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将挫折合理化,而不敢面对?谨防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效应
文|小歆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国庆期间,小刘带着儿子冰冰回老家过节,老家亲戚们的孩子特别多,冰冰也能够找到许多玩伴。比如昨天在奶奶家,就一共有五个小朋友与冰冰一起玩耍,年龄均与冰冰相仿,其中最大的,也不过刚刚满六岁,才冰冰大了三个月左右。
奶奶给他们准备了西瓜,虽然不是很大,可是在这个时节,西瓜已经是比较稀奇的了。由于人太多,每个孩子只能分得一块,当奶奶把西瓜切好之后,老家的几个孩子就一拥而上,都抢到了比较大的西瓜,结果留给冰冰的就只剩下一块小的了。
看到这样的场景,奶奶有些可怜冰冰,就对他说:“冰冰先吃着,咱们晚上再去买一个西瓜。”可是冰冰却并没有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反而对奶奶说:“我的这块西瓜最甜!”奶奶听他这么说,也就应和着说:“对,对!冰冰的这块西瓜最甜!”奶奶一边说,也一边觉得冰冰似乎真地长大了,变得更懂事了。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冰冰的反应?是像奶奶那样觉得他变得更懂事了吗?
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效应事实上,冰冰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甜柠檬效应”,他把本来不够理想的结果主动修饰成理想的结果,就好比把柠檬想象成甜的一样。
与之对应的,则还有一种“酸葡萄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极力贬低,比如说自己没能吃到的葡萄就认为一定是酸的。
这两种效应,都是心理学上的“合理化现象”,就是通过心理暗示,让自己的所得更符合心理预期,从而令其合理化。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种是希望达到而没有达到的,心理就会自发地否定其价值;二是未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于是就主动去提升当前现状的价值或者意义。”
前者就是“酸葡萄效应”,而后者则称为“甜柠檬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存在,都是为了让事情变得更合理,从而让人的心态更加平和。
上文中冰冰说自己的这块西瓜最甜,便是“甜柠檬效应”在起作用。他预期得到的西瓜,应该是比较大块的,可是结果却只能得到小块,于是就通过提升小块西瓜的价值来使其合理化,并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平衡。
倘若冰冰说“自己原本就不喜欢吃西瓜”,或者说“这个西瓜一点也不好吃”,排除真实性之外,那就可以说是“酸葡萄效应”在起作用了,通过降低西瓜对自己的意义,或者贬低西瓜的价值,从而使“得到小块西瓜”这件事更合理化。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大家就不难理解两种效应的具体内涵了。合理化之后,人的心态会更平衡,这是其正面意义所在。可是另一方面,这样的心态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事主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这种影响会更加恶劣。
遇上挫折后的自我安慰,对孩子会有这些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这两种效应来进行自我安慰。比如当他把一件事情做糟糕的时候,他就会安慰自己说这件事不重要,或者不顾事实地表示自己已经做成功了。
无论是哪一种反应,都无法改变孩子失败的既定事实,然而通过自我安慰,孩子又会难以认清这层事实,从而无法及时地从挫折中吸取教训。除此以外,遇挫折动辄自我安慰,还会对孩子带来以下这些危害:
✘丧失进步的动力
孩子通过“酸葡萄效应”或者“甜柠檬效应”来将挫折合理化,就会导致他的目标需求降低,从而从根本上消解进步的动力。目标越远大,其产生的势能也就越大,孩子也会变得更有动力,而目标近在眼前,或者变得微不足道的话,孩子的动力就会减弱很多。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经常使用自我安慰来面对挫折,会让孩子逐渐对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容,给自己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低,这会让孩子变得消极而又堕落。
✘向挫折屈服
通过这两种效应对挫折进行合理化,其实也意味着孩子已经向挫折屈服了,甚至是不战而降。这种对挫折的屈服,显然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倘若每遇挫折则必屈服的话,孩子就永远也无法提高,甚至原有的水平也会逐渐失去。
由此可见,“酸葡萄效应”或者“甜柠檬效应”有利也有弊,所以身为家长,不要只夸孩子懂事,要想办法避免孩子遇挫折就进行自我安慰而产生的各种危害。
面对孩子的“自我安慰”,家长可以这样做☞引导孩子认识挫折
为了将挫折合理化,孩子会主动地拿“酸葡萄效应”或者“甜柠檬效应”这两大武器来将其合理化,这就会让他无法真正认识到挫折本身。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让孩子正面应对挫折。
比如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倘若他说这件事不重要或者自己已经尽力的时候,父母就要指出,这件事很重要以及他还可以做得更好。只有明确指出挫折的所在,才能够让孩子被迫认识它。
☞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孩子之所以会下意识地将挫折合理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不能很好地管理由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于是只好对自己进行欺骗,试图消解将其消解。要想化解孩子的这种自我安慰,父母就应该教会孩子进行情绪管理。
比如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化大情绪为小情绪之类的办法,让负面情绪被更好地管理起来,如此一来,孩子就可以承担由挫折而引发的负面情绪。
小结:
“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而且多半还是负面的心理暗示。要想对抗它们,父母也可以采用正面的心理暗示来给孩子提示,从而帮助他合理地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只要做到以上这些,孩子就可以直面挫折,而不总是采用自我安慰的办法来将挫折合理化了。
你有没有从孩子身上观察到“酸葡萄效应”或者“甜柠檬效应?”欢迎分享你的经历。
————————
我是小歆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儿师,每天分享育儿相关知识。
在育儿过程中,大家如果遇到难题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能够给你们有效的建议。
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孩子在挫折中不能面对输赢,情绪很激烈,因为他还在学习中
- 孩子总是输不起?教孩子如何面对输赢,抗挫折教育很重要
- 孩子玩游戏时总打人,不是因为输不起,谨防是“踢猫效应”
- 孩子面对挫折时,能否站起来,靠的不是"智商",而是"逆商"
- 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常态,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面对,而非悲观逃避
- 面对挫折,双胞胎为何一个哭一个笑?孩子的心理复原力了解一下
- 向挫折敬礼,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面对挫折吧
- 生活不易,父母最大的爱是让孩子学会自律,勇敢面对挫折
- 高情商的孩子,不仅性格好受欢迎,面对挫折往往也绝不认输
- 孩子总抱怨学习苦?教会孩子“飞轮效应”,学习要先苦后甜
- “表情弟”吃酸葡萄火了,那酸爽表演的淋漓尽致,仿佛戏精上身
- 让孕期体重合理化的4妙招
- 孩子“心理弹性”差,经不起挫折,教家长3招解决
- 孩子“犯浑”风格多样,面对耍赖孩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孩子一不满意就耍赖,面对不同“犯浑风格”,“见招拆招”很重要
- 孩子不听话就恐吓,这样的方式可取吗?了解“涟漪效应”就会明白
- 孩子不听话陷“死循环”,“第三人效应”有良效,亲子关系是关键
- 孩子不自信?父母要了解“晕轮效应”,帮助孩子增加信心
- 孩子个性不稳定,经常随机切换,家长要利用好“暗示效应”
-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