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关爱课程:根植幼儿生活 观照一生发展

2020-01-02 09:26:02孕产
2001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全国掀起了幼儿园综合课程改革的浪潮,一些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课程重形式多样、轻儿童需要;片面追求办园特色,忽视全面和谐发展;课程重当下“成效”,轻长远发展等。

2001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全国掀起了幼儿园综合课程改革的浪潮,一些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课程重形式多样、轻儿童需要;片面追求办园特色,忽视全面和谐发展;课程重当下“成效”,轻长远发展等。

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关爱缺失等现象,2001年开始,我园研究团队以“根植幼儿生活,观照一生发展”的关爱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原有关爱课程雏形上开始了全面探索与实践,尝试解决如何更有效地落实全面发展,尤其是提升幼儿生活品质等问题。

关爱课程凸显的“关爱”内涵是什么

我园对关爱课程的探索由来已久。1990年,我园作为全国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十所试点园之一,探索打破分科课程,改变以学科教学为主要教育活动的方式,关注幼儿兴趣、需要和实际水平,建构了幼儿园活动课程,逐步形成了“以爱育爱”的园本文化与关爱课程雏形。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关爱课程在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对幼儿个体差异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完善了课程体系。

现在,关爱课程已确立“关爱生命、根植生活、共同成长”的课程理念,完善了“总目标—子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三级目标体系,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三大模块下编织课程内容。具体来说,还有两大突破:一是以营造“以爱育爱”的教育环境、“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日常生活、“关爱”系列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路径,辅以游戏、教学、家园共育等。二是采用量化、质性评价手段,研发《幼儿学习与发展观察评价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南》,结合幼儿成长档案、教师反思日记等,评价幼儿和教师发展,建立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评价课程实施方案。

“关爱”从字面上可直观地理解为关心与爱护,但我们理解的“关爱”不仅仅是语言、行为层面上的爱孩子。首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他们眼中的爱是什么,去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幼儿的生活和需要。其次,思考关爱如何与幼儿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尊重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遵循幼儿的发展节律,采取灵活、有弹性的实施途径,既关爱幼儿群体,又关爱幼儿个体。再其次,思考关爱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呈现和表达,为幼儿创设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富有理解和鼓励的、宽松而安全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获得主动、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既关爱幼儿的当下生活,保障每名幼儿现阶段具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又关爱幼儿一生的发展,让课程具有延展性和前瞻性。我们注重托幼衔接、幼小衔接,将幼儿的终身发展、家庭教育指导纳入课程体系,使幼儿获得当下、成长中乃至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

如何体现关爱课程“根植生活”的理念

我们认为,首先,“根植生活”体现在课程目标源于生活,既包括当下生活也包括未来生活,为此,我们关注当今社会发展中关爱缺失问题,以培养未来生活中幼儿个性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关爱课程的立足点,确立“爱自己、爱他人、追求生活真与美”的育人目标。

其次,“根植生活”体现在课程内容选择来源于幼儿的在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我们将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有价值的问题、事件纳入课程体系,研发一系列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例如,反映幼儿精神生活、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主题“小马宝莉”“怪物大学”等,反映家庭生活、亲子生活的主题“亲亲好妈妈”“爷爷奶奶本领大”等,反映在园生活、共同经历的主题“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欢欢喜喜搬新家”等,反映社会生活、聚焦热点事件的主题“青运会在榕城”“地铁开通啦”等。

再其次,“根植生活”体现在实施路径基于生活,将教育环境、日常生活、活动区游戏、主题活动、家园共育等作为课程主要实施路径。

关爱课程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们以关爱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更有效地落实全面发展,尤其是如何提升幼儿生活品质?如何更合理地利用生活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如何更好地让幼儿、家长和教师成为共同的课程建设者?

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凝练出以下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是研究幼儿的生活与需要,教师、家长、专家协同构建关爱课程目标体系。

首先,深入研习《纲要》《指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家长共同研究幼儿的生活与发展需要等,基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确立总目标——培养“爱自己、爱他人、追求生活真与美”的快乐儿童,精选“幼儿带得走的能力”,将其细化为“生活能力与健康生活方式”“自尊自主自信”“具有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9个子目标。其次,与家长共研分析十余年幼儿成长档案,与专家共研梳理幼儿发展规律与路径,结合各年龄班案例,将子目标细化为阶段发展目标。再其次,以幼儿行为反观目标适宜性,进行验证与调整,形成“总目标—子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三级目标体系。

二是浸润“关爱”理念,拓展幼儿生活的内涵与外延,编织关爱课程内容。

持续关注、广泛收集幼儿熟悉的周围生活与节日生活、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共同经历的社会焦点事件等内容素材,纵向上遵循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进行筛选,横向上按照幼儿生活世界的三对主要关系——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进行分类,切实将“关爱”理念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经过三轮9年的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调整与优化,编织成关爱课程系列活动内容。

三是优化“幼儿—教师—家长”多主体参与的课程研发与实施路径。

我们研究幼儿成长档案、观察记录,确保课程来自幼儿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需要,支持幼儿自主活动,激发幼儿参与课程的愿望,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坊”,提高教师研发与实施课程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研发亲职课程、举办家长学校、培养家长助教,提高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家长科学育儿能力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关爱课程在应用与实践中愈发彰显理解、关注、尊重、接纳、支持、赏识的人文氛围,幼儿在真实生活场景、愉悦游戏情境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爱自己、爱他人、追求生活中真善美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9批1000余名幼儿从中受益,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素质基础。

同时,“以爱育爱”园本文化孕育出一批有内涵、有追求、有专业幸福感的教师,教师观察、分析、解读和回应幼儿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自我反思、有效落实关爱课程核心经验方面得到较快提升,逐步走向专业自觉,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作者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