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不自信,无力感,孤独感爆棚,家长如何帮孩子获得内心力量

2019-12-31 11:26:12孕产
一、谁说童年无忧无虑,孩子有孩子的苦恼三岁半的鹏鹏在幼儿园门口嚎啕大哭,说什么也不肯走进幼儿园,妈妈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最后不得不强行的把他抱给幼儿园老师,转头离开。

一、谁说童年无忧无虑,孩子有孩子的苦恼

三岁半的鹏鹏在幼儿园门口嚎啕大哭,说什么也不肯走进幼儿园,妈妈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最后不得不强行的把他抱给幼儿园老师,转头离开。

鹏鹏上幼儿园已经有将近半年了,之前都表现的还不错,经历了最开始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已经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这一个星期开始鹏鹏就跟妈妈说,他不想上幼儿园了,他想待在家里,想和妈妈在一起。

妈妈用了很多的方法和鹏鹏交流,可是都没有听鹏鹏说出来一个所以然。只是鹏鹏上幼儿园的情绪越来越低落。

终于在和老师的交谈中,妈妈发现了这样一个信息。一次中午因为鹏鹏不爱吃饭,于是老师喂给他吃,因为这个喂饭的行为,被身边的小朋友嘲笑了。妈妈终于弄明白,原来鹏鹏不想上幼儿园,是因为有小朋友嘲笑他。

于是在妈妈和鹏鹏的特殊时光里,妈妈拿了蓝色和黄色两个小玩偶,给鹏鹏表演了一场玩偶剧。其中一个表现得很不友好,另一个则十分的友善。

“鹏鹏,他一点都不会自己吃饭,他还需要老师喂饭。”

“噢,不是的,他会自己吃饭的,他一直都是自己吃饭。”

“那天他为什么要老师喂饭?”

“ 他只是心情不好”。

“可是小朋友们都嘲笑他”。

“嘲笑别人可不是什么好行为。小朋友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可以请大人帮忙的”。

“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们都以为他不会自己吃饭”。

“放心吧,下次他一定会好好自己吃饭的,不信你们看看。”

鹏鹏看着妈妈的表演,乐得哈哈大笑。第2天,他便和妈妈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而且自信的说:“妈妈,我以后都会自己吃饭的,再也不用老师喂饭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不自信,无力感或者孤独感。而孩子最需要被理解的是情绪,他们理解道理和接收道理比较难,于是“游戏力”便成为了一种让孩子恢复的好办法。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书中这样写到:

我们大多会把重点放在孩子恼人的表面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掩藏的痛苦,或者即使我们清楚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任何父母而言,这些都是最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一把钥匙,来打开关闭孩子心门的那扇门,帮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的世界,“游戏力”就是这把钥匙。

二、游戏力养育方式的价值

01 培育亲密,远离孤独

孩子内心的孤独感会让孩子默默的躲在角落里,而在与人相处时,又变得蛮横不讲道理,横行霸道,他们的不安与恼怒甚至惹人生厌,但这其实都在表达,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游戏时间,而不是惩罚他,或者索性撒手不管。

孩子可能会有这样一些语言,比如说:没意思透了,没人喜欢我”。当孩子有这样的孤独感时,我们很难用讲道理的方式去帮孩子从里面走出来。

而孩子天生有做游戏的能力,他们对游戏有天然的亲近感,我们利用游戏来增加和孩子的亲密度,帮助他远离这种孤独的感觉。人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产生非常亲密的感情。

有一个孩子发明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游戏来增加亲密度,他先后让他的爸爸妈妈坐在沙长沙发上,然后他会冲到他们的中间,最后经历一场“肉搏”战,看爸爸和妈妈谁会把他抢过来,其实这就是一场另类的拔河游戏。

02 培育自信,远离无力感

孩子是通过游戏来认知世界的,很多时候,他要通过游戏的探索,来获得世界的一些知识。比如,两岁多的小朋友喜欢把东西扔在地上,为什么大人会觉得无趣,而小孩子却乐此不疲,因为大人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而孩子并不知道。

经常受挫或者无法通过游戏获得自己掌控感的孩子,他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境,叫做无力感堡垒。

孩子的无力感会表现出他不愿意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或者经常会用:我不想要,我不会,某某某在打我,这样的口头禅。解决无力感,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全身心的和孩子一起游戏,让他在游戏中重新的掌握自己的力量。

柯恩教授的女儿5岁多的时候,因为不希望父亲总是催促出门上学,于是自己发明了一个叫做“假装看不见”的游戏。她会背上书包,和爸爸一起出门,但是她要求爸爸假装看不到她,于是科恩教授在出门前就会说:“唉呀,为什么她还不下来,难道不知道要上学了吗”?

其实这时候孩子已经跟在他的后面,接着坐到车里,教授继续装看不见:“哼,我就一个人去上幼儿园了,一会老师问我就说她还在家里睡觉呢”,孩子就会在后面捂着嘴笑起来。

有了这样一个游戏,孩子在上幼儿园的过程里面,不再需要爸爸来催促了。甚至她迫不及待的希望早点出门,因为她期待玩这样一个假装看不见的游戏。

这个游戏其实帮助孩子解决了自己掌控时间的问题,她不需要催促,是因为她觉得上学的时间自己说了算。

03 培养情绪康复力,不再深陷悲伤

加入孩子世界,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怪癖的行为中解救出来,重建联结,重获自由,游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当孩子面对困难时,他可能被坏情绪淹没,乱发脾气,可能把气撒在别人身上,到处顶撞别人,稍不如意就痛哭流涕,而有的孩子则会躲进房间,把所有的情绪出口都通通关闭,他们看上去无精打采,毫无生气。

这都是孩子已经把自己和外界沟通的通道关闭上了,因为他觉得无能为力,所以想着放弃就好,躲到自己堡垒里面。可是这样一来,家长面对孩子时就会更容易感到挫败。

游戏是最好的,能够打开他们心门的一种方式。我们利用游戏去帮孩子进行恢复,让他在游戏中重新找到力量感,找到被别人接纳的感觉,找到自己的自信。

因此游戏它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的恢复,当孩子情绪恢复以后,他不良的行为,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

三、父母如何利用游戏力来帮助孩子获得内心力量

01 游戏帮助孩子做好面对世界的准备

有人问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你更愿意和同伴玩,还是和父母玩,多数的孩子会愿意和父母玩,因为和父母玩,他们可以获胜,可以主导游戏,而和他们的同伴玩,他们往往不会因为实力悬殊而主动地做出让步,那通过命令父母,或者打败父母,孩子获得了一种安全感上的补偿。

在游戏里父母其实可以控制更多的事情,他可以让孩子纯粹的享受一段甜蜜的亲子时光,可以在游戏中让孩子体会失败的感觉,告诉孩子,以后的同伴是不会让着他的,也可以帮孩子提升一段技能。其实在游戏中,父母的掌控感更强,而孩子却感觉不到。

足球场上有一对父子正在踢足球,孩子只有4岁,自然是体力不够,爸爸看得出孩子很想进球,于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爸爸会先让着孩子。他让孩子进球,而自己去假装一个都踢不进去,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技术不错。

随着游戏的进行,孩子也更加投入,爸爸可以适当的让他踢不进球,同时自己也踢进去,而在这个过程又逐渐的教会孩子,其实这一次踢不进去,下次还有机会。让他面对自己的失败,教会他处理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掌控感是很强的,他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帮助孩子获得面对世界的力量。

02 给女孩更多的勇气,给男孩更多的过关怀

男孩和女孩生来就会被不同的对待,这是一种社会意识所造成的,当我们知道这是男孩子我们会莫名的要求他更多的勇气,而当知道她是女孩时,我们希望她更多的被保护,更少的去进行探险。

现实中也的确存在差异,你会发现给女孩子的任何一个玩具她都会自然的,拿玩具玩起类似于过家家似的游戏,而给男孩任何一种玩具,他都自然的会把它变成一种武器。

我们有时会刻意的去锻炼男孩,去培养他的力量感,而实际上亲密和连联结自信的力量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与生俱来的权力,女孩自然的被认为力量感轻,女孩应该乖巧,对别人好,而男孩自然的看着他就有力量,要有成就感,有实力。

我们不要理所当然的用社会化的认知去约束对于男孩女孩的要求,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原则。

只要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玩,无论是男孩和女孩不管他玩什么样的游戏,我们都积极配合,我们可以努力的让男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怀,而不是一直崇尚他要表现优异获得成就,也得同样可以给女孩子更多的力量,告诉她,其实她可以探索的空间更大。

03 面临现实,角色置换

心理学家格林斯潘写道,这种假想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飞跃之一。假想游戏,对于象征性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孩子因为各方面因素,其实他并不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他经常会面对一些他认为的困难和挑战,比如说为什么每天睡觉的时间,每天上学的时间,每天吃什么东西都是父母来安排的,他自己说了不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充满各种的无力感,因为他们大部分的生活是被父母所安排的,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来暂停现实,进行角色的置换,而这种角色的置换就让孩子在反现实中获得一些能量和力量。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来进行一些过家家的游戏,而在过家家的游戏里面,是孩子来决定游戏的一切流程,我们成人只是积极配合,在这个过程里面你就会发现孩子会把他在生活中很多不满的情绪表达出来。

有一个小孩因为在家里爸爸妈妈从来不让看电视,于是在她的游戏里面,她会特意的安排一个很长的电视欣赏环节。以此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父母这种约束的不满。

还有的孩子会发明这样的一种游戏,他会说,我当爸爸或妈妈,而你当孩子,于是他会给你施加各种命令,神奇的是你会发现他对你施加命令的语气口吻和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04 跟随孩子的步伐

成人有成人的固定思维,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某些事情我们认为是这样,也就是这样的,所以在孩子进行探索的时候,我们会去说,这样是不可以的,这样是做不到的,其实这都是我们固定思维对我们的约束。

而孩子他有着先天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一切都在探索的阶段,从来没有过什么东西是可以的,什么东西是不可以的固化思维,一切都是他通过探索看这个东西可不可以。

这样的思维锻炼孩子很强的创造性以及想象能力。同时也锻造孩子更好挑战世界的能力,而成人的固化思维反而给他们的过多的约束。

当一个三岁的孩子拿着一个螺丝刀,想要把某些玩具拆卸开的时候,家长往往会表达这样的态度,这个东西很危险,你不要拿,你这样拧开了东西就装不回去了,玩具就坏掉了。

可是这个孩子所展现出来现实却是,他既把玩具完全的拆卸,而且他还能很好的将它复原,并且他拿螺丝刀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危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家长所要做的便是跟随着孩子,保护孩子不受到一些致命的伤害。

也许很多的父母会说,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和孩子做游戏,但其实仔细想一想,你放在唠叨和发脾气以及不停催促上的时间,如果和游戏时间产生的效果相比,那游戏时间是多么的高效啊。学会游戏力一定是育儿道路上很好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