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这样教,孩子才肯学!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2020-02-20 14:26:03孕产
《60分钟好家长》中,说道过这样一句话,想要孩子聪明,先从父母做起。1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以及今后的发展与家长的陪伴有很大联系。而0-6岁,正好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黄金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就是说,你可以从一个小孩子三岁的时候,就看到她长大后是怎样的。

《60分钟好家长》中,说道过这样一句话,想要孩子聪明,先从父母做起。

1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以及今后的发展与家长的陪伴有很大联系。而0-6岁,正好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黄金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就是说,你可以从一个小孩子三岁的时候,就看到她长大后是怎样的。

例如,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理论中介绍到的,处于口唇期(0-1)岁的孩子性感带(能引起小孩高兴情绪的地方)在嘴巴上,因此他们通过大量的吮吸动作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家长遏制他的动作(不让他吸手指),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长大后将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性格,例如口腔性依赖,这是一种幼稚型的退化现象,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不能独立的去解决困难,而是向父母寻求帮助。有一种返回母亲怀抱寻求安全的倾向,而这种性格是十分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的。

与此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父母的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而陪伴,是孩子的依恋人格形成的一重要因素。

2

你的孩子,依赖你吗?

对照一下这几种依恋型人格,你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呢?

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抗拒型依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3

前面说道,孩子的依恋人格的发展,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很多人总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亲近自己,也找不到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呀,这孩子打小就不亲近我......我已经对他那么好了。

那么,仔细回想一下,你所认为的对他好,是否顺应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规律呢?

从最早开始回忆,你有母乳喂养过你的孩子吗?的确,目前世面很多奶粉营养成分比母乳更为均衡,而很多人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健康的成长,却忽视了母乳喂养对孩子产生的心理效应。

在母亲的怀里进食,这是一个婴幼儿很安全很幸福的状态,鼻子里嗅着妈妈身上的味道,可以让他知道,抱着自己的这个人是爱自己的。这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的母亲。

在回想一下,你有多长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你可能会说,白天我工作累,赚钱也还是为了孩子,孩子不该以后为此埋怨自己,的确,孩子长大懂事了,孩子也不埋怨你了,只是,孩子也不亲近你了。

4

我依旧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候,将我一个人放在外公家读书,每周五来看我,我知道他们爱我,可是他们会在周日又选择离开我,他们不会告诉我他们去做什么,只会悄悄把我支开,然后等我在回来时,发现他们已经不见了。

这种被抛弃的感受始终都在,哪怕我的父母表现的怎么爱我,我还是对这种亲情患得患失,常常晚上爬起来去隔壁房间看看妈妈还在不在,是不是又离开我了。

这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我害怕朋友、爱人突然地离开,对每一份感情都患得患失。

我不埋怨我的父母,我依旧爱他们,只是,我亲近不起来他们了。

——一个女大学生的自述

5

仔细回想一下,多少次孩子的试图接近被自己推开。

妈妈,我要抱抱。

——你是男子汉,你已经长大了,你不能这样。

——妈妈忙,你自己去玩好不好?

回想一下,有多少次,当和孩子一起玩时,突然一个电话打来,然后急急忙忙的离开。有多少次,答应孩子陪他做一件事,却又变卦。

这些都是很小的事,小到自己都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总在想着,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孩子会理解我的。可是,孩子理解你是一回事,但孩子与你拉开了心理上的距离,又是另一回事了。

6

为了增加孩子和家长一起的玩耍的时光,促进孩子童年健康的成长,结合家庭教育,各幼儿园以及低年级学校老师无所不用其极......

提前放学——于是孩子们去了托管所,培优班。

布置孩子家长一起完成的作业——于是家长联名上书,我们白天上班那么累,回来还要陪孩子做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你们烦不烦?孩子交给你们学校,你们就得负责他的学习生活,把什么事都交给家长,还要老师干什么?

陪伴孩子们的时间并不多,从孩子们上了初中开始,就会逐渐离开家庭,从前,他们的生活只有爸爸妈妈,而后他们有同学,有朋友,有另一半。而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生活圈子逐渐只剩下了孩子,而孩子,却回家的越来越少了。

这也是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了,从前,学校要求家长多陪孩子,家长不以为意,后来,家长想要孩子回家, 孩子也不以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