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与你反着来?那是你不懂如何说

2022-01-26 07:37:38孕产
小妞自从上了幼儿园,我一度怀疑其人格分裂:早晨起床穿衣时就泪眼婆娑地说“我不去幼儿园”,而当我把她送进幼儿园大门,她立马蹦蹦跳跳地到老师身边,开心的不行。虽说孩子情绪变化大,说风就是雨,但这还是让我惊奇了很久。

小妞自从上了幼儿园,我一度怀疑其人格分裂:早晨起床穿衣时就泪眼婆娑地说“我不去幼儿园”,而当我把她送进幼儿园大门,她立马蹦蹦跳跳地到老师身边,开心的不行。虽说孩子情绪变化大,说风就是雨,但这还是让我惊奇了很久。自从开了家长会,对其分裂的表现更加好奇: 幼儿园老师都称赞小妞乖巧,自主性强,但是在家里,与我们对着干似乎就是她的天职。我怀疑这娃是不是在幼儿园憋疯了?所以把在幼儿园禁锢住的热情都释放在家里了?

介于想制止她种种不合作行为地初衷,作为中年老母亲的我看起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由两位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丝丽施合著。看完本书,感叹天下熊孩子都一个样。书中用来举例的漫画,画的就是我和小妞活生生的对抗生活。这本小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把孩子当做平等对待的对象。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仅针对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所有的关系。

沟通的前提是理解

情境:孩子喜欢的玩具坏了,嚎啕大哭,你会如何说?

所谓沟通,是以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达到沟通目的。如何能知道什么是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呢?这就要理解对方,对于孩子来说,理解他们的感受无疑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一旦感受到被理解,情绪就容易安定下来。

那么对于上面的情境,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最喜欢的玩具摔坏了,真的很难过。”承认孩子的感受,安抚孩子。但是如果说“不要哭,再买一个新的嘛!”,孩子可能会哭得更凶,外加撒泼打滚说“不要不要!我就要这一个!”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定或者是忽略的时候,通常会变得更加难过。

心理学有个词叫“框架效应”,意思是表达的方式会影响思考方式。如果承认孩子感受,孩子会想“对吧,这是真的是很难过的事,爸爸妈妈懂我!”如果否定或忽略孩子感受,孩子的理解可能就变成“我现在哭是不对的”,“为什么要买新的?意思是这个东西并不重要?但是,这个玩具我很喜欢,就是很重要!”所以这个玩具因为你的否定,而在孩子眼里变得更加重要。否定孩子的情感,在孩子的认为来看,可能意味着我们否定了孩子,就是这种被否定的感觉,要么让孩子没自信,要么让孩子采取与我们对抗的态度。

接纳孩子的感受,一个小小的言语上的改变,就能从心理上改变孩子对抗的姿态,拉近孩子与家长的距离。通常,我们可能不太明白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有情绪,我们只要试着去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说句“你很难过”“你很生气”甚至是简单的“哦”“我知道了”,都能表现理解的态度。你可以不理解孩子的情绪触发点,但是理解的态度,决定了之后的沟通顺畅度。

教孩子控制情绪,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情境:哥哥打弟弟,弟弟大哭,你会怎么处理?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与孩子容易处于不对等的状态。也就是说家长容易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或者早早地评论孩子的想法讲述。我们太过于把自己的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而妨碍了孩子自己思索问题能力。诚然这些经验是有益的、正确的,并且可能是种捷径,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这些方法的践行当中,告诉孩子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上述情境中,仅仅告诫哥哥不去打弟弟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很可能他还不会听,以后继续打。我们可以先接纳哥哥的感受,“你很生气,有什么不对劲的吗?”以理解做基础,哥很可能会说明缘由:弟弟抢他的玩具,撕他的书等等。这个时候要忍住评价这些理由,比如我们可能会说“你是哥哥就应该让着弟弟,书我们再粘起来啊”,这些话就等于否定了哥哥的感受,而且并不会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进而导致沟通无法顺畅进行。我们应该鼓励他把所有的感受都说出来,然后进行总结,“因为弟弟抢你的玩具撕掉了你的书,所以你才生气打他了。”接着表达我们的观点,“要是有人这么对我,我也会很生气,但是打人不好,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呢?”进而与孩子一起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当中。这不仅仅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情绪的缘由,能够接受自己的情绪,还能教会孩子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冲着孩子大吼批评并不能改变孩子,可能的后果是让孩子更加乱发脾气。因为孩子们除了发脾气想不出更好的方法达到目的。我们批评孩子是为了让他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发泄我们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并且与他们一起找出方法,让孩子意识到,原来除了发脾气还有更好的方式处理当前的情况。

表达自己的感受

也许你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诚然,很多的父母看过了很多的育儿书,都强调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大吼大叫惩罚孩子,但是在生活当中,孩子在让我们炸毛这件事上总是有无穷的创意。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告诉我:不要过度的依赖策略,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如果很生气,那就大声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生气,很可能会忍不住打你,赶紧躲起来!”还别说,这话说完我自己都乐了,也就不太生气了。

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失为一种让孩子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方式,毕竟谁都不爱总听别人告诫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说孩子不整理玩具,我们可以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看见这么多玩具在地上,我非常的不开心!”如果有时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对孩子一通乱吼之后又后悔了,找机会去跟孩子和解吧!不要不好意思!并且还要和孩子商讨一下,找到如何避免类似再次出现的方法。

一直以来,常在思考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让孩子能够得到有益健康的发展。孩子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自己身心的变化,可能都只能听之任之,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而这些方式可能令我们不快令我们不安,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努力让他们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孩子,与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