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月薪3000,却教别人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伪早教的智商税你交了多少 婴幼儿早教的骗局智商税

2022-03-08 01:43:34孕产
文|诚言呈语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这个十一的假期,本该过得十分悠闲。毕竟不打算外出旅游,也没安排太多的朋友聚会,一周的休息时间按理说应该会过得非常惬意。但没想到的是,假期的前三天,完全被父母和家属有关给孩子报早教班的“密集会议”占据。

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这个十一的假期,本该过得十分悠闲。毕竟不打算外出旅游,也没安排太多的朋友聚会,一周的休息时间按理说应该会过得非常惬意。

但没想到的是,假期的前三天,完全被父母和家属有关给孩子报早教班的“密集会议”占据。

月薪3000,却教别人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伪早教的智商税你交了多少

对于给孩子报早教班,我原本是支持的。让孩子早点接触集体环境,多一些亲子互动,本身也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情感协调发展。但是在看到他们不知道从哪拿回来的宣传单时,不由得心头一紧。

“全脑开发”、“6项潜能理念”、“3S发展理念”“幼教英语”…

每一家早教机构都不遗余力地包装着自己的招牌特色,宣传单上通篇都是新概念,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婴幼儿早教的骗局智商税

在家属为我反复分析每个机构不同特色的新理念时,我的心思并不是去思考这些理念究竟新在哪,反而是突然想起了一段郭德纲的相声:

郭德纲:“我点了一份鱼翅炒饭,换了三双筷子都没找到鱼翅在哪,你能告诉我鱼翅在哪吗?!”厨师:“我的名字叫鱼翅!”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

但是,以概念先行、抢跑为荣为基础,衍生出的大部分育儿新理念,同样也只是个笑话。

为了摸清早教机构讲师的教学水平,我特地查了下这些早教机构老师的薪资水平:3000-3500。姑且都按3500算吧,但这在准一线城市中,真的不算高。

虽然对这些新理念我是极力反对的,但是鉴于我的家庭地位仅在特定情况下才略高于我爸,所以全家人还是“一致”决定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其中两个早教机构的试听课。

婴幼儿早教的骗局智商税

01“脑力开发”or“发明新物种”

给我们带来麻烦的,不是我们不知道什么。而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马克·吐温

我们试听的两节课是“脑开发”和“潜能发掘”。很难想象这两个看似完全独立的概念,所宣扬的理念却都是挖掘孩子大脑深处未被开发的功能,以至于让我觉得把这两节课互相对换一下名称,听起来也不会有什么不妥。

类似于全脑开发的伪概念之所以被当做“智商收割神器”,一方面是因为智力开发是最能吸引家长关注的鲜艳“标签”,另一方面是大脑的复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也很少有人去做相关的科普,以至于伪早教机构可以以此为基础,大肆做文章。

说到脑开发的概念,大部分伪早教都会断章取义地为家长“引经据典”,但仔细研究后,很快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其实毫无充足的科学依据。

大部分人的潜能未被开发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08年提出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有少部分人开发出了更多的潜能。

人的潜能是可以激发的,但是威廉·詹姆斯从未对人脑的开发比例做过量化,更没有任何学术著作证明潜能与脑力开发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婴幼儿早教的骗局智商税

人脑只开发了10%的理论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美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拉什里(Karl Lashley,1890-1958),又对小白鼠的大脑认知做了试验。试验的结论中,认为小白鼠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储存的区域只占到了5%。

随后,这一理论被媒体添油加醋地延伸为:人脑只被开发了10%。

在1936年,美国新闻播报员杰克逊·托马斯在他的新书《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他人》中,正式提到10%理论。此后,这一谬论开始遍布全球,尤其被培训行业奉为“金字招牌”。

左右脑分工理论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1913 - 1994),通过“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大脑不对称的“左右脑分工理论”。正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但是现代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左右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协同工作的,最多也只是有时一边比另一边略微活跃了一点,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即便“右脑开发”理论是正确的,难道开发的方式,会和培养一个“左撇子”有什么区别么?

人和动物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力的区别。而宣扬开发孩子大脑的早教机构,与其说是在培养人才,倒不如说是在培养新的“物种”。

02认知的悖论

试听结束后,父母“建议”我至少要给孩子报其中一个班,尽管他们也并不完全相信早教班的宣讲。

我不知道这样的早教对孩子究竟能有什么好处,但是可以感受到的是,伪早教在中老年人的心中,影响力已经仅次于卖保健品的骗子了。

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多”的育儿理念近年来越来越深入于每位家长的内心。在给孩子报早教班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宣传册上的结果作为行为导向,从而陷入了“框架效应”的误区,造成了认知的偏差。

婴幼儿早教的骗局智商税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的概念是由Tversky和Kahneman于1981年首次提出。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育儿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获得质量更高的早期教育。但是各类商家对于同一目的的实现形式常常会各执一词。

婴幼儿早教的骗局智商税

这非常容易使家长把育儿的目的形式化,把形式逻辑当做育儿逻辑。使得各种形式看起来即便完全对立,但也都能自圆其说,让家长不知不觉中就由于“框架效应”陷入到育儿认知的悖论中,变得越来越偏离初衷。

结果往往就是让家长懂的道理越来越多,却发现无法做到的会变得更多。只能一步步走入伪早教机构更多、更“高大上”的进阶学习课程之中。

03早教?催熟!

香港TVB的纪录片《沒有起跑线》,曾经真实地记录了“被催熟一代”的残酷成长物语。

片中,二胎妈妈Irene,生第一胎时,抱着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想法,什么都没准备。而当儿子一岁半,去面试幼儿园学前班的时候,才发现各方面都被同龄人“碾压”。

“我问那个妈妈,你几个月开始带孩子上游戏班“兴趣班”,她说六个月就开始上了。”

“六个月时,我儿子还在家里地上玩。”

吸取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Irene早早就开始给尚未出生的二胎物色早教班,一定要让二胎赢在子宫里。

还未来得及感慨,却发现准备更加充足的父母,早就已经把孩子的起跑线提前到了备孕期,以适应香港名校喜欢一月份出生的孩子的偏好。

客观来说,这位妈妈的一胎虽然没有上早教,但未必不优秀。

可是无论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别人的孩子更优秀”永远都会刺激到大多数家长。

在这一类难以理解的逻辑背后,这种建立于矛盾思维之上的焦虑贩卖,正在成为伪早教机构的营销策略。

毕竟,矛盾与对立,正是焦虑赖以生存的土壤。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不着边际。

当“抢跑”成为常态,这到底是先发制人,还是透支未来?

我们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数据去为这一疑问佐证。但至少,“抢跑”在任何比赛中,都是犯规的。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教育家卢梭

其实在这次早教班的试听课中,我也遇到了一个“成功案例”。一位5岁的孩子可以“心算”出3的N次幂,以及三位数的平方根。

我不认为这是神童,于是找了个机会悄悄地问他,95加127等于多少。

谁知孩子一脸懵。

一个能进行复杂计算的孩子,其实连基本的数量意识都不具备。与其说之前他展现的是计算能力,还不如说是记忆能力。

04“双赢”——伪早教赢两次

教育是一种投资。但是把“抢跑”作为“教育投资”和“知识付费”,为家长勾画出一副“价值投资”的双赢局面,则是纯属偷换概念。

早教在德国起源的时候,目的就在于让孩子在游戏和与父母的交往中,获得身体、情感、人格、精神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的互动式活动。简单来说,早教其实是亲子互动中的一种方式。并不包含认字、阅读、计算等偏离本源的教学。

但是背离了初衷的概念,伪早教也只能用过度包装来掩盖本质的偏离,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成果”来粉饰歧途。

其实这早就被很多儿童心理发育试验证多次证伪过。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等儿童身体、心理发育的实验都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能力,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人为改变孩子发育的“时间表”,根本无法加速孩子的发展。

除了伪早教,市场上汗牛充栋的育儿书籍中,真正能够遵循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提出解决问题逻辑的,也并不多见。风靡于市场的,往往是诸如《3个月改变孩子的命运》的纸上谈兵。

虽然不知道这类教材有多少家长会去读,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所谓新理念的寿命,也就只有大约3个月。

低成本地为孩子灌输早学无用的知识,收取高昂的早教费用。伪早教所谓的“双赢”,本质上更像是他们自己赢两次的意思。

05结语——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

人们不善于为该做的事情找理由,却善于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找借口;越做不好事情的人越善于找借口,于是在没有任何借口输出时,大家都趋之若鹜。

这是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发现的一个很重要的认知规律,也是陷入伪早教陷阱的家长,寄托育儿希望的心理误区。

其实早教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复杂。早教的本质,在于发展亲子关系。通过早教机构的亲子活动,建立并巩固亲子纽带,才是早教的初衷。

“亲密关系和安全感的建立,能够使儿童形成自信和真正的独立,为日后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打好情感的基础。”——教育心理学博士邓欣媚

早教神童的光环是吸引人的。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所谓神童,只会向我们展示“不可思议”的那一面而已。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见其一点,不及其余”。

正如我们可以从马云穿布鞋中看出简朴,从王健林握手中看出不拘小节,从马化腾的创业史中看出坚韧…

然而即便全盘组合这些优点,也无法把孩子培养成第二个马云。

毕竟,所谓的成功,本质上只是带有一丝必然性的偶然。

正视自己的孩子,正视自己。父母亲自参与的亲子成长,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早教课。

把童年还给孩子。在这看似“不学无术”的日子里,孩子的探索欲会自然生长,孩子的创造力会冲破樊笼,回到他原本应有的广阔天地。

『诚言呈语』从父亲的视角解读育儿难题。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