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新型亲子关系:想要成为“滋养型父母”,需要做哪些功课?

2020-02-17 14:26:03孕产
导读:所谓“滋养型父母”,就是基于滋养理论来养育孩子的父母,他们是既尊重孩子的感受,同时也尊重自己感受的父母。滋养型父母认为孩子和自己的感受都很重要。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具体应对时,必须把孩子的感受放在优先地位,而不是相反。这是尊重孩子发展阶段的需要。

导读:所谓“滋养型父母”,就是基于滋养理论来养育孩子的父母,他们是既尊重孩子的感受,同时也尊重自己感受的父母。

滋养型父母认为孩子和自己的感受都很重要。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具体应对时,必须把孩子的感受放在优先地位,而不是相反。

这是尊重孩子发展阶段的需要。幼小的孩子,大脑的发育尚未完成,自控能力、理性分析能力都不够完善,如果父母优先满足自己的感受再来满足孩子的感受,就会导致孩子的误解,成为事实上的控制型父母。

那么,到底什么是滋养呢?

套用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的名句,我们可以说,滋养就是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情。对于这句诗有各种理解,但我们在这里取其春风春雨对樱桃树的滋润培养之意。

这是对滋养的诗化描述。如果体会到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并将之对照于亲子关系,我们就能厘清一个传播甚广的错误观点。

有人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这个观点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甚至是很多亲子养育专家的认同。

有一位专家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这样写道:“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滋养型父母

其实,这却是一个对穆雷·鲍文(Murray Bowen)所提出的分化理论的不折不扣的误解。难道樱桃树长大后,就不需要春风春雨的滋养了吗?

穆雷·鲍文提出,自我分化好的人,会与他人保持感受、情感、想法和行为上的界限,知道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是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他们对自我会有很高的认同感,能够在情绪和理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显然,培养出分化良好的孩子,是绝大多数父母的理性追求。但是,分化良好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分离。

那些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的人,其实是混淆了“独立”和“分离”的 区别,把“分离”当作了“独立”。

“独立”不等于“分离”。

分离是一种物理状态,而独立则是一种心理状态。分离是指物质形态的躯体的分开,而独立则是指在心理上具有清晰的边界。

和父母的分离,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与父母不相往来,更不意味着亲子亲情的终结。分化良好的孩子,一方面和父母继续保持亲近,另一方面又有着自己的世界,和父母保持适度的边界。

那些长大了却没有成人的孩子,即便与父母分离了,内心依然是不独立的。而真正长大成人的孩子,即便天天与父母在一起,内心依然是独立的。所以,我们不要以形式上的分离与否作为判断标准,而要以内心的独立与否作为判断标准。

滋养型父母,从来不是要去占有孩子,所以也从来不需要退出。真正的母爱或父爱,根本不是什么得体的退出,而是始终如一得体的存在。

滋养型父母

由此,我们再给出一个“滋养”的明确定义:

滋养是一种基于感受的人际关系,关系中的双方各居其位,同时很深地介入到彼此的关系之中,却不霸道,也没有操控。

父母很容易把对孩子的关爱视为“滋养”,但其实很多是不正确的,过度的关爱不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比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看病。医生询问孩子的病情时,母亲总是抢着回答。这种过度的关爱让孩子变成了自己的旁观者,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感受。难道母亲比孩子本人更清楚他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习惯了让母亲来感受并表达他的感受,那他还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吗?

这其实是家长的通病。越是疼孩子的家长,越是会犯这样的“高级错误”。

滋养型父母,不加过多的限制,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如果用一句内心独白来描述滋养型父母的心态,就是:

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要同时照顾好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要成为滋养型父母,并不容易,首先要克制住每个人本能中的控制欲,接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可能在很多方面与你是不一样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其实“孩子是半张白纸”。

滋养型父母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上帝已经在他这张纸上画好了一半的内容,这就是孩子的先天特质与禀赋。

这些特质也来自父母亲的DNA,却不是父母亲所能决定的。而且,这也是后天的改造无能为力的部分。

作为父母,你必须接纳,而不能强制要求孩子与他的天性做斗争。再努力的父母,也只能在另外半张白纸上下功夫,而且绝不能随意下功夫。

《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提醒父母:

我接纳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喜好安静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固执己见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性格慢热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为人友善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烦躁易怒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拒绝改变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惧怕交往的孩子……

如果你能做到,不管你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都能够心平气和地接纳他,这就是向着滋养型父母迈出了第一步。

新书《亲子滋养》

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你的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样子,既有可能是他的先天特质所致,也有可能是你养育不当的后果。但无论原因是什么,只要你想成为滋养型父母,你都需要无条件地接纳他。

特别是对那些经常与父母发生亲子冲突的孩子,我们要牢牢记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话——“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才是真正的滋养。

因为滋养是相互的,所以,我更愿意用滋养型亲子关系来指称滋养型父母。滋养型亲子关系,更明确地提到了亲子双方。

同时要明白,滋养型亲子关系和滋养型父母,具有相同的内涵。

文/陈禹安,经版权方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