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越管越不听话?其实是“墨菲定律”作怪,同理心引导远胜说教

2019-12-20 05:52:04孕产
“文/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很多妈妈认为,自家的孩子一点儿都不乖巧,不愿听妈妈的话,特令独行的行为让妈妈感到很无奈……案例A:吃早餐的时候,妈妈发现小鱼又把碗里的绿色蔬菜挑了出来,于是她把菜又夹回碗里,端在小鱼面前。

“文/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很多妈妈认为,自家的孩子一点儿都不乖巧,不愿听妈妈的话,特令独行的行为让妈妈感到很无奈……

案例A:

吃早餐的时候,妈妈发现小鱼又把碗里的绿色蔬菜挑了出来,于是她把菜又夹回碗里,端在小鱼面前。

“小鱼,来,把这些蔬菜吃了,多吃绿色蔬菜,对身体好,你看你这么瘦弱,还挑食……”妈妈说了一堆,小鱼觉得心里厌烦,把饭碗一把推倒离开了。

背后传来妈妈的声音:“你看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妈妈都是为你身体好啊。”

案例B:

小沐休息日带着同学回家玩,同学走后,留下一地的玩具以及垃圾,小沐觉得有些累,便坐在沙发上开始刷微博。

正好妈妈从外面回来,看到家中一地的狼藉,一边收拾一边说:“你带着都是什么同学啊,把家里搞得这么乱。你也不说收拾下,妈妈今天加班挺累的,回来没有一口热饭不说,还得先把家务做了,小沐啊,你怎么这么懒啊,以后去了社会上,别人可难以接受一个懒汉啊。你看你爸,就是因为懒,多年就是一个小基层,一直挣点辛苦钱……”

小沐突然叹了口气,看着一旁忙碌的妈妈,离开了,其实他只是想歇一会儿再收拾,玩了一天,他也很累,但妈妈就是不明白,还在原地不停地说着。

案例C:“毛毛,写完作业再看动画片,完不成作业,老师又要找家长了,说了多少次了,就是不听。”

张奶奶关掉了孙子刚刚打开的电视,督促孙子去书房写作业。孙子却赖在了沙发上不肯走,表示一定要看动画片。于是张奶奶使出了“杀手锏”,表示毛毛再不去写作业,就告诉她的妈妈,毛毛突然大哭起来,说今天是他喜欢的动画片的最后一集了,不看不行。

张奶奶心里郁闷,她和孙子说过很多次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再做其他的事,但孙子似乎从来不领情,每次因为看动画片会磨蹭很长时间。

上面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某件事,家长往往是苦口婆心,而孩子却根本不听,甚至跟你对着干,朝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为啥家长说得越多效果反而越差?对抗的背后,是“墨菲定律”作怪

▶你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但忘记了他还是个孩子啊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的样子的儿童,那长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

大人的认知经过多年的积累逐形成,和孩子的认知差异很大。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意思是说,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画太阳,小朋友交上作品后,太阳形状各异,有椭圆的,三角形的,梯形的,正方形的等等。太阳的颜色也不尽相同,红的,绿的,蓝的,紫的都有。如果让我们大人去画太阳,那么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特点:红色,圆形。

小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大人的思维模式比较符合大众主流,你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但是他并不如此认为啊,他有自己的看法,也许你不认可,也许你根本想不到。你不能强行要求他去认可并接受你的看法。

▶你剥夺了他说话的机会,听不到他的“潜台词”

案例B中,小沐并非是懒,只是因为和同学玩累了打算休息一会儿再收拾屋子。但是他的妈妈没有问明原因直接开始说教,给小沐贴上了懒的标签。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譬如看见孩子和别人打架,就是孩子的不对;

孩子拿着不是自己的东西回来,家长就说是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

孩子想解释什么,有的家长摆出“我不听”的态度,只是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让孩子失去了解释的欲望,久而久之,他做的事情你会觉得越来越没有理由。

那么长久地说教,孩子又不接受,会给其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你嘴里的孩子怎么样,他就越来越怎么样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我们对于孩子的行为不断说教,时间久了,他就会认为自己是那个样子,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再做出改变。

比如你总说孩子笨,长久下去,你就会发现他真的“越来越笨”。

★逃不开的“墨菲定律”,让不愿意发生的事情“百发百中”

作者看过一档综艺节目,有一个心理学家和观众互动的环节,就是心理学家让观众不要想什么,观众却对那件东西印象特别深。比如心理学家说:“我一会儿会跟你说很多动物的名字,但是你不要想大象。”

等他说完了,再询问观众的时候,发觉观众记得最深刻的动物就是大象。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

上述墨菲定律的意思就是做一件事情,你越不愿意看到什么后果,就会发生什么后果。

就好像上面的观众,你让他不要想大象,可他脑海中深刻出现的反而是大象。

映射到教育孩子中,也是如此,你拼命和孩子说做某一件事,会怎么样怎么样,他的脑海里过滤掉了其他,只剩下那一件事,他怎么会不去试着做呢?

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人。会游泳的人不知道游泳潜在的危险吗?但为什么还是去游泳了呢?很有可能就是他身边的人不断地说:游泳危险,千万不要去。但自恃会游泳的人反而淡化了危险的意识,强化了游泳的意识,心理还会产生出:“别人觉得危险,我就平安回来给他们看看”的念头。

那么我们怎么做,孩子才会听我们的话呢?

1:挖掘“潜台词”,建立“同理心”,一句“我懂”胜过千言万语

任何一件事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想要说教的时候,不妨先问问为什么,把孩子心中的“潜台词”挖掘出来。

即便孩子解释得不够合理,也不要发火,要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好的父母,是会跟孩子统一战线的。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大人的处事方式和孩子不同,你不能强加给他,要真正了解他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才会明白他为什么去做一件事。你理解他,才能用他接受的方式给予解释,让他明白你说的是对的。

▌举个小例子:

日本一档综艺节目测试亲子关系,就是让小朋友放学后帮助做园艺的老爷爷搬花盆。搬完花盆后,时间有些晚了,小朋友的身上全是泥。有一个小朋友一出校门就被妈妈拉了过去,指责他的脏衣服脏手,并生气地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出来,是不是又和其他小朋友淘气了。

小朋友连连摇头表示否定,想要说话,妈妈却没有给解释的机会,小朋友委屈得要哭了。这时录制节目的人出来,把事情解释给妈妈听。

妈妈听完后,抱住委屈的小朋友说对不起,妈妈明白为什么你出来这么晚,且身上都是土了。宝宝这么帮助别人是对的,要是妈妈,妈妈也会这么做的。但是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要先告诉妈妈,别让妈妈在等你的时候担心。

妈妈的一席话把小朋友说哭了,不过小朋友是笑着哭的,表示下回遇到类似的事情会先通知妈妈再去做。

妈妈的话很巧妙,既和孩子站在了一条线上,又告诉了孩子要怎么做更合适,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堪称完美,但是前期,妈妈没明白小朋友遇到了什么事,说话办事还是让小朋友很伤心的,如果多以这种方式相处,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听话。

2:把“不要做”换成“怎么做”,引导远胜于说教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本能地上来就是一顿说教,只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错了,但孩子没有搞清楚怎么是对的,下次依旧会犯同样的错误,家长再次说教,进入死循环,造成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的现象。

不妨试着告诉孩子怎么做合适,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并尝试。

作者身边有个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让人很佩服。有一次她女儿自己在家玩,突然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她出来才知道女儿碰了窗台上的仙人球,被扎到了。她先是抓起女儿的受问疼不疼,然后说:“妈妈知道你被扎了很痛,你是因为好奇才碰它的,你知道了碰它的后果,下次就不要碰了,妈妈把仙人球放到高处,你以后也提醒大家不要碰它好不好。”

女儿点点头,此后没有再因为碰仙人球哭过,而且还会提醒别人。

如果妈妈说:“告诉你不要碰,不要碰,你非这样,看挨扎了吧。”想必这样只会让孩子对仙人球产生恐惧或仇恨,也容易疏远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妈妈不爱自己。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一些理解,包容和关爱是有必要的。与孩子相处,不一定要说很多话,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我懂!”,便胜过万语千言。

宝妈们,关于孩子不听话的事情,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和分享,如果喜欢本文,就收藏点赞或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