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后要娶妈妈”,孩子患上“俄狄浦斯情结”,家长如何引导
前两天,好不容易抽出一点时间去逛商场,刚准备坐下休息会儿,一个小男孩跑过来直接抢了座位,我也只好无奈坐到旁边去了。过了没多久,他的妈妈过来了,孩子突然就又哭又闹,接下来是母子两人的一段对话:
“哎呀!你能不能别哭了,这里这么多人呢!你吵到别人多不好!”
“那你抱抱我!我都走累了!”
“你都六岁了!是一个小男子汉了!过几年都该娶媳妇了!”
“我不!长大后我要娶妈妈!”
“好好好!走吧!咱们回家吧!”
……
当时我听到这个小男孩说要娶自己的妈妈,确实非常吃惊,一个才六岁的孩子,竟然想着娶自己的妈妈,这是不是有点太荒唐了呢?回去后,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始去查阅一些资料,看能否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终于,我在一些相关文献上查到了,这种现象叫做“俄狄浦斯情结”!
一、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叫“恋母情结”,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我们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男孩恋母,女孩恋父,并仇视父母的另一半”。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由人类的原始欲望衍生而来的,它的特点就是不可抗拒、不可避免,我们只能尝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而无法阻止其发生。
正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小男孩,他说长大了要娶妈妈,相信这样的事情并没有人主动教他,而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跟妈妈走得最近,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同时由于自己的爸爸一直分享着妈妈的爱,因此会对爸爸产生仇视心理。有研究指出,这种现象一般产生于3-6岁的孩子身上,到达青春期后会发展到顶峰,直至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这种现象才会逐渐消退。那么孩子产生“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家长又该如何进行正确引导?
二、3-6岁孩子为什么会产生“俄狄浦斯情结”?1、3-6岁孩子的性别意识逐渐觉醒
要说到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首先还是要从孩子的性别意识说起。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会产生初步的性别概念,这个时候的性别意识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3-6岁孩子的性别意识会逐步觉醒,眼里已经有了男性和女性的区别。比如这时候的孩子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如果男孩被要求扮演妈妈,就会表现出抵制、不开心,认为自己是男孩,不能扮演女性角色,应该扮演男性角色。这就是孩子性别意识觉醒的表现。这一时期,因为妈妈总是在孩子身边进行照顾,孩子就会把对异性的好感转嫁到妈妈身上,产生“俄狄浦斯情结”。
2、母爱本身的伟大
“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母爱本身的伟大,因为母亲是最早孕育我们的人,而且在我们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母亲可以说是我们最亲密的人,在生活上,她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情感上,她教会如何爱他人如何爱自己,教会我们为人处世。此外,从人的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脆弱的,遇上难以跨越的障碍时,我们会不自觉躲到母亲的背后,觉得这样就可以得到保护和安慰。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爱是伟大的、纯粹的、无私的,因此孩子对于异性的爱只能暂时寄存于母亲身上,产生“俄狄浦斯情结”。
3、父母的过度溺爱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过度溺爱,不仅会让孩子娇纵任性,同时还会导致孩子“俄狄浦斯情结”的加重。一般来说,“俄狄浦斯情结”较为严重的孩子,大都是因为家庭大环境的影响,多发于单亲家庭中。因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夫妻双方的离异,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较大伤害,由于父母双方的愧疚心理,就会把这种愧疚转化为对孩子的爱,加倍疼爱孩子,对于孩子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样的爱遇到3-6岁的孩子,就会让孩子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因此说,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适度的才是最好的。
我们应该都知道,适当的恋母情结可以让我们懂得怎样去尊重和爱我们的母亲,过度的恋母情结则可能导致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场面出现。那么,对于孩子的恋母情结,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解决呢?
三、对于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家长要记住三步走1、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前面我们提到了,“俄狄浦斯情结”较为严重的孩子,大都是因为家庭大环境影响,多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因此,父母如果想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恋母情结,就需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至少要让夫妻关系较为和谐。就比如孩子如果每天看到父母都是比较恩爱的,他可能就会想:虽也我也很爱妈妈,但妈妈跟爸爸在一起很幸福,爸爸也把妈妈照顾得很好,这样我就安心做他们的儿子就可以了!(可能有些家长看到这里会笑出来,可别不信!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大人,感情的事比我们懂的都多。)因此说,为了解决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父母需要维护好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对孩子放手,让孩子充分了解家庭关系
关于“溺爱”的案例,我们已经说了太多太多,过分溺爱孩子,要么就是养出一个小公主或者小王子,要么就是孩子无法承受过多的爱,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因此,我一直在给我的读者们强调“学会放手”。对于孩子,父母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人生导师,而不应该是孩子的保姆,有些事情,该放手就要放手。就拿孩子的恋母情结来说,妈妈的溺爱只会让恋母情结不断加重,无法辨别是非对错,就可能做出极端事情。因此,建议家长当孩子有性别意识时,就要对孩子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困难,同时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人,而他是儿子,爸爸妈妈都很爱他!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才能逐渐释放恋母情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3、引导孩子走出去,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上的大爱
孩子出生后,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在这样一个小家庭中,孩子接触最多的也是自己的父母,看着父母为自己的付出,难免会有“俄狄浦斯情结”。所以建议家长多带孩子走出去,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上的大爱。比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跟着献爱心团队一起去敬老院或者看望山区儿童,让孩子多去感受大爱的氛围,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社会大爱”上来,相信父母和孩子在这些大爱行为的影响下,都会收获良多。因此,建议父母带孩子走出家庭,亲近社会,用“社会大爱”来引导孩子,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上升为“大爱无疆”。
写在最后:
孩子在孩童时期的恋母情结是一种正常现象,不需要刻意躲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青春期的恋母情结就可以进行适当引导,避免演变为极端行为。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分享,如有育儿难题,欢迎私信或在评论区留言,我将为您一一解答。
相关文章
- “我要嫁给爸爸”,孩子迈入俄狄浦斯期,家长要学会“心理断乳”
- 男孩“恋母仇父”,原来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4招教你轻松化解
- “妈妈,我要你接我”,孩子总是粘着自己,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 “妈妈,我长大要做超人”,孩子太天真,家长要懂支持的适度性
- “爸爸,真的有超人吗?”孩子的“英雄情结”,家长该这样引导
- 妈妈在这些方面越“败家”,养出来的孩子越优秀,他长大会感激你
- 孩子3岁前,家长经常带他这样玩,长大后他会很优秀
- 孩子“人来疯”?要警惕是“表演型人格”,聪明家长会这样引导
- 孩子“照镜子”般模仿同龄人,家长要及时引导,建立自信感是关键
- 孩子“窝里横、外面怂”,问题可能出在家长身上,长大迟早会吃亏
- 孩子上小学就化妆,妈妈到底是应该管还是不管?家长别太较真
- 孩子不愿做家务,还总是丢三落四,家长该如何引导和教育他们?
- 孩子不爱说话,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己表达
- 孩子不顺心就哭闹?心理专家:是“情绪脑”发育,家长应合理引导
- 孩子从没输过,家长很骄傲?睿智妈妈却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面对输
- 孩子会用纯净的想法创造,家长当好引路人,呵护引导孩子的创造力
- 孩子偷钱怎么办?家长的正确引导,这才是改正错误的关键
- 孩子内向不自信,上课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家长该如何引导?
- 孩子古典乐入门:几岁可以听古典乐?家长要怎么引导孩子?
- 孩子哭妈妈就心软?各位家长别那样做,这几个道理要早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