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自保,怎么孩子反而出了问题?警惕孩子出现“应激反应” 新生儿自保反应
近年来,针对孩子的恶性事件频发。
这些事件一旦曝出,使得原本就忧心忡忡的家长变得更为紧张,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朋友说,现在孩子到家,都要紧张兮兮地检查孩子身上有没有伤痕,今有没有人被欺负。
非常担心自己女儿的安全,生怕厄运会降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为了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于是,她详细地给女儿描述了现场情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和女儿走在街上,也要紧紧攥着女儿的手,孩子想和小伙伴去外面玩,她就会大声怒斥孩子;
女儿有时路上贪玩,回家时间晚了点,朋友就会冲女儿大吼起来,怪她不懂事。
除此以外,她还手把手教会女儿怎么报警,如何求救,她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却还是放不下心来,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她吃不香,睡不着,工作的时候也经常走神,脾气也变得特别大,一点小事就很容易让她发脾气。
特别是到了孩子快放学的时间,情绪反应尤为严重。
而更让朋友痛苦的是,自己一向活泼可爱的女儿最近却变得胆小怕事,常做噩梦。
甚至出现脖子不舒服、头痛、肚子痛等躯体反应,但去医院做了全面身体检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带着女儿来到心理咨询室。
朋友非常困惑,难道我教孩子自保也错了吗?
02警惕孩子出现应激反应其实,家长忧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在想保护孩子的同时,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当一个人遭遇应激性事件后,每个人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
孩子也是如此。
当孩子经历了超过其认知范围的应激性事件,尤其是感到生命受到威助时,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都会受到影响。
一般可表现为恐惧、害怕、焦虑、警觉性增高,多梦易惊醒,对环境中正常的风吹草动表现出过分的惊跳反应,不由自主地反复想到或梦到与应激性事件有关的事物或情境。
有的孩子还会出现一些退行性的行为,即表现比实际年龄幼稚,比如本来已经掌握的技能又不会了,不敢一个人睡觉,怕鬼、怕黑等,甚至容易发牌气或攻击别人。
这些反应在应激性事件之后可以很快出现,也可能很久才出现。
男孩与女孩的反应也略有不同。
男孩更多表现为发牌气、打架等攻击性行为,而女孩则更多表现为回避与同学交往,害怕离开父母或独处等行为。
而在应激性事件之后,不仅心理会出现极大反应,可能还会导致躯体反应,产生身体的不适,如头痛、头量、腹痛等。
成年人在遭遇应激事件后,更容易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状况,可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认知上还不能直接且清晰地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或“心理”的反应。
所以,更容易通过身体不适的症状来表达心理问题。
另外,孩子会非常在意父母与老师等成年人对应激性事件的反应与态度,也会学习他们的应对方式。
父母本身过度紧张,作为孩于的直接照料者,自身的负性情绪及行为功能不良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便加重孩子紧张、害怕、无恐惧等感受。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1. 坚持躯体疾病优先的原则孩子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时,首先要考虑躯体性的疾病。
在经过临床检查,医生排除了身体的疾病后,家长需要考虑到孩子有可能时因情绪问题而导致身体不适。
否则,忽视孩子可能存在的躯体疾病问题,过度关注心理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延误。
因此,家长要保持敏感性,及时识别孩子身体的不适是否是由于情绪上的困难导致的。
2.帮助孩子正视心理应激源在确定孩子的问题是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后,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身体的不适是真实发生的,并非孩子故意或者撒谎的行为。
家长需要向孩子表达理解,并向孩子解释心身二者之间的关系,解除孩子担心自己得了大病的疑虑。
此外,家长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到现场图片,并耐心与孩子交流彼此对应激性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帮助孩子了解出现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允许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不要强求孩子勇敢或坚强。
家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其实,家长应允许自己情绪的自然表达,但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尽量不要过度表现自己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像玲玲妈妈这样,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甚至对女儿正常的玩耍行为也会怒斥孩子,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不安。
当然,正如玲玲妈妈一样,如果家长感到力不从心,而且觉得自已的过度担心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相关文章
- 别让虚荣心吞噬孩子,警惕“上行社会比较心理”,教会孩子3件事
- 抚触你做的对吗?经常做抚触可减少宝宝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
- 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间的“毒友谊”,教会他们及时远离
- 孩子不肯分床睡,都是“恐惧”惹的祸,家长要教会孩子走出幻想
- 孩子发出“空、空”咳嗽声,青岛家长需警惕,严重可能引发窒息
- 孩子喜欢宅在家,从不出去玩?警惕孩子成为下一个“塑料儿童”
- 孩子如果出现偏食行为,那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了
- 孩子存在着种种不礼貌的行为,需要警惕并及时指出和改正
- 孩子无故出现频繁眨眼、摇头等行为须警惕抽动症
- 孩子经常出现消极情绪?要警惕“儿童情绪障碍”,别不当回事
- 警惕:省心的孩子或出大问题
- 假期将至,家长须警惕!出游的高峰期,也是孩子走丢的高峰期
- 安全教育很重要,教会孩子分辨“坏人”,别等出事才后悔
- 想要孩子人缘变好?父母从沟通方式出发,教会孩子这样与人交往
- 新生家长必读:警惕孩子入园后出现的6种行为
- 孩子10岁之前,家长一定要教会他的10件事
- 孩子“人来疯”?要警惕是“表演型人格”,聪明家长会这样引导
- 孩子“熊猫眼”警惕过敏性鼻炎
- 孩子三岁前,家长要教会他这两件事,对他的未来很有帮助
- 孩子不会处理和同学的矛盾,5招教会孩子待人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