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压抑住的情绪疾病才可怕

2020-01-23 15:26:03孕产
在商店的休息区,大家马上被边上大声的训斥声吸引过去,一位大爷满脸怒火的对着个小孩说:“哭什么哭,老是哭,没次都哭,哭有什么用啊!你到底想要干嘛!你给我憋着!

在商店的休息区,大家马上被边上大声的训斥声吸引过去,一位大爷满脸怒火的对着个小孩说:“哭什么哭,老是哭,没次都哭,哭有什么用啊!你到底想要干嘛!你给我憋着!”

公共场合这样的场景其实不难见到,尽管大人都知道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这个场合就不合适,因为这个“哭”不再只是情绪的表达,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丢大人的脸。

我们的文化就有面子为大,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哭特别敏感,生怕让别人看笑话,觉得自己管教孩子无方,于是当孩子一哭,一有情绪, 家长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压来了再说,恨不得孩子立刻、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绪,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统统都丢到了脑后。

而当人情绪来时候,主宰本能反应的原始脑会占上风,而控制理智的前额脑皮质则失去主要作用,这时候人会出现各种本能反应,比如像动物那样逃跑、反击等等行为,所以常常会出现父母情绪爆发失手伤了孩子的事件出现。同时,孩子大脑的理智部分尚未发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压,只会再次让孩子情绪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声,这种镜像反应影响着孩子,也同样再次加剧父母的情绪,恶心循环就此开始。

关于孩子的哭,真的这么可怕吗?

最近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讲到日本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职业:“催泪师”,他的工作是专门帮助那些哭不出来或者情绪很压抑的人们,通过哭的方式来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疗愈。这个职业的产生是因为日本有着过度注重集体主义和他人感受的社会文化,这要求他们不能在公共场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极的情绪,这会被认为容易给他人造成麻烦,是不对的。这个文化的结果就导致了很多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负面情感,这些被压抑住的情绪就此体现,比如抑郁、比如身体的重大疾病。报道日本从1999年至2014年自杀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绪的压抑通过身体表达出来,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躯体化的反应”,就是情绪的疾病通过身体外在表现出来,而这种伤害绝对不是肉眼可见或是一两天就表现出来的。虽然说日本这个催泪师是特有社会文化下的产物,但由此可见情绪压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辈子的,同时也说明“哭”可以在某种层面上解决一定的情绪问题。

由此可见,哭并不可怕,而且还是很重要的表达和发泄方式,我们的孩子天生就会,他们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过哭来表达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现。特别是当孩子语言跟不上的时候,哭是最直接的表达。如果一个孩子久而久之情绪得不到合理释放,那么孩子也可能会跟成人一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时候家长会问了,难道我们要放任孩子的各种哭闹吗?当然不是,它还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一、有的孩子情感天生就比较丰富。

有的孩子天性比较敏感、多泪,就如同我们成人一样,有的人情感就相对比较丰富,遇到点事特别容易感动,或者喜欢流泪。这样的孩子情感饱满,你就算不让他哭,他也控制不住自己。遇到这样的孩子越不理解他,让他合理释放,他就哭得越厉害。

二、只要哭,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被满足。

这种刻意的、反复的哭,其实孩子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往往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这种方式的却是我们大人自己。比如孩子想要点什么东西,爸妈不给,但是孩子一哭,爸妈马上一心疼了,立刻就满足了孩子。这种情况下,哭不单纯是孩子情绪的出口,更成为了孩子和大人谈条件的“工具”了。

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这种迫于环境的压力,大人的立刻满足就能让孩子有效的停止哭泣。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哭“是一个很好的武器,可以随时控制大人。想要的时候就启动一下,要求就被满足了。

三、孩子想通过哭来获得大人的关注。

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里面是一个2岁左右的外国小孩,他在自己的房间不小心的摔倒了,自己哭了半天发现没人理他,于是他就站起来走到妈妈看得见也听得到他的地方躺下继续哭。这位妈妈也很有意思,故意装作没看见直接走开了,于是这个小孩再次停止哭泣站起来,又走到了妈妈看得到的地方,重复刚才的动作,躺在地上哭,重复几个轮回后,视频结束了。

这个视频看得我们哭笑不得,感慨这个小孩特别聪明,知道哭可以引起妈妈的注意,更知道在妈妈看得到的时候哭才有意义。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观察妈妈的反应,原来妈妈是知道孩子在寻求关注的,她只是故意在测试孩子是不是真的摔疼了需要帮助。

可见这样的哭,更多时候只是在寻求大人的关注而已。


上面几个情况我们知道了,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只有需求不被满足或则会过度满足的时候,孩子才会把哭当成工具来使用。那么面对孩子的哭,我们可以这么做,并用合适的方式来对待它。

一、允许孩子情绪的正常流露,看见孩子情绪表达的需要。

当孩子真的是表达悲伤、情绪宣泄的时候,建议家长采取理解、拥抱、共情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情绪的压力。

比如孩子害怕拔牙,害怕打针,可以先拥抱孩子,真诚的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害怕,妈妈小时候也很害怕打针,甚至还会装肚子疼或者逃跑不打针,所以妈妈很能理解你的情绪,如果你很难受就在妈妈怀里哭一下吧。”

这样的话一说,大部分孩子在情绪获得理解之后会哭得更厉害或者停止哭闹,因为他们感受到情绪被看见,被理解的心情,他们的安全感自然就来了。这时候我们只需要静静的坐在孩子旁边,陪伴孩子就够了。

如果我们长期能有这样的陪伴、理解、同情的方式,对孩子的哭不予指责、压制,那么孩子慢慢哭的次数就会减少。


二、家长情绪的自我控制

情绪是会被传染的,当孩子哭的时候,或许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痛楚,激发了我们童年的创伤,于是我们被孩子的哭声唤醒,为了避免回忆这样的痛苦,我们会选择和孩子的情绪对抗,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也难免变得烦躁或者生气起来。

大脑的镜像反应提示我们,对方激怒了我们的不良记忆,我需要逃避和反抗,于是我也采取了情绪失控的状态来对抗对方。这时候显然无法看到孩子真实的需要,更谈不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了,更多的只是以情绪对抗情绪的方式来冲动解决。

所以,当孩子又出现让你觉得烦躁,想要对抗的时候,请先冷静一下,深深的吸一口气,提示自己需要冷静,或者马上请家人帮忙看下孩子,自己离开现场,稍作冷静。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自己马上要激起的情绪有一个缓冲的地带,让自己不容易在冲动下做本能的反应,并且需要反复的练习,反复自我暗示和提示自己才能让自己脱离总是用本能反应来面对孩子。


三、教会孩子除了哭以外还有其他对方式可以表达需求

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个孩子,想要跟小朋友玩,但是小朋友不但不理他还抢了他的玩具,于是他开始大哭了起来。

这时候有的妈妈会大吼自己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东西被人抢了只会哭;有的妈妈会说,哭什么哭,不玩就不玩。

但是有一个妈妈却这么处理,她蹲下身子,抱一抱正在哭泣的孩子,对孩子说:“你很伤心对嘛,因为你想跟朋友玩,但是他没有理你,反而还拿走了你的玩具对吗?下次如果你想跟他玩,可以用说的方式告诉他,我们可不可以一起玩?还可以用玩具邀请他加入吗,这样他就知道你想和他玩啦。“

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在告诉孩子,除了哭,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另外,也建议妈妈对用哭闹来要求事情对孩子,明确的跟孩子说:“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你想哭可以,等你哭完了我们再来解决问题。如果你一直哭,我是不知道你需要什么的。“这样几次,孩子会知道,哭不能得到什么,反而还会让别人不知道你的需要是什么,情绪释放完了之后再来好好谈事情。孩子会慢慢懂得用哭来要求,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哭只是孩子正常情绪的表达,大人面对孩子情绪不打压、不责骂,不滥用,孩子就能在哭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