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上不上不重要:孩子的起跑线并非早教机构,而是父母的语言!
又是一年开学季,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个个都那么可爱。但接一年级的同事却告诉我:“同样是第一天上课,有的孩子几分钟就弄懂了老师讲的内容,有的孩子却连教了十几遍都没学会,真的是差距很大哇。”
想想看,婴儿刚出生时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说。等孩子入学后,父母才会发现,有些孩子似乎特别聪明,反应迅速,而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成绩也很难提升。
这种差距是如何形成得呢?
其实,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可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对父母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和她的团队经过3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二、3000万词汇:孩子成绩差距的根本原因这个被5000本学术期刊转载,引起白宫重视并因此发起“结束成绩差距”项目的“3000万词汇”研究发现:
儿童出生后每秒钟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
按照一年52周计算,在儿童4岁进入幼儿园小班之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间,就已经积累了高达3200万的词汇学习差异。在此基础上,低收入家庭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
3000万的词汇差距会极大影响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到三年级时,孩子之间会产生显著的“成绩差距”。
我姐姐有个刚读小学的小姑娘,妈妈自己带的孩子,从小各种聊,受到了比较好的语言刺激。过年回家和她聊天,发现她说话的词汇超级丰富,很多都是我们五年级语文里学的新词,说出的话也有头有尾,逻辑严密。可是我班里有一些十多岁的孩子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婴幼儿时期,你也许觉得宝贝什么都不懂,但其实,他的大脑一直在快速地发育。如果如果要让孩子学习好,用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的大脑生长。孩子上学前听过多少词汇,听到的词汇丰富不丰富,这才是决定孩子上学后成绩差距的根本原因。
所以,父母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后各种逼孩子去上培训班,这都是花钱吃力不讨好的事。
真正重要的早教方式,就是抓住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与孩子好好说话,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三、3T原则: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说话方式那我们怎么和孩子说话,才能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呢?
第一个T(Tune in),共情关注。什么叫共情关注呢?就是跟孩子讲话时要始终关注他的情绪和注意的东西。
比如有些爸妈会给孩子念绘本,培养阅读习惯嘛对不对。我们会发现,很少的情况下宝贝会坐那里乖乖听你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大部分宝贝都是这里看看那里摸摸。
那这时该怎么说呢?
比如,正读着,孩子突然伸手去抓旁边的衣服,你要说:“噢,你看到衣服了,这是妈妈的外套,来,摸摸看。”
也就是说,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关注到的世界,把他的情绪他的感觉讲出来,用我们的语言去帮他解释这个世界。
这种说话的方式能帮助孩子快速地认识这个世界。千万不要希望孩子能按照大人的安排去读绘本啊学习啊,他那么小,有他自己的节奏,不可能按照我们大人的节奏去学的。
我记得有次在一个育儿群,有妈妈说:“我给孩子读绘本他都不听,气死我了。”
要想想,我们读绘本的目的是什么?可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吗?难道是为了我们自己开心吗?如果父母在这件事里生气了,孩子感受到了,他的大脑里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东西,这东西会让他感觉有压力,害怕。
尽可能不要让你的孩子产生焦虑害怕这样的情绪,这真的会严重影响他的大脑发育。在压力中长大的孩子,心思都放在应对压力上了,如何能专注于学习工作呢?
共情关注,要点就是观察-理解-行动,观察你的孩子正对什么感兴趣,理解他内心可能有的感受,然后用你的语言帮他说出来。
2.第二个T2(Talk more),充分沟通
充分沟通很好理解,就是两个字:多说。多说有四个方法。
见到什么说什么。带孩子出去遛弯,见到花花草草石头飞鸟,要一个劲地和他说,不断用语言把他眼前发生的事情描绘出来。
在家里做家务照顾他,也同样要不断地说:“宝贝,妈妈在切菜噢,你看,这红的是西红柿,绿的是白菜……”把他实际生活中的东西和他脑中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少用代词,多用具体的描述性的词语。少用“这个那个这样那样”的代词,因为小孩子不太能理解。而且用代词太多,我们就没办法更详细地给孩子描绘他看到的东西。
比如,你要孩子帮你拿一个垃圾桶过来,你不能指着垃圾桶说:“把那个给我拿来。”
我们可以说得具体一些:“你能帮我把放在墙边的绿色的垃圾桶拿过来吗?”
脱离语境去说,说没有看见的东西。不能只给孩子说眼前发生的事,也要给孩子多说想象中的事物,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要带孩子打疫苗,可以跟孩子说:“等会我们要去打疫苗,会有一个护士阿姨用针扎进你的手臂,你猜会发生什么事?”
或者,和宝宝聊聊不在眼前的亲人:“爸爸现在在上班噢,宝贝想和爸爸说什么呢?”
引导孩子去思考没有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猜测可能会发生的事,这样可以极大地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扩展语言,把一个词变成一整句话。孩子经常只会说一两个词,比如,他想要你拿桌子上的苹果给他吃,可能就说了一个字:“拿。”那我们可以说:“宝贝,你是不是想吃苹果了?想让妈妈拿一个红红的苹果给你吃,对吗?”
帮孩子把一个词语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经常这样说,渐渐地会发现,孩子可以说出很多完整连贯的话。
充分沟通,看到什么说什么,多说描述性的具体的话,说想象中的事物,帮助孩子说完整的话,做到这几点,孩子以后的口才和作文绝对不会差。
3.第三个T(Take turns),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意思就是尽可能让孩子也参与进父母和他的谈话,而不是父母说完一句话,就没了。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的话是“封闭式”的,比如“不要动”,“不要跑”,“别碰”。简单的命令,没了,这次谈话结束了。命令的方式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世界。
那应该怎么说呢?“宝贝,路上车子很多,你想想看,如果我们到处乱跑,会怎么样呢?”
我们要用因果联系,启发孩子思考,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望。
再比如,我们给孩子洗澡,有很多泡泡,我们可以说:“看看,你满手都是泡沫。这里是不是有很多的泡沫啊?再看看泡沫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啊?对,它们是圆形的。看看泡沫中的肥皂,什么样子?长方形的样子,对吗?你的毛巾是正方形。现在,咱们把肥皂放在毛巾里面。你看看,现在正方形里包含着一个长方形啦。”
像这样轮流谈话,可以启发孩子思考,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轮流谈话的原则要求我们:尽可能不要让小孩子自己看电视!
保护视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电视手机不关注不交流不轮流,它和孩子之间其实没有深度交流。电视手机没法关注孩子,也不会互动。
要知道,孩子学习的方式是“尝试-看反应”,比如他把球扔到地上,你哈哈一笑,他知道这事是对的。“啪”,他故意打你一下,你一皱眉,他知道了这样做是不对的。
也就是说,孩子是通过反馈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合不合乎规矩的。而电视手机不具备给反馈的能力,电视里的喜羊羊和灰太狼杀来杀去,怎么也杀不死,也不会痛,孩子看了,他的脑子中就建立了很多奇怪的链接,他没法知道真实世界里打别人一下别人会疼。
上学后,有些孩子打架打得很凶,其实内在的根源在于他不懂他人的感受,他是真觉得推别人一下,打别人几下完全没关系,他不知道别人会疼。
在轮流谈话中,父母能非常好地教会孩子因果联系,让孩子从正确的反馈中学习。
丰富的语言环境就像氧气。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觉得理所当然,但你没有它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是如此重要。
父母即命运。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父母运用好3T原则,共情关注、充分沟通、轮流谈话,就可以为孩子塑造强有力的学习型大脑。
父母愿意和孩子好好说话,胜过所有昂贵的早教。
相关文章
- 孩子苦、父母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就能赢在终点线吗?
- 1万多的早教班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吗?听育儿专家怎么说?
-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父母应该抓紧儿童0-3岁大脑发育黄金期
-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三个特征,所谓起跑线其实取决于父母
- 压垮中国式父母的不是多花冤枉钱,而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 多少家长被“起跑线理论”束缚着?孩子稍有落后,父母就非常焦虑
- 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不再“输在起跑线”上
- 教育专家的忠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 月薪3000,却教别人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伪早教的智商税你交了多少
- 视觉早教,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起跑线上的较量,看看各国儿童早餐哪家强,孩子们吃什么才好呢?
- 孩子5-9岁的教育极为关键,家长做法让孩子受益终生或输于起跑线
- 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胎教也很重要
- 孩子自理能力差?东方神童启示:什么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 孩子要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谈中国教育的种种误区
- 孩子要赢在起跑线,学前教育如何提升,区域教学很重要
- 0-3岁宝宝早教,是操之过急还是赢在起跑线,妈妈的出发点不能错
- 3-6岁孩子到底该读什么书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推荐性价比高的
- “妈妈,你不漂亮”,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 “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龟兔赛跑,赢得是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