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被好好爱过的孩子,将来不管面对什么事,都会更加充满勇气和力量 我们要对孩子好一点,因为他们长大后会遇到很多

2022-03-15 08:19:47孕产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自觉的,贪玩、有惰性、自制力差,是孩子们的共性。但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更乖、更少让父母操心呢?因为你看不见自己孩子的真实需求,却一味去监督他变优秀。可是,孩子的愿望并不会因为被制止而消失,却会因为被制止而更需要。一个不懂得适应孩子成长的父母,再会教也没用。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自觉的,贪玩、有惰性、自制力差,是孩子们的共性。但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更乖、更少让父母操心呢?因为你看不见自己孩子的真实需求,却一味去监督他变优秀。可是,孩子的愿望并不会因为被制止而消失,却会因为被制止而更需要。一个不懂得适应孩子成长的父母,再会教也没用。

小文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她的奶奶是教师,爸爸是警察,妈妈是护士。这样的家庭成员设置,在外人看来是最完美的“教育组合”。按理说,这么好的资源,小文应该被培养成一个优秀、快乐的孩子,但实际上她眼神空洞,内心压抑,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会被大人逼的哭天喊地。

小文很害怕做作业,但她喜欢画画,也很有绘画天赋。不过爸爸对于这件事很不屑,执意给孩子报了语文、数学辅导班,可是效果并不佳。小文的成绩越是提不上去,大人们就越焦虑,越要加强对她的要求和监督。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教,小文的学习还是很难取得进步。

被好好爱过的孩子,将来不管面对什么事,都会更加充满勇气和力量

是小文太笨了吗?当然不是,她只是一个被大人们以爱之名摧残的孩子。教育孩子不是驯兽,而是种树!种树需要的就是适合的养料,充足的空间和适宜的光照条件,而不是揠苗助长。而我们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就是在揠苗助长。

我们要对孩子好一点,因为他们长大后会遇到很多

逼孩子优秀,不是爱而是残忍

很多父母都常常有这样的焦虑:如果我不每天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那他就会变得懒散;如果我允许孩子吃糖,那他就会毫无节制,造成不良的后果;如果我不逼孩子多学几项特长,他就会失去竞争力;如果我在孩子哭的时候给他拥抱和安慰,就会惯坏他,养成他的依赖心理……

于是他们的孩子会被要求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但这样做,也并没有取得父母们想要的结果。或许一些“魔鬼式”的爸妈的确养育出了看上去优秀的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健康却也留下了大大的隐患。

还记得前段时间震惊全国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吗?那个杀害自己母亲的吴谢宇,就是一个从小被逼优秀的孩子。所有人都只看到他表面上的优秀,却看不到他内心世界的紊乱、空洞和挣扎。

三年前,吴谢宇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完美地处理了母亲的尸体以后,他替母亲撰写了辞职报告,谎称自己和母亲去了美国。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也和朋友们维持着联系,说自己回了趟老家,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语气里听不出任何异常。

他将一切瞒天过海,如果不是因为舅舅发现了他妈妈的尸体,这起犯罪称得上是完美的犯罪,就像他在所有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形象一样“完美”。曾经教过吴谢宇的福州一中老师李茵得知他弑母的消息以后,非常震惊,甚至有点难以相信:“会不会是弄错了”。

我们要对孩子好一点,因为他们长大后会遇到很多

他可是所有人心中“自律”、“热心”、“高智商”“高情商”的吴谢宇啊,李茵甚至这样评价他:“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缺点,我只能说,他的缺点是看上去好像没有缺点。”他从福州被保送到北大,每年都拿北大奖学金,GRE成绩位列全球前5%,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宇神”。

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优秀的“宇神”,却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深仇大恨,才让吴谢宇做出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9年前,吴谢宇的父亲肝癌去世,母亲一人抚养他长大,也将他训练成了一个戴着完美面具生活的孩子。吴谢宇不光是学习成绩优秀,体育运动也很出色,性格方面也乐观开朗,而且他人缘极好,邻居们都赞美他,老师和母亲都以他为傲。

可是吴谢宇妈妈将他培养成了一个智力、毅力等各方面都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孩子,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他从小就被妈妈要求无条件顺从,只准优秀,不许平凡,他循规蹈矩的按照妈妈的意愿去生活,把优秀变成了自己的习惯。

我们要对孩子好一点,因为他们长大后会遇到很多

但在这种表面上的优秀背后,却是他被阉割的灵魂,和被内心的冲突折磨蹂躏的精神世界。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经用“空心病”来形容像吴谢宇这一类被家长逼着优秀的高材生:“他们智商超群,举止得当,却恰恰少了自己。他们的内心是空的,找不到真实自我所在。”

吴谢宇表面上看去是完美的,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是残缺的,真实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扭曲的。他妈妈的教育从表象上看也是成功的,但给孩子造成的心里不健康的隐患也是致命的。所以,尽管吴谢宇的妈妈在这个悲剧中是受害者,但她其实也是加害者。

虽然这个事件只是极端个例,但生活中的确也有不少的父母“生产”了,或者正在“生产”吴谢宇这一类的孩子。他们表面上看去优秀,实则内心充满脆弱和矛盾冲突。

不能自由地做自己,不能踏实、内心安宁地活在这个世界,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件悲惨的事。吴谢宇弑母固然可恶,但也可怜、可悲、可叹!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懂得顺应孩子

孩子不是不需要监督,不需要管理,但所有的教育都应先去适应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心灵提供一个安全、自由、温暖的栖息环境,这样他才能健康的去发展自己的各方面潜能。

有一对夫妻,育有一个儿子。和儿子分房睡以后,他每晚总想有人陪在身边,大人得等到他睡着了以后才能离开。如果没有人陪着的那天晚上,就翻来覆去睡不着,睡不着之后就会变得焦虑,因为第二天要早起上学,他担心自己起不来,可是越焦虑就会越睡不着。

于是孩子就去求助妈妈,要妈妈陪自己睡。妈妈同意了,可爸爸对这件事却很反对:“都这么大了,还要人陪睡,你要惯他到什么时候?”他觉得应该把孩子的习惯纠正过来,“这个坏习惯就得给他扳过来,睡不着就闭眼躺着,躺到睡着为止。等他自己睡几天,习惯养成就好了。”

我们要对孩子好一点,因为他们长大后会遇到很多

为此事,夫妻俩争执过好多回。因为父母意见不合,妈妈一直陪的断断续续的。后来有一次,妈妈找爸爸好好谈了此事,并且明确表示以后只要儿子需要,她就会去陪着儿子,直到儿子不需要自己陪为止。

我们要对孩子好一点,因为他们长大后会遇到很多

因为妈妈觉得,孩子都这么大了,他当然知道应该要自己睡,可是他宁愿冒着被爸爸吼的风险也要一次次的要求,一定是有什么更大的动力,在支配着孩子的行为。做父母的,不能只顾着扳正孩子的行为,而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

此后,每晚睡前,妈妈都会去陪着孩子,给他整理一下床铺,亲亲他的额头,安抚一下孩子,然后再坐在床边安静的看书刷手机,等孩子睡着了她就悄悄离开。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到孩子的状态打开了许多,在参加一些亲子活动时,他变得更开心、更自信,更能表达自己了。

慢慢的,关于“陪睡”这件事,孩子开始能接受妈妈在客厅“陪”自己了,甚至还会主动跟妈妈说:“妈妈你先去洗澡吧,洗完再来陪我。”等到妈妈洗了澡回来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自己睡着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以前孩子那样渴求妈妈的陪伴,不过是源于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当他的内在积攒了足够的安全感和力量以后,自然就不会那么焦虑不安了。到了这时候,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生发出独立自主的渴望。

心理学上一直在强调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因为当孩子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他的内心世界才会有一个稳定、健康的成长基础。教育中,父母的首要任务,是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阳光和养料,培育出一颗健康、自由的精神胚胎,而不是罔顾孩子的内心世界,将他培养成一个表面优秀的人。

心理咨询师罗近月说:“好好被爱过,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底气来源。”

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不会被逼着优秀,但会自己选择优秀。这种优秀是由内而外的,是有灵魂的,也是更稳固的,更永恒的。

真正优秀的孩子是被“爱”出来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生活,经常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儿童乐园里,孩子在游乐设施中玩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去看看在一旁等候的妈妈,确认了妈妈还在,感受到了妈妈关注自己的眼神和笑容以后,他又会放心地接着去玩。并且确认过几次以后,孩子就不再反复来看了,他会更专注更安心的去玩自己的游戏。

这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安全感最常见的举动,当孩子在寻求这种需要的时候,如果你把他推开或者视而不见,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的安全感被破坏。

而一个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在安全感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卓越,也才有更强大的力量去抵抗挫折,为自己创造幸福。那些孩童时期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将来不管面对什么事,都会比别人更加充满勇气和力量,因而也能走得更远。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就是这样的一个幸运儿,阿甘的精彩人生并不是一句“傻人有傻福”就能简单概括的。一个智商只有75的人,成就了许多正常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情,难道就是因为他傻或者运气好吗?

决定着阿甘成长轨迹的关键性因素,是他母亲给予他的爱。在阿甘的童年期,虽然自身有残缺,但他一直被妈妈无条件地爱着、鼓励着、欣赏着、抚慰着,而不是被逼着要去证明什么,去变得优秀,或者去讨好谁。母亲的这种爱,就是阿甘长大以后战胜困难,在逆境中收获幸福的基础和精神支柱。

一个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会主动去顺应孩子的发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只知道立规矩、提要求,逼孩子变得优秀。真正的优秀是孩子被爱的结果,而不是他被爱的原因。

教育和训练的差别

教育是去培养孩子,而不是训练孩子。美国教育家杜威写过一本书——《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讲到“教育”和“训练”完全是两种性质。

训练,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让人的行为发生变化。就像训练老鼠走迷宫、狗熊作揖一样,只关乎行为,而不去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感。而教育,则是通过引导,和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认同做事的共同目标,从而产生内驱力,引导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做某事。

很多父母,就是错把训练当成了教育,才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很多不好的结果。孩子哭闹,他们通过打骂、批评来制止;孩子成绩提不上去,他们就在一旁监督,或者让各种家教、补习来把孩子填满;孩子想看电视、玩手机,就采取严防死守的方式……

而一旦孩子达到了他们的要求,父母就喜笑颜开地给孩子各种奖励。可是这样做,父母不就像是“驯兽师”,而孩子被当成了马戏团里的动物吗?这个比喻或许不太好听,但这就是“训练”孩子的本质。

有的家长在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以后才会去满足孩子,而真正懂得爱、有教育智慧的父母,则会先去满足孩子,再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前进。高考放榜,一则“高三不能玩手机,妈妈给高三儿子代练打游戏”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实名羡慕。

这样的请求很少会有母亲会答应孩子的吧,按照大部分人的逻辑,一定会对孩子说:“都高三了,你还想着玩游戏,你现在应该做的是把全部心思放到学习上去。”但王希来的妈妈却爽快的答应了儿子。

王希来因为惦记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吗?没有吧,当自己的愿望被满足了以后,他能更安心的、更开心地专注在学习这件事上。这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满足孩子,和孩子达成共同的目标,从而去滋养、激发他的内驱力,引导孩子主动自觉、无后顾之忧的去投入学习。

所以,为人父母,不要总是阉割孩子的愿望,当你学会去尊重它,满足它,它其实都会自然的过去。孩子的那些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才能升华成更高级的追求,去诱导他们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