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朝气蓬勃的孩子,一静不如一动:用这4种冒险,带孩子动起来
1、孩子们变得越来越“静”
每年的春天和秋天,我女儿的幼儿园都会组织一次野外郊游。
春秋时节,天气不冷也不热,特别适宜开展户外活动,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和家长、老师一起,在野外奔跑、玩耍、做游戏,好不热闹。别说孩子们,我跟着去了两次,都觉得特别好玩,也就对下一次的郊游充满了期待。
但是今年,就在我们觉得又到了郊游的好天气,对出去玩蠢蠢欲动时,却等来了一纸通知:
由于担心孩子们外出的安全问题,幼儿园今年的秋游活动取消,换成室内活动的方式,具体安排待定。
女儿失望得撅起了小嘴,安慰她之余,我心里其实并不特别意外,因为现在养育孩子,提得最多的就是“安全至上”。
早就听说有些幼儿园,园内的大型游乐设施只是摆设,并不会开放给幼儿玩耍。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面对大型玩具设施时,会特别地兴奋,幼儿园担心这种情况下,不好对孩子进行管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干脆就规定不允许开放大型游乐设施。于是,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做做操,其余活动全都是在室内进行。讲讲故事,做做游戏,最重要的是不让孩子磕着碰着,完好无损地交给家长。园内活动都这么谨慎,集体外出这种“高风险”活动,肯定更是要能避免就避免了。
学校这样,家庭更是如此。许多家长,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对孩子真是“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孩子们变得越来越“静”。
重视安全肯定没有错,但需要警惕的是:
很多家长因为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误解,会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2、面对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都有哪些误解?
(1)将风险等同于危险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风险,就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即是说,结果有可能是负面的,也有可能是正面的。
如果家长堵死了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也就堵死了孩子从中获得成长的可能性。
育儿大v粥悦悦曾经用漫画的形式分享过她的育儿经历:她生了三个宝宝,其中在大儿子身上花费的精力最多,但出现的问题也最多:挑食、语言发展滞后、感统失调等,专门去看了儿科医生才明白,问题全都出在养育方式上:
害怕孩子吃东西呛到,因此总是给孩子吃磨得很精细的食物,造成孩子口腔异常娇嫩敏感,无法接受粗糙一些的食物,自然非常挑食;咀嚼不够,又影响了孩子的牙齿、舌头、颌骨的发育以及消化功能的发展。 害怕孩子到处爬撞到磕到,因此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最后孩子没有经过爬来锻炼全身的力量协调,加强前庭与感觉系统的统合,使身体更加灵活,造成了感统失调。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鸡蛋,从内打破是新生,从外打破是食物。
雏鸡破壳而出前,都会在壳里拼命挣扎,这个时候,如果因为害怕它出不来而“帮”它破壳,它就算出来,也会变成弱雏,很快被淘汰掉。因为雏鸡在壳里拼命挣扎的过程,也是让身体不断得到充血、快速生长的过程,这个强化锻炼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在孩子眼中 ,每件新奇的事情都是冒险和探索:接触新东西、与家人以外的人交谈、画画、快跑,孩子们正是通过这些冒险来学习新事物。
纽约大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格哈特指出:孩子们会对自己独立发现一个新地方或大人想不到的捷径,而感到分外自豪,这种自豪感是独立、自信、安全感的内在源泉。
风险并不等于危险,风险是孩子成长的契机。
(2)想要给孩子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
作为孩子的看护者,保护孩子的安全是家长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
首先,所谓的绝对安全,并不存在。
伦敦密德萨斯大学危险管理课程的教授戴维通过分析英国儿童伤害统计表,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那些为了保证孩子玩耍环境的安全,而布满橡胶防护的游乐场,反而加剧了孩子们骨折的几率。
这是因为孩子们认为,反正跌落也只是跌到垫了塑胶的地板上,所以面对危险,他们反而掉以轻心了。
最危险的其实是孩子缺乏对危险的认识。
其次,真正的安全,是教给孩子应对危险的能力。
在家里,你可以随时看着孩子,但是孩子总要去上学,家长不可能跟着进去吧?现在家长可以做孩子的保护伞,孩子进入社会以后呢?
探索训练营的创始人吉佛图利在《应该让孩子做的50件危险事情》提出:确保安全的做法就是学习如何判断危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合理冒险,才能让他们更容易警觉到危险,并在处理危险的过程中获得信心、独立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3、用这4种冒险,让孩子动起来
美国著名演讲家希瑟.舒梅克在《不听话,也ok》一书中,提出了培养孩子自信和创造力的叛逆法则,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冒险。她为孩子限定了以下四个主要领域:
(1)身体冒险
用身体来尝试各种事物,体会并爱上这种独立自主的感觉。
身体冒险游戏可以分为这六大类:
爬高、使用锋利的小刀或他们觉得危险的其他工具、在火堆边或水边玩耍、玩打仗和扭打游戏、飞跑、探险。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们尝试一下。成长的天性,让孩子们对这些活动充满兴趣,与其让他们趁着家长不注意偷偷摸摸进行,不如主动带着他们探索尝试。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总是闹腾到很晚,不睡觉,其实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孩子“电”没放够。这些身体冒险,不但让孩子在体力上放电,新鲜刺激的体验,也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
在这里推荐一个可以在家里进行的身体冒险:枕头大战。家长和孩子可以在床上,用枕头作为武器来打仗,相信我,在一场尖叫和打闹过后,不但孩子兴奋不已,家长也会发现,自己好久没有这么尽兴地笑过了。
(2)创意冒险
尝试各种新点子,把创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
比如让孩子来制定游戏规则,而不是告诉孩子,规则已经定好了,咱们只能这样玩。
推荐一个小游戏:故事魔盒
1、用纸制作三个骰子,分别为角色类、工具类、场景类,并标注或贴上相应贴纸,如角色类贴上海盗、厨师等各种人物角色,工具类贴上盾牌、斧头等工具,场景类贴上户外、森林等场景
2、即兴造句:选择其中一个骰子,随机扔,根据骰子正面出现的卡片造句
3、创意联想:同时仍三个骰子,让孩子把骰子正面出现的三个图片串成一句话或一个故事
4、故事接龙:选择两个骰子(必须包含一个角色类)同时扔出,编造一个基础故事,下一个人扔出一个骰子并在前面故事的基础上增加当前骰子元素继续该故事,直到第六颗骰子为止。
这也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3)社交冒险
有些家长会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引导。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级,其中第三个层级就是社会需要。
对于孩子来说,他不认识的人都属于陌生人,不和陌生人说话,相当于切断了孩子与社会的联系,也是在阻碍孩子的社会需要。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走,并且教会孩子怎么和陌生人进行沟通,社交冒险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鼓励孩子尝试新的社交行为,比如给别人打招呼、和成人说话,或者提问,都属于社交冒险。
这也是我和女儿经常进行的一个冒险。女儿喜欢在盒马先生超市里买新鲜椰子吃,每次挑选好椰子,需要找到装有开椰器的地方,并请店员把椰子打开,这些工作都由她单独来进行。她知道大声地给店员叔叔打招呼,询问最近的开椰器地点,到达那里后,又请那里的叔叔帮忙开椰子并礼貌地说谢谢。看着女儿抱着椰子美滋滋地喝着,我知道,她也很享受这种自己独立自主,像大人一样处理事情的感觉。
(4)情感冒险
带孩子面对、体验可能的难受情绪。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开心、快乐,不希望孩子哭泣。但每一种情绪对孩子来说,都是有益的体验。
皮克斯有一部《头脑特工队》动画电影,主人公莱莉的头脑中,有5个情绪小人:乐乐、忧忧、怒怒、厌厌、怕怕,分别对应快乐、忧伤、愤怒、讨厌、害怕五种情绪。一开始,大家都以乐乐为绝对主导,想让莱莉每一天产生的记忆球都是快乐的。但随着莱莉的不断成长,大家才发现,每一种情绪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
忧伤让大家更为贴近,愤怒让人爆发出无穷的潜力,恐惧让人远离危险,厌恶让你具备自己的审美。
“当我们保护孩子免于情感冒险----可能感到伤心、恐慌、尴尬、愤怒和任何其他负面情绪之时,他们就没有机会练习如何面对这些难受情绪并消化它们。”
家长可以用读绘本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各种情绪。
给孩子读一些经典的悲剧故事,比如人鱼公主。公主并不是一定会和王子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当小美人鱼化做海中的泡沫时,孩子为小美人鱼流下的泪水,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多维的情感。
就像打预防针一样,经历过,孩子才能建立起健康的情绪免疫系统。
勇于冒险、突破自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带着孩子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吧!
相关文章
- 养育女孩,做到这4点,让孩子收获一生幸福的原动力
- 孩子一举一动要当心,美国5岁女孩边刷牙边跳,喉咙刺出一个洞
- 孩子特别难带,警惕过度养育,父母做到这几点轻松带好娃
- 孩子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与父母一举一动息息相关,值得重视
- 三种正确家庭教育模式,帮你养育出三观正确的孩子
- 宝宝坐在窗前一动不动,妈妈以为孩子不开心,走近一看有点意思
- 小手指动一动,亲子关系更密切,孩子思维更敏捷
- 爸爸姓"秦",为孩子起名发愁,妈妈灵机一动取名,民警直夸赞
- 老人带娃理所应当?凭什么,养育孩子那是父母的责任
- 高知妈妈:为了养育孩子,选择全职带娃,真的就是浪费吗?
- 养育一个孩子有多辛苦?去看看妈妈的手吧
- 养育一个孩子,治愈一个自己
- 养育一个聪明孩子是项综合工程,父母们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 养育孩子制定规则很有必要,“热炉法则”让规矩更有效,更可行
- 养育孩子是不能只盯着孩子,需要关注整个家庭生态是否健康?
- 养育孩子是工作吗?养育孩子也需要工作总结?
- 养育孩子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场修行
- 养育孩子的男女区别之男孩篇
- 养育孩子的路上,情商高的爸爸都不会做这六件事
-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经常对孩子说对不起呢?这样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