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教会孩子自保,怎么孩子反而出了问题?警惕孩子出现“应激反应” 新生儿自保反应

2022-03-14 14:15:21孕产
01草木皆兵的父母近年来,针对孩子的恶性事件频发。这些事件一旦曝出,使得原本就忧心忡忡的家长变得更为紧张,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朋友说,现在孩子到家,都要紧张兮兮地检查孩子身上有没有伤痕,今有没有人被欺负。非常担心自己女儿的安全,生怕厄运会降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01草木皆兵的父母

近年来,针对孩子的恶性事件频发。

这些事件一旦曝出,使得原本就忧心忡忡的家长变得更为紧张,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朋友说,现在孩子到家,都要紧张兮兮地检查孩子身上有没有伤痕,今有没有人被欺负。

教会孩子自保,怎么孩子反而出了问题?警惕孩子出现“应激反应”

非常担心自己女儿的安全,生怕厄运会降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为了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于是,她详细地给女儿描述了现场情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新生儿自保反应

和女儿走在街上,也要紧紧攥着女儿的手,孩子想和小伙伴去外面玩,她就会大声怒斥孩子;

女儿有时路上贪玩,回家时间晚了点,朋友就会冲女儿大吼起来,怪她不懂事。

除此以外,她还手把手教会女儿怎么报警,如何求救,她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却还是放不下心来,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她吃不香,睡不着,工作的时候也经常走神,脾气也变得特别大,一点小事就很容易让她发脾气。

特别是到了孩子快放学的时间,情绪反应尤为严重。

而更让朋友痛苦的是,自己一向活泼可爱的女儿最近却变得胆小怕事,常做噩梦。

新生儿自保反应

甚至出现脖子不舒服、头痛、肚子痛等躯体反应,但去医院做了全面身体检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带着女儿来到心理咨询室。

朋友非常困惑,难道我教孩子自保也错了吗?

02警惕孩子出现应激反应

其实,家长忧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在想保护孩子的同时,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当一个人遭遇应激性事件后,每个人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

新生儿自保反应

孩子也是如此。

当孩子经历了超过其认知范围的应激性事件,尤其是感到生命受到威助时,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都会受到影响。

一般可表现为恐惧、害怕、焦虑、警觉性增高,多梦易惊醒,对环境中正常的风吹草动表现出过分的惊跳反应,不由自主地反复想到或梦到与应激性事件有关的事物或情境。

有的孩子还会出现一些退行性的行为,即表现比实际年龄幼稚,比如本来已经掌握的技能又不会了,不敢一个人睡觉,怕鬼、怕黑等,甚至容易发牌气或攻击别人。

这些反应在应激性事件之后可以很快出现,也可能很久才出现。

男孩与女孩的反应也略有不同。

男孩更多表现为发牌气、打架等攻击性行为,而女孩则更多表现为回避与同学交往,害怕离开父母或独处等行为。

而在应激性事件之后,不仅心理会出现极大反应,可能还会导致躯体反应,产生身体的不适,如头痛、头量、腹痛等。

新生儿自保反应

成年人在遭遇应激事件后,更容易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状况,可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认知上还不能直接且清晰地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或“心理”的反应。

新生儿自保反应

所以,更容易通过身体不适的症状来表达心理问题。

另外,孩子会非常在意父母与老师等成年人对应激性事件的反应与态度,也会学习他们的应对方式。

父母本身过度紧张,作为孩于的直接照料者,自身的负性情绪及行为功能不良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便加重孩子紧张、害怕、无恐惧等感受。

03父母应该怎么办?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1. 坚持躯体疾病优先的原则

孩子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时,首先要考虑躯体性的疾病。

在经过临床检查,医生排除了身体的疾病后,家长需要考虑到孩子有可能时因情绪问题而导致身体不适。

否则,忽视孩子可能存在的躯体疾病问题,过度关注心理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延误。

因此,家长要保持敏感性,及时识别孩子身体的不适是否是由于情绪上的困难导致的。

2.帮助孩子正视心理应激源

在确定孩子的问题是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后,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身体的不适是真实发生的,并非孩子故意或者撒谎的行为。

家长需要向孩子表达理解,并向孩子解释心身二者之间的关系,解除孩子担心自己得了大病的疑虑。

此外,家长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到现场图片,并耐心与孩子交流彼此对应激性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帮助孩子了解出现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允许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不要强求孩子勇敢或坚强。

3.家长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


家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其实,家长应允许自己情绪的自然表达,但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尽量不要过度表现自己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像玲玲妈妈这样,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甚至对女儿正常的玩耍行为也会怒斥孩子,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不安。

当然,正如玲玲妈妈一样,如果家长感到力不从心,而且觉得自已的过度担心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