究人员给孩子们展示一组照片,并让他们判断照片上的夫妻是“快乐”、“愤怒”还是“既不快乐也不愤怒”。
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对照片的判断普遍准确。
而父母经常争吵的孩子们只能识别出“快乐”和“愤怒”的夫妻,对那些没有表现出明显情绪的夫妻(中性情绪),他们要么是误读为“快乐”或“愤怒”,要么就是坦陈自己“分辨不出”。
对中性情绪的误读会导致两种结果:
将中性情绪理解为“愤怒”的孩子会表现得过度警觉,而将中性情绪理解为“快乐”的孩子则对不太强烈的情绪表现得不敏感。
这个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爱丽丝( Alice Schermerhorn)说:
童年时期任何“不愉快的小事”,比如父母争执,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不过同时,爱丽丝也说:
“矛盾很难完全消除,但是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即便发生争执,也依然在乎着彼此,问题总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要让孩子对父母的婚姻有信心,这一点至关重要。”
看到爱丽丝后面的这句话,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啊!看来不用活的那么憋屈啊!情绪激动起来,想吵两句还是可以吵两句的啊!”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和睦、安全、有爱的环境里长大,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
因此我们不让兄弟姐妹争吵,自己吵架时也会关起门来,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
但是!
但是!
但是!
尽量让孩子永远不接触争吵,真的好吗?家庭成员之间时不时争吵两句,难道就不和睦、不安全、缺乏爱了?
事实并不是这样。
有一位研究婚姻关系的著名学者,名叫John Gottman,他研究发现:
夫妻之间发生冲突的频率,与他们的夫妻关系是否健康发展无关。
意见经常不一致的夫妻,并不会比“不吵架”、“不冲突”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若夫妇的关系稳定和满足,夫妇的正面和负面互动的比例最少是5:1。
不管两个人的婚姻中有多少矛盾,只要夫妻之间的积极互动比消极互动多4倍,那么婚姻关系就会健康长久。
这说明啥?
说明关系再好的夫妻也是会吵架,会有冲突的。
说明有冲突并不可怕,如果你和你的家人从未有过任何争吵、冲突,那么很可能你们都在逃避问题。
就算不扯婆媳关系、亲戚邻居这些复杂的人际问题,就拿小小的三口之家来说,难道从来没为孩子的问题发生过不同意见?
这些常见的育儿冲突,你家发生过吗?1、前后矛盾
父母的规则,以及对孩子的期望通常不大一样。
妈妈可能会说:“不写完作业就不能看电视”;
但当妈妈一走,爸爸可能会对孩子说说,“你想看就先看一会儿吧。”
妈妈刚刚嘱咐孩子:“危险、脏、不要乱跑。”
爸爸过一会儿就跟孩子建议:“咱俩从这个小土坡冲下去肯定很好玩 !”
你很难说谁对、谁错。
但这些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时,父母一方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另一方的权威。于是你们俩很容易为谁对谁错吵了起来。
2、责任混乱
妈妈觉得该对孩子严格一些,需要多花些时间管教,多花点时间陪伴。
爸爸觉得可以让孩子自由一些,犯不着那么操心。
于是妈妈觉得爸爸不负责、不关心孩子、不愿意花时间为家庭付出。
爸爸觉得妈妈太小题大做,明明能轻松一点为啥要那么操心?
于是夫妻俩就“谁该负多少责任”个问题开始争论起来。
3、竞争同盟
有时,父母之间可能会因孩子的注意力和爱而发展竞争。常见的问题是:
“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即便没有这样明着问,也有可能变相成这样:
“爸爸说可以,妈妈说不可以,你听谁的?”
更缓和一些的竞争,也许是这样:
“爸爸想带你去钓鱼,妈妈想带你去逛街,你愿意跟谁去?”
上面这些冲突只是举个例子,很多家庭肯定都有同感。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冲突是对的,但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意的不是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而是学习处理冲突的方式。
家长处理冲突的方式,也教会孩子如何管理分歧。
有的情况下,也许“吵吵更健康”。
“争吵”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1、带来创意
心理学家罗伯特·艾伯特(Robert Albert)所说:
“具备创造性潜力的人往往不会来自和谐的家庭,而是来自‘动荡’的家庭。”
这个“动荡”并不是指打架、朝不保夕,而是指真正的意见分歧。
比如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他俩说他们在一起思考的时候,其实是一场争论。
他们的重要决定之一是为飞机设计一个螺旋桨。两人吵了好几周,经常一吵就是几个小时。
“长时间的争吵过后,经常出现的可笑结果是:我们发现自己转变到了对方那一边,”
只有在彻底反驳对方的理由后,他们才开始明白,两人都错了。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螺旋桨。
他俩的机械师曾感叹:
“我觉得他们不是真的生气,但的确会相当激动”。
2、学习接受不同意见
如果没有人和你发生争执,那么你肯定不会放弃你的旧想法,更不用说尝试新的做法。
分歧,是“群体性思维”的解毒剂。
什么是“群体性思维”呢?
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这就是群体性思维。
群体性思维有什么问题?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与群体性思维有关的教训就是——“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又称吉隆滩事件。
1961年,总统肯尼迪及其顾问们试图用1400名由CIA训练过的古巴流放者来袭击古巴,以此推翻卡斯特罗政权。
几乎所有的袭击者都被杀或抓获,美国颜面尽失,而且古巴与前苏联更为团结了。在得知后果以后,肯尼迪大呼:
“我们怎么做出了如此愚蠢的事呢?”
社会心理学家贾尼斯(Irving Janis)认为:酿成这个大错的原因,是由于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颜面而压制异议。
在计划那次不幸的猪湾袭击时,刚刚当选的肯尼迪总统和他的顾问们,高兴地组成了一个极有团队精神的队伍。而对这次计划十分关键的反对观点都被压制或是排除了,总统本人很快就对这次袭击表示了认同。
在工作中,团队精神确实有助于鼓舞士气。但是在决策时,紧密团结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利。
童年,正是学习如何提出不同意见,并接受不同意见的最佳时期。
3、学习表达不同意见
来试着做做下面这个和“亲密关系”有关的选择题:
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发生争执、彼此不满了,你会怎么办?
A、认错 B、忽视 C、退出 D、表达
不知道你选的是什么,但正确答案是D。
首先忽视肯定更不对,这个不用过多说。
但认错呢怎么也不对啊?
试想夫妻吵架了,丈夫赶紧说:
好好好,你是对的,都是我的错好不好?
妻子问:
那你错哪里了?
丈夫说:
你说我错哪儿了就错哪儿了,反正都是我的错。
妻子会觉得自己“赢了”,很开心吗?
反正我不会,我会觉得对方在逃避问题,就想敷衍我,这个问题根本没解决,下回该犯还得犯。
那么,退出呢?
我问我一个男性朋友的时候,他很“好心”地说:
“如果是在争吵的状态,我会退出,结束争吵”。
我问他:
“还在争吵的时候你就退了,对方会不会更加生气?觉得你连话都不愿意跟她说了?”
他想了一下,说:
“确实,我想了一下,要是退出了,后面的问题更恼火。”
所以,“表达”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先接纳和表达情绪,再表达对事情的意见。
同样,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明白思想的分歧的价值。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分歧。
如果我不统一别人的观点,那我是应该沉默,还是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文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礼貌地争论?
从这个角度说,父母在孩子面前公开的表达自己的分歧,其实是有益处的。
比如孩子会发现:
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能掌握全部的真理;错了也没关系,完全可以认同别人的观点,改正自己;不用盲从别人的意见;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但也包容别人不同的意见。所以,关键的问题是:
如何建立有益的争论模式?如何教孩子们进行有益的争论?同时将负面影响保持在最低限度?第一、有所争、有所不争
学会选择要争论的问题。
潜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些值得争,而有些其实不值得争。
比如,孩子今天想穿旧鞋子出门,不喜欢穿妈妈给她新买的鞋子出门,这完全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的的事情,不值得争论。
选择对更重要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立场,争论才更有价值,也不容易让别人厌烦。
而爸爸妈妈对争论问题的选择,正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让孩子也学会小事不计较,大事有原则地坚持态度。
第二、保持开放
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假设自己是对的,但倾听别人观点的时候假设自己是错的。
即便对方大部分观点和你不一致,也很可能有一小部分是和你相同的,不妨开放地承认对方和你意见一致的地方,以及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
如果孩子有时候获胜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听她的观点,更应该愿意对他说:“你说服了我。我们会按照你的方式做”。
让孩子知道你重视她的观点。
也让孩子知道,通过沟通,冲突可以得到解决,不需要耍赖,自己也可以获胜。
第三、争论的边界
只要争论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就是一种可接受并且富有成效的沟通形式。
比如争论能受到控制、保持尊重,并且正朝着解决方案发展,完全可以继续。
但如果争论退化成了辱骂,平和的声音也变成了喊叫,或者争论的双方说的话已经在反复绕圈,没有朝着解决方向前进,就应该赶紧停下来。
第四、争论联盟不要变得僵硬持久
有时候双方争论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往往会拉第三个人来给“评评理”,据说可以调解一下。
不过,这第三个人,也很可能站到一方或另一方那边去,从而使分歧更加严重。
当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交战双方还可能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这“第三个人”,以回避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坏事,在每个家庭中,都存在某些联盟和对抗。
比如有时母女结盟,一起对抗爸爸;或者父母在特定问题上团结起来对抗孩子。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这些联盟并不固定,它们会因情况而变化,并且不会破坏家庭的运作。
然而,如果这些结盟和对抗变得僵硬和持久,它们就会对家庭造成伤害了。
所以,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的动态,可以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我最倾向于赞同(或不赞同)哪位的家庭成员?当我的孩子们在互相争论时,我通常会采取哪种方式?家里谁最容易激怒我?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的榜样来学习如何处理分歧。
所以爸爸妈妈,有多少次是通过“好”的争论,最终成功的和解的?
相关文章
- 家庭和睦,父母从不给孩子压力,孩子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呢
- 家庭语言环境对娃影响极深,父母提供这6种“刺激”对娃大有益处
- 再科学的育儿观,都抵不过和睦、健康充满爱和幸福感的家庭关系
- 好的家庭教育,从父母开始改变,迈出3步改变思维模式
- 脑成像发现,父母吵架,宝宝脑区连接反应模式和抑郁症相同
- 妹妹从小被夸善良,却害惨哥哥家庭,父母别让孩子成为“伪善良”
- 家庭和睦都是这样说话的
- 家庭教养中父母无能为力的地方
- 家庭教育100个妙招:据说聪明的父母都这样教孩子,家长必读
- 家庭教育公开课等你来约——做智慧父母点亮孩子未来
- 家庭教育每日分享---孩子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唤醒父母
- 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给他包办
- 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 家庭生活中,父爱不可或缺,父爱的这3大益处,每个父母都应知道
- 父母“高龄”可能影响下一代健康
- 父母为什么会缺少家庭教育的素养?日后怎么改正?这篇文章告诉你
- 父母偏爱,会给孩子多的家庭造成什么影响?一个故事告诉你答案
- 父母做到这几点,别给孩子特殊的家庭地位
- 父母做到这几点,才能保证孩子的精神健康
- 父母再不忍心,也要教会孩子这些规矩,对孩子以后发展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