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恋母仇父”,原来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4招教你轻松化解
我今天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者站在一个几岁小朋友的视角来写,语言诙谐幽默,令人忍不住捧腹大笑,而且对我们育儿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所以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这个故事。故事是个爱尔兰人写的,题目叫《妈妈最爱谁》。
这个故事的小主人公是一位5岁的男孩拉里,他爸爸是一位军人,因为那时正值一战期间,所以爸爸极少回家,就算是回家,也是非常匆忙,有时甚至连军装都来不及换下便匆匆离家。
每次拉里睡醒,看到穿着帅帅军装的爸爸和爸爸带给他的模型礼物,他总是很开心。可是有一天,爸爸脱下了军装,再也不走了,而且整天霸占着妈妈,白天妈妈只顾着和爸爸聊天,晚上爸爸躺在小时候的他和妈妈睡觉的床上。
这让拉里非常恼火,他经常故意在爸妈说话的时候制造麻烦,寻求妈妈的关注,也经常在大清早钻进妈妈的大床,故意踢醒爸爸。总之,在他眼里,爸爸从一个穿着帅帅军装给他带礼物的可爱人变成了一个抢他妈妈爱和关注的讨嫌人。他一天到晚的心思就是想着要如何才能打败爸爸,把妈妈的爱抢回来,甚至还公开向爸爸“宣战”。
故事的结局倒是比较完美,当小拉里故意当着爸爸向妈妈表白,长大一定要和她结婚并且生很多小孩的时候,妈妈告诉他,很快就会有个小孩子来陪伴他了。然后没多久他的弟弟索里出生了,他马上惊奇地发现,那个整天就知道哭的索里,骗取妈妈爱和关注的手段比他高明多了。
就在他非常沮丧的时候,他惊喜的发现有个人在夜里偷偷摸到他的床上,他兴奋地以为是妈妈终于回心转意了,但隔壁随之传来妈妈哄索里的声音,无情的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原来爸爸在争夺妈妈的战争中也败退了,他狼狈地逃到拉里的床上。
然后两父子“同病相怜”的竟然达成了和解,开始一段亲密的时光。
这个故事中的小拉里因为长期和母亲呆在一起,父爱又长期缺失,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恋母情结,甚至为了继续独占妈妈的爱,和“陌生”父亲还上演了一场“抢夺”大战。最后作者以父亲成功征服了小拉里作为完美结局。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我有个朋友,她一个人带着儿子在一个城市生活,老公在外地工作,基本一个季度才回来一次,现在儿子都上小学四年级了,还是得要妈妈陪着才能入睡,出门还是喜欢和妈妈手拉手。在生活中我们叫“恋母情结”,在心理学上,被弗洛伊德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为什么会出现俄狄浦斯情结?
1、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是源自一个古希腊的神话。
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被神谕断定将来是个弑父娶母的罪人,刚出生就被身为国王的父亲丢弃,却被人捡了送去邻国做王子,成年后的俄狄浦斯知道了这个神谕,他以为养父养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了避免悲剧离开了。
谁知后来还是阴差阳错地杀了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并娶了同样不认识的母亲。直到和母亲生了两男两女后才得知这一切真相,又羞又愧又怒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他的母亲则悲愤地自杀而亡。
所以心理学上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就是: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2、俄狄浦斯情结如何形成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身边可供他依赖的也就只有父母,而其中对母亲的依赖又最大,既有吮吸母乳的特权,又和母亲几乎零距离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几个月的婴儿就会萌生出一种本能的俄狄浦斯情结。
到了3到6岁,当孩子具有性别意识后,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通常就会达到鼎峰,这个时候的男孩最喜欢和妈妈说:“妈妈,我长大后要和你结婚”。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事太常见,曾经蒋雯丽还拍过一个护肤品广告,广告词就是这句。
所以这句话虽然以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来说,是正常的,父母无须过多担心,但同时也给父母释放出一个信号,一个母亲应该逐渐减少和孩子亲密互动的信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坎,走向正常的社交生活。
也就是说,俄狄浦斯情结虽然是每个男孩在那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必然产物,但严重与否和父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母亲是个人格独立,会根据正确时机调整和自己儿子距离的人,父亲也积极参与儿子的生活和教育,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会比较轻,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但如果像拉里的母亲一样,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适时的和孩子进行心理分离,父亲又恰好长期缺席的情况下,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就会比较严重。他甚至会觉得母亲原本就是他一个人的,父亲才是他的第三者。
俄狄浦斯情结的危害
1、成为“妈宝男”如果孩子上了小学后,俄狄浦斯情结还没有得到缓解,那这个孩子就很有可能会患上心理疾病。
因为怕失去母亲的爱,孩子会抑制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处处讨好母亲,变成讨好型人格。又因为在家里事事有妈妈撑腰帮忙,变得毫无上进,缺乏主见和自信,这也是众人口中的“妈宝男”。
比如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成,从小被重男轻女的妈妈各种溺爱,造成事业心全无,啃老啃成习惯,等苏母去世后,他无处啃老还要照顾苏父,又开始爆发出自私、幼稚的性格。
2、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患俄狄浦斯情结严重的男孩,会因为对母亲过度的依恋,而去“仇视”父亲,采取一些非理性、排斥的态度去对抗父亲甚至和父亲类似的长辈,例如老师。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极为不利。
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一方面自己无法戒除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父亲的“仇视”,另一方面慢慢长大已懂人事,终会明白这种情感和矛盾是道德和伦理所不许,长期的这种内心挣扎和压抑,会让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
3、家庭关系不和睦孩子总是和母亲黏在一起,势必会疏远父亲,导致父亲的不满,家庭关系的和睦一定受到极大的影响。
孩子长大后,在婚恋的问题上,也常常会以母亲为择偶的原型,在感情中难以真正的投入,甚至在婚姻中忽略配偶的感受,只听妈妈的话,婆媳本就是敏感的话题,如果妈妈还总是夹在儿子和儿媳中间,这种家庭关系怎么努力都是先天不足。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母爱要懂得适时的分离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孩子刚出生时,无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妈妈全身心的陪伴和保护,我们做妈妈的应该尽全力去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就应该适当的增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建立一个自我的意识,鼓励他勇敢地去探索这个世界,让他学着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
妈妈也尽量不要再和长大的宝宝做一些婴儿时期的亲昵行为,应该用其他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并尽快和孩子分床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研究表明如果家庭关系是母强父弱的情况下,孩子也更容易患上俄狄浦斯情结,因为在孩子眼里会觉得妈妈无所不能,也因为只要讨好妈妈一个,在家庭中就如鱼得水。长久下去,他会越来越依恋母亲。所以,聪明的妈妈也一定是个会经营婚姻的高手,因为婚姻的好坏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2、父爱不能长期缺失父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阳光和雨露,尤其对于男孩来说,更是不能缺少的存在,因为它不仅能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还能淡化孩子心中对母亲的依恋,防止男孩出现俄狄浦斯情结。
就比如前文中故事里的小拉里和我朋友的儿子,他们都是因为父爱长期的缺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父亲如果看到孩子身上有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孩子,相反应该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陪着孩子玩他感兴趣的事,挽回他“仇视”的心,分散他对母亲的依恋。
3、看绘本,讲故事绘本真是个好东西,在孩子幼小时期,不爱听道理也听不懂道理,但又必须得明白一些事情时,我推荐妈妈们给孩子弄一些相关的绘本,陪着孩子一起反复看。
比如突然有一天孩子和你说要娶你的时候,你就必须得买一本《长大后我要娶妈妈》的绘本,陪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故事氛围中把问题给解决了。
4、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出去结交朋友很多男孩依恋母亲,是因为从小几乎没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和人去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他被迫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母亲身上。我家里有个亲戚,她曾经长期一个人在家带儿子,她本身性格比较内向,自己不喜交际也不擅交际,所以她很少带儿子出去玩。
儿子变得特别认生又敏感,只有母亲才能让她有安全感和交流欲,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症状。后来随着入读小学,他渐渐也交了少数朋友,但是母亲总担心小男孩调皮爱惹事,限制他外出和朋友们玩,所以直到10岁,他还是喜欢摸着妈妈的脸睡觉,并对妈妈有很大的占有欲。
后来在我们的劝导下,她放松了对儿子的管制,小男孩逐渐交到了很多朋友,培养了一些兴趣爱好,他每天都过得很忙碌充实,注意力就慢慢地从妈妈身上抽离了,甚至主动和妈妈提出要分房睡。
结束语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每个人都会有恋母情结,尤其是在幼儿时期。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天性。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嘲笑孩子,也不能放任不管,我们应该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发展他的兴趣爱好,培养他独立自信,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最应该告诉他的是:“爸爸妈妈很爱你,但你注定有更广阔的天空在等你。”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关注@育儿有故事,我们将为您分享更多实用有效的育儿经验、育儿知识,助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