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嫁给爸爸”,孩子迈入俄狄浦斯期,家长要学会“心理断乳”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小时候有一个记忆画面印象很深,记得大概是5岁左右的模样,有一段时间妈妈因为工作很忙碌每天都会深夜才回家,所以很长一段是时间都是爸爸“拉扯”我长大的。
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感觉对爸爸的依恋感特别的强,甚至会在爸爸妈妈妈妈面前,明目张胆的发表言论:“等我长大了,要嫁给爸爸!”
记得当时妈妈点着我的脑袋笑骂道:“你嫁给了爸爸,那妈妈怎么办呀?”
我则羞着脸钻到爸爸的怀里,支支吾吾的说:“妈妈还是妈妈啊,是爸爸的老婆,我们都是一爸爸的老婆……”
爸爸则躺在沙发上,怀里搂着我,另一只手搂着妈妈感慨:“好,那我可有福了,一家人能幸福一辈子。”
孩子对异性父母出现强依赖?“甜蜜烦恼”印证了孩子的成长如今自己有了孩子,看着女儿的成长,就总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轨迹,最近女儿似乎也对爸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依赖爸爸,要跟着爸爸上班,陪着爸爸吃饭,但凡一刻看不见爸爸的身影就会表现出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和闺蜜谈论起这个话题,她也说自家4岁的儿子,最近也有些类似的表现,只不过儿子依赖的对象不是爸爸,而是天天陪在他身旁的妈妈,这么就的陪伴儿子非但没有“嫌腻”,反而更加依恋。
不少家长都对此感同身受,孩子到了某个年纪,的确会出现对异性家长的好奇,依恋等“反常行为”,甚至有些孩子会表达:“我要嫁给爸爸”,“我想娶妈妈为妻”的想法。
不少父母认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除了偏差,导致孩子的“情感链条”出现了异常,对于孩子的这种异常行为开始后怕,怕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于是乎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上家庭“心理指导”课,可效果却微乎其微。
实际上每个孩子在某个年龄段都会出现类似的异样和反常,这种让家长头疼的“甜蜜烦恼”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的表现。
大概在孩子3-6岁左右的年纪,孩子开始萌发一个特殊的交友观念——异性交友,先是从家庭内部的异性父母开始,再到幼儿园中的异性小朋友,孩子会表达出强烈的意愿:“我要嫁给爸爸”、“我做XXX小朋友的妻子”这样的话。
这恰恰证明了孩子开始正式成长,进入了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孩子尝试首次建立个人异性观念,三个阶段尤为关键什么是俄狄浦斯期?
这个观点是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具体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初的异性交往观念形成时,积极寻求异性的认可,因为和异性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所以往往自己以第一个异性依赖对象,就成了异性父母。
父母陪伴和呵护的加深了孩子的情感理解度,导致孩子在短期内出现“爱上异性父母”的行为,同样这种情感表达的强烈程度,和异性父母对孩子的偏爱程度有关系,偏爱越多、呵护越多,“俄狄浦斯”情感的表达就越明显。
很多人会把俄狄浦斯情结比作“恋父”或是“恋母”情结,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
俄狄浦斯情结有明显的时效期,一般是在3-6岁的年龄段出现,根据情绪表达发展过程,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模仿父母亲昵行为,和异性父母亲昵,出现强依赖情绪
▲反感父母的亲昵行为,把异性父母当作“私有物”,排斥同性父母
▲逐渐释放情绪,尝试和同龄异性朋友相处,走出俄狄浦斯情结
生活小案例: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更明显
因为中国式养育的特点,无论男孩女孩,在孩子出生后多数都由妈妈负责照料抚养,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也会很亲密。
可当女孩到了一定年龄,有了异性交往意识后,对妈妈的依恋慢慢地转移到爸爸身边去,会觉得爸爸很威猛帅气、爸爸很勇敢、爸爸能陪自己玩不一样的游戏。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女儿开始注意爸爸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爸爸的能力远超妈妈,于是乎开始和爸爸更为亲昵,开始和妈妈疏远,并且会羞愧的称呼爸爸为“老公”,出现所谓的“恋父情结”,开始排斥妈妈。
而随着年龄的发展,孩子可能发觉爸爸身上也没有那么多的优点,有或许接触到同龄的异性小朋友,会把这种“乐趣”转移到同龄小朋友身上,慢慢的开始退出“俄狄浦斯情结”。
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家长别不重视关键词:妈宝男、爹宝女、恋父情结、恋母情节、家庭排斥、自恋
1)对异性父母出现畸形依恋,影响婚恋观
很多缺爱的孩子,在进入“俄狄浦斯期”后,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获得了异性父母认同不说,还通过日常的肌肤接触,收获了安全感。
若是父母没有及时调整,依旧对孩子“宠爱”有加,甚至因为孩子的情绪泛滥,自己也开始更多的关注孩子,给他们更多的满足。孩子就容易陷入“俄狄浦斯”情结难以自拔,出现真正的“恋父”“恋母”情结,成为妈宝男或爹宝女。
▶举个例子:
闺蜜玲玲的丈夫就因为小时候父母的错误引导,养成了妈宝男的性格,即便成婚后,丈夫和婆婆的关系依旧很好,婆婆会无条件满足丈夫的需求,也会对夫妻二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而丈夫也听之从之,丝毫不考虑妻子的感受。
玲玲说,能看得出来,母子俩的感情不能用亲情来形容,可以说是“泛滥亲情”,窒息的母子关系最终导致他们婚姻破裂。
2)对异性彻底失去欲望,进入个人自恋模式
很多孩子在“俄狄浦斯期”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或是异性父母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会导致孩子极度自我意识强化,开始努力的约束自己,要求自己要出色、要优秀,看不起身边的其他人,尤其是其他异性,进入一种个人自恋的模式,觉得只有自己才能配得上自己,别人都差自己一大截。
▶举个例子:
邻居廖阿姨家的女儿今年35岁了,从小成绩优异,爸爸在5岁的时候因为车祸身亡,身处“俄狄浦斯期”的女儿年幼丧父,妈妈也因为悲痛没有及时引导,反而总是要求女儿要努力,别辜负了爸爸的期望。
于是孩子开始拼命学习,从小到大没让母亲操过心,可母女关系也很冷淡,更为奇特的是女儿从小到大没有谈过恋爱,即便如今已经35岁,有高学历高收入,周围出色的人异性人才成堆成片,可她却一个都不入眼,后来在心理医生的介入下,才得知她极度自恋,认为谁都配不上自己,而当医生问及“像爸爸那样的呢”,30多岁的她,第一次语塞了。
“俄狄浦斯期”对于孩子成长意义重大,正确引导需要学会“心理断乳”关键词:情绪表达,不强化、不忽视;情绪宣泄、接受、引导;情感观建立、放手、榜样
1)父母要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学会“心理断乳”
当面对孩子对异性父母的“爱意”表达时,父母要用正确的方式回馈,不能因为孩子突然和自己亲昵,就迷失了方向界限,允许孩子的一切要求,比如同床睡这类的亲密举动。
父母要学会“心理断乳”,对孩子有爱,但不过度偏爱依恋,有错依旧会罚,避免出现过度溺爱的情况,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情感输出,导致孩子陷入“爱的漩涡”无法自拔。
2)面对孩子的情绪宣泄需求,父母要开心接受,正确引导
孩子可能会出现“恋父”“恋母”行为,对爸爸妈妈表达“爱意”,这时候父母不要拒绝要委婉接受,夸赞孩子的“孝顺”之情,正确引导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同时告诉孩子,表达喜爱的前提是要互相尊重,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表达个人情感。
3)帮助孩子树立个人情感观,适当放手,做出榜样表率
不能因为孩子对同性父母的排斥,就规避和丈夫或妻子的情感,应该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示范给孩子如何正确的表达情感,如何建立情感观,适当放手让孩子和小朋友们接触,学会在玩乐中走出“俄狄浦斯期”。
正确面对孩子的情感宣泄很重要,“俄狄浦斯期”同样有利用价值,就像之前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五季》中,有这样一幕情景。
嗯哼想要亲小泡芙,杜江教育儿子,这种亲昵行为要征得对方同意,刘畊宏也告诉女儿,作为女孩子,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当别人对自己有亲昵动作时,要先征得爸爸的同意。
两位爸爸的行为获得了很多认可,利用年龄敏感性的特征,交给了孩子交友之道,帮助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
宝妈们,你家孩子有过类似的表现和行为吗?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更多母婴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加入粉丝圈了解更多内容,更多育儿知识一起分享,限时免费中欢迎加入。
相关文章
- “我长大后要娶妈妈”,孩子患上“俄狄浦斯情结”,家长如何引导
- 男孩“恋母仇父”,原来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4招教你轻松化解
- 孩子爱打扮,心理学:家长在“审美敏感期”要做好引导
- 什么是孩子的潜伏期?潜伏期孩子心理特点有哪些?家长重视过吗?
- 学会自我反省,孩子才会不断进步,但这4个动作,需要家长协助
- 孩子“心理弹性”差,经不起挫折,教家长3招解决
- 孩子“重复刻板行为”让家长头疼,学会3种方法,让孩子远离自闭
- 孩子不会写作文,家长烦恼!父母找到4原因,3招带孩子轻松学会
- 孩子不愿意表达,家长要学会接纳他的情绪,告诉他如何解决
- 孩子不爱写作业,因家长“崩溃式辅导”?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
- 孩子不爱说话,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己表达
- 孩子不顺心就哭闹?心理专家:是“情绪脑”发育,家长应合理引导
-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心理,家长是否时刻关注着
- 孩子出现“被动人格”,家长帮助孩子学会主动,就是学会选择成功
- 孩子厌学怎么办?心理学家:家长要摆正心态,掌握情绪ABC理论
- 孩子叛逆怎么破?爸爸做的好孩子没烦恼!你学会了吗?
- 孩子吃饭难?问题其实在于家长,这几招学会吃饭不再愁
- 孩子回家告状“又被打了”,要不要还手打回去,家长学会冷静处理
- 孩子固执“不知变通”?“审时度势、学会变通”,家长试试这2招
- 孩子在“作妖”,不一定静悄悄,做家长的要学会翻译孩子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