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幼儿园孩子不爱睡觉被扎针:扎心的学前教育何时才有改变?

2022-02-04 13:12:39孕产
不久前,福州市一幼儿园的某保育员用针扎一些不爱睡午觉的孩子,这一针一针的,扎疼的不仅是这些孩子的臀部,更扎疼了千万父母的心。该保育员已被拘留,接下来会受到应有的严厉惩罚。但我们还是没有打倒恶人的快意,一丝一毫都没有。或许哪天又换个地方换种方式出现。
不久前,福州市一幼儿园的某保育员用针扎一些不爱睡午觉的孩子,这一针一针的,扎疼的不仅是这些孩子的臀部,更扎疼了千万父母的心。


该保育员已被拘留,接下来会受到应有的严厉惩罚。

但我们还是没有打倒恶人的快意,一丝一毫都没有。或许哪天又换个地方换种方式出现。

尽管相关教育部门扬言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我们还是打不起精神。总感觉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师德师风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比教育局的一些领导想的更复杂,也更难解决。

1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奥妙洗衣粉的一个广告。大概是这样说的,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污渍都是他们成长的珍贵印记,我们不能因脏衣服难洗就阻止孩子们玩耍,扼杀孩子们爱玩的天性。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有义务让孩子会玩,小小的污渍就交给奥妙洗衣粉。

看看这则广告,我们的教育人士应该感到无地自容。没脸对教育滔滔不绝,没底气发号施令。我们的缺乏他们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理念,更没有勇气去从根子上找到让孩子能玩好的方法——让阻止他们玩耍的人不想、不愿阻止,乐得看着孩子快乐,甚至参与其中。


我们有理由万分痛恨这个保育员。但静心想想,她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一个40多岁妇女,应该也是一个母亲吧,应该也会有爱心的。

或许,只是这群乱糟糟的孩子不安安静静睡午觉是一个保育员没能力、失职的表现,她需要证明自己。好像我们大家也都在努力地证明自己,也在采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方法和手段,有时也可以和扎针“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这扎疼孩子的屁股的针不是保育员一个人的事儿。幼儿园的管理,教育部门的考核,你我的观念都是推手,是我们大家合力把针扎下去的。抓了一个保育员,我们这些真正幕后推手会不会带着惩恶扬善的喜悦继续作恶。


如果我们还用大人一贯的评判标准来要求孩子,奉“听话”“乖”等词为孩子最大的赞美,就没有权利谴责怪罪让孩子乖的人。

本质上说,这个保育员的目的就是要孩子乖乖睡觉,你有时不也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大呼小叫吗?

2

中国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都有很多严重的问题。最为致命的就是我们极度不重视。

没有啊!我们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把人才战略放在绝对高度,我们愿意给孩子一切。是的,我们认为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我们就有多忽视对他们的教育。不光是我们做父母的欠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欠孩子们,我们有很多需要做也能做好的。


常言说从小看大。毋庸置疑,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孩子未来怎么样,要看孩子现在怎么样。因此,我们应该让最好的老师来教育孩子,但我们通常不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专科毕业教小学,本科毕业教中学,硕士或者博士教大学。尽管学历并不完全代表教师的好坏,但完全可以看出我们对学前、小学教育的不重视。

这种明目张胆的本末倒置让我国的幼儿教育陷入了困境。如果不以偏概全,理性地说,孩子被扎针只是个案,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大多孩子遇到这样的事件的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为什么对这件事这么敏感,因为我们对学前教育极度不放心。令你害怕的也许并不是扎针,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质量才是你最为担心的。


我们可不可以改变一下,对学前和小学教育的教师准入严格一些,再严格一些,怎么严格都不为过。我们可不可以让硕士博士给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上课呢?而且还要是最优秀的硕士博士。孩子的习惯、性格、品行、思维等在这个阶段养成,尤其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创新能力也主要来自于这个阶段。孩子总是毫无原则地模仿老师,至于到大学,有那么些不称职的老师也不会糟糕到哪里,教师的影响不是很大。

学前教育是中国人的一个痛点。我们有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也给大学生发奖助学金,唯独就是不管幼儿园的小朋友。


小朋友被扎针让人心疼,但有的小朋友连被扎针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公立幼儿园进不去,私立幼儿园上不起。一些偏远地方的80后、90后压根儿就没上过幼儿园,甚至我老家的孩子现在都还没有幼儿园可上。我们80后、90后这代人姑且不说,但我们的孩子不能没有学前教育吧。

况且,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经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必须解决,迫在眉睫。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学前教育,比如邻国日本就是免费,而且质量很高。


我们希望这几个孩子的屁股没有被白白扎了,我们希望有一些关于学前、小学教育的政策能尽快出台并落地。

因为我的孩子明年就三岁多了,该上幼儿园了。和我一样,还有千千万万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希望他们受到该有的教育,没有不该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