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鼓励孩子竞争,却只“孤立发展”?这样教出的孩子容易“输不起”

2020-01-24 23:52:03孕产
在很多家长看来,有“竞争欲”和“好胜心”都是好事,这样会促使孩子不断进步。《超级育儿师》中,一个叫王畅的小朋友,就属于好胜心特别强的孩子,但却让爸妈头疼不已:由于脾气容易激动,已经影响到上学了。
“我们比一比,谁第一个吃完午饭?”
“看看哪个小朋友积木拼的最好看?”
“谁最先摆好小板凳?”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常常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台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更优秀,总想利用身边的一点一滴,鼓励孩子拥有竞争欲和好胜心。

在很多家长看来,有“竞争欲”和“好胜心”都是好事,这样会促使孩子不断进步。真的是这样吗?

《超级育儿师》中,一个叫王畅的小朋友,就属于好胜心特别强的孩子,但却让爸妈头疼不已:由于脾气容易激动,已经影响到上学了。

育儿师观察到,王畅十分“怕输”:

在和小朋友比赛跑步时,第一轮由于他偏大,跑了第一名,情绪就特别好,很开心;
可到了第二轮,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孩子参与,王畅没有再得第一了,他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动起来。
爸爸为了锻炼王畅的平常心,有意通过玩游戏来纠正他的行为习惯,可是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每当爸爸领先时,王畅的情绪就开始忍不住声音高亢、大喊大叫、懊恼不已,就算爸爸说“比赛都有第一第二”“输了也没关系”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有的孩子有竞争意识,好胜心强,却总是“输不起”呢?这和“孤立发展”的心态有关。

“孤立发展”的弊端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能胜利,在平常的教育中不知不觉就会在孩子前面流露出这样的情感:我们家的孩子要赢,我们家的孩子要比别的孩子棒。

这其实是一种“孤立发展”的心态: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个人的;只要我比不过别人,我就是输了。

01 只想得第一,变得“输不起”

如果家长时时刻刻都想激励孩子有好胜心,总是要求孩子“比别人快”“比别人好”,孩子就会受到“孤立发展”心态的影响。

孩子会觉得,只能“我是第一”,“输”是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会担心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再认可我了?我是不是一无是处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输不起”的性格,甚至害怕挑战。

02 心态不好,不愿与人交流

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的时候,你一定遇见过这样的人,舍不得分享自己的经验,不愿意透露自己解题思路、工作技巧,生怕被别人学了去,“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成了人生训诫。

鼓励孩子去竞争,却无意给孩子灌输了“孤立发展”的心态,也因此给自己关上了进步的大门。

这样的孩子朋友会越来越少,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态,更加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流,逐渐活在自己的世界,视野也会受到局限。就像上面说的那位王畅小朋友,没法冷静下来和同学正常交往,影响到了上学。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竞争?

其实,人生不是比赛,家长没有必要时时刻刻都鼓励孩子去竞争,一些“比较”毫无意义。

例如,

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长身体,而不是要比输赢;

搭积木是为了探索和乐趣,谁搭的积木都是独一无二的;

拿小板凳是为了和小朋友一起玩,没有必要去抢快。

家长不去制造不必要的竞争,会让孩子的心态平和许多。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应该怎么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竞争呢?

01 正视不可避免的竞争

家长要淡化无时无刻不必要的竞争,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竞争。

毕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考试、比赛等不可避免的竞争。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正视这些不可避免的竞争。

是考试就会有成绩,是比较也会有输赢。但是人生不是靠一场考试、一场比赛就能决定的。比起成功或是失败的结果,在过程之中有没有收获,才是更重要的。

“在意过程不要在意结果”,听起来像是一句安慰孩子的“鸡汤”,实际上这是养成孩子成长思维的关键所在。

例如,孩子刚刚学拼音,测试时第一次得了A,第二次却没有得,心里很失落。孩子自己一时半会儿还沉浸在消极的情绪里,认知水平上也找不出问题所在。

父母可以耐心观察孩子的试卷,发现这次考卷舌音和平舌音区别的题型较多,孩子平常在家很少说普通话,导致比其他孩子这方面弱一点。发现了问题,告诉孩子可以在这里多加练习,自然就会进步。

家长要做的可不只是口头上说说安慰的话,要孩子“别在意结果”,却又不告诉孩子该怎么“重视过程”。引导孩子分析这一次的收获,找到孩子下一次可以进步成长空间,这才是给了孩子真正的帮助。

02 个人优秀比不上合作力量

我们都知道,球场上,爱秀个人球技的,会被盯梢封锁;战场上,一人之力无法战胜千军万马。

同样的,在未来的职场上,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协同合作、无法与同事共事,也会受到孤立,难得获得提升。

可见,就算是人人都想往上争的竞争环境,也离不开“合作”。想要孩子适应日后的竞争,让孩子在团体之中学会合作,尤为重要。

拔河要如何分配站位,如何听口号一起发力;

球场上,谁守门更好,谁后防更牢,而不是全员跑去前线得分。

合作就是分工,合作也需要运用智慧,让优势最大化。孩子们在集体的力量之下,无论是输赢,都会尝试到与人合作,远比自己单打独斗要有趣、有效得多。

想让孩子有竞争意识,不能只关注他一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圈养式的“孤立发展”,只会让孩子圈在井底,无法看到外面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