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越说越不听,反思唠叨超限,避开超限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2-01-10 11:17:38孕产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在很多父母的严重孩子的不怪都源自于“劣根性”,在做错事的时候虽然经过第一次第二次的教育后孩子会认真改正,但是时间久了就又会再犯。这时候父母的话不再管用,孩子内心开始有自己的坚持,类似的情况也成了困扰不少父母的难题。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很多父母的严重孩子的不怪都源自于“劣根性”,在做错事的时候虽然经过第一次第二次的教育后孩子会认真改正,但是时间久了就又会再犯。这时候父母的话不再管用,孩子内心开始有自己的坚持,类似的情况也成了困扰不少父母的难题。

除了“犯事”这一问题外,美丽妈妈也分享了她在育儿中遇到的问题,过去美丽一直严格要求女儿练习钢琴,只要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练琴半小时,但是孩子现在说什么都不愿意了,这也让美丽妈很苦恼。

超限效应

不同的情况其实问题核心都直指同一效应表现——超限效应。这一效应的提出源自马克吐温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次聆听牧师演讲的时候,初听觉得牧师说的好,于是打算在演讲后给他捐款,但是过了10分钟演讲还没结束。

心生不耐的吐温觉得到时候捐点零钱就好,又过了10分钟,吐温开始烦躁觉得不再捐款。最终牧师的演讲结束了,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顺”走了牧师2块。这就是超限效应的故事由来,回归教育,孩子的不耐也多出于此。

那什么是超限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

常见的超限效应特点

1.单调重复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超限效应,即第一次教育的效果最好,但是往后孩子未必爱听,教育未必有用,严重的还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不听话,也许和叛逆期有关,但是回归家长教育的问题,单调的重复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教育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每次开学的校内大会,操场上同学们看似在聆听校长的开学致辞。

但是一番长篇大论下来几乎没有人记得住这期间校长说了什么,形式化、单调重复的内容没有人爱听,而在教育中的反复同样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意义,更多地只会引起人的逆反情绪。

2. 过重的父母观下教育缺乏同理心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想法多,不甘受限于父母的言语支配,这时候教育不当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绪。而对于父母观严重的家长来说,对孩子失去“掌控”也会让他们出现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越是严加管教越会激化矛盾。

其实这时候矛盾的中心不再是如何教育,而是如何达成亲子间关系的和睦。家长在这时候应该淡化自己作为“掌控者”的身份,增强同理心,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用相对温和的方式来实施教育,跨越了刻板亲子关系下的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 唠叨是引起家庭教育超限效应的最大元凶

在一项关于“什么时候最讨厌父母”的调查中,获选次数最高的是“唠叨”,大量的调查显示孩子内心最反感的父母行为就是唠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唠叨极易引发孩子的超限心理。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所谓的唠叨就是重复频率过高的内容,话语啰嗦重复,围绕一件事喋喋不休,这些都是唠叨的表现。

在重复的唠叨中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信任,同时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无助感,父母不理解自己,不管爱不爱听父母都要坚持灌输。

而对于父母来说反复唠叨的方式其实也是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自说自话的教育实际意义多大暂且不说,但是父母内心的教育义务职责感却可以得到满足。但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反复的唠叨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大多数唠叨都是无意义或负面效应居多的。

4.教育的场合、语气和时机和超限效应的关系

超限效应说白了就是重复之下让人生出的不耐心理,因此家长在教育中针对教育场合、方式等等都需要加以关注。

最简单的,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碎碎念,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鼓励和安慰,这时候批评教育不会是一个好选择,孩子此时的心情糟糕,负面的情绪传达会让孩子的内心崩溃,这时候父母选择不当的教育方式介入只会适得其反。

同样教育中的语气也需要作出改变,在此前提到的“父母观”这一概念下,大多数父母都会抱着自己为人父母的绝对权威实施教育,而孩子面对强硬态度教育时候更容易产生抵触,人性天生会对命令语气产生反感,至少在健康有爱的亲子关系下命令不会成为主旋律。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处理亲子关系中同样如此,和善的语气是相互尊重的体现,孩子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认可。

时机的说法其实就是看场合说话,不少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而一些父母在教育中往往会忽略这方面的问题,在外人的场合下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等等,这些行为都很容易触发孩子“超限”,用反抗的方式带进行抵抗。

家长如何避免超限教育首次教育的重要性

在问题的最初提到了第一、第二次的教育效果好,但是往后孩子就不爱听了,因此首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孩子对于错误的认知也是在第一次形成的,因此家长在发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在第一次的教育中要让孩子认识足够深刻,不能只是似是而非地认知。

此外父母在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言辞,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述问题,抓重点,分主次,过多的碎碎念显然不利于孩子认识错误,不要在第一次教育中就让孩子生出超限心理。

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后都习惯于回头翻旧账,这一情况不局限于儿童教育,有这样习惯的朋友们需要多加注意,不管是教育还是处理人际关系,翻旧账显然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过多的重复过去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处理矛盾起不到效果。如果家长在批评教育的时候动辄拿过去的事来重复“伤害指责”孩子,那么这样的教育会将问题的核心转移到“重温过去”而非解决当下。

关于教育,家长也需要活在当下,把教育的目的明确,是解决现在的问题还是翻旧账地反复。

适可而止让教育留有余地

不管是时间持续太久还是反复次数太多,都很容易引发孩子的超限心理。每个人对反复的批评教育都会充满先天的抵抗情绪,因此家长在教育中要学会适可而止,无意义的唠叨需要改变,矛盾的重点是什么?

家长的教育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在实施教育之前都有有所明确。过度的说教即便内容是正确的,心生不耐的孩子们又能听进去多少呢?家长在教育中需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过度又要抓住重点,让教育留有余地。

改变语气改变氛围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在《父母的语言》中作者提出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交谈中使用的语言决定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更多处于尊重考虑的语气更让人容易接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尊心也在慢慢建立和加强,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需要调整,孩子年龄尚小,家长可以代为主掌意志,但是慢慢地孩子有了自主的意识,这时候也是他们自尊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父母要以对等的身份来进行交流,把孩子当做是朋友看待,这样说话的方式也会改变,让孩子也感受到足够的尊重。

主观意志下父母习惯于替孩子做决定,而孩子长大后需要作出的改变就是将主动权还给孩子,在日常事务上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进行探讨,加强亲子互动和参与感,教育的过程也会更加和谐。

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认可,认可的力量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一味地严厉和强压是不科学的,相互尊重,减少单向输出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