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无端哭闹,不会谅解?孩子的“同理心修养”,这样培养最有效 有同理心的人

2022-03-14 14:06:32孕产
为什么我喜欢她,她不喜欢我?—— 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交流遇到别人硬塞给你的“好心”但不想接受,应该怎么办?是直接拒绝走开,还是勉为其难地被迫接受?这是孩子必须要学习的关于同理心的重要一课。

为什么我喜欢她,她不喜欢我?—— 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交流

遇到别人硬塞给你的“好心”但不想接受,应该怎么办?是直接拒绝走开,还是勉为其难地被迫接受?这是孩子必须要学习的关于同理心的重要一课。同理心应该是种双向交流的情感,如果只是条单行道,那无疑会造成双方中某一方的不愉快,从而产生冲突。

1、“我真的不想吃棒棒糖啊⋯⋯”

有一起情杀事件,一人告白未果竟杀人焚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施暴者的同学说:“我不相信这是他做的,这一点都不像他。”

无端哭闹,不会谅解?孩子的“同理心修养”,这样培养最有效

而在另一桩台大学生杀害女友的案件中,那个男生悲伤地说:“我对她那么好,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这句话深深地给我一个警惕:平常看起来正常、开朗的孩子,却都可能在某一件事情上过不去,然后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大多数的情杀案件都源于此。

这些事件中都存在大同小异的愤慨:别人“不应该”这样对我。只是爱情刚好加深了这种情绪的张力。

有同理心的人

女儿看到电视新闻时似懂非懂,我决定找个机会跟她聊聊,没想到,这时机来得很快。

傍晚去公园玩,人潮众多,刚到没多久,我就看到远处有个小男孩走向女儿,递了根棒棒糖,女儿向他摇摇头不知道说了什么,结果这个小男孩立刻生气地大吼大叫。这一叫,把他的妈妈给唤出来了。

女儿涨红了脸跑到我身边,眼睛里充满了委屈的泪水。

“怎么啦?发生什么事?”

“他要给我糖果,我跟他说我不想吃,结果他就很生气,一定要我拿。”女儿从委屈变成越说越气。

“哦,那他跟他妈妈说什么了?我在这边听不到。”

我看远处小男孩还是情绪激动,他的妈妈安抚无效,开始手足无措。

“他跟他妈妈说:‘为什么她不要?为什么她不喜欢我的棒棒糖?’然后我就跑回来了。”

“好,我知道了。你先在这里休息一下,我们等下再谈。”我想先让女儿恢复情绪。

有同理心的人

这件事跟之前的案件缘由如此相似,我打算借此跟妹妹好好聊聊。

2、拿与不拿,到底谁更委屈?

不料,这位妈妈牵着他的孩子走了过来。

小男孩有点紧张,但感觉得出仍然充满怒气。这位妈妈跟我点个头示意后,竟然就开口跟女儿说:“妹妹,这根棒棒糖是他最喜欢的哦!他很喜欢你,想跟你做朋友,所以才会给你,你要不要尝一尝?”

女儿摇摇头,很小声地说:“我不想吃糖。”

没想到这小男孩一听,立刻放声大喊:“为什么她不要?为什么她不要?”

他的妈妈慌了手脚,哄着儿子说:“我知道你很伤心,你很想分享对不对?好好好,不要大吼大叫,她不知道这样你会很伤心啊!”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要插嘴了。

有同理心的人

没想到还来不及开口,这位妈妈下一句就回头对女儿说:“妹妹,你就先收下好不好?你可以回家再吃啊,不然他会很难过。”

我完全反应不过来。

女儿默默伸出手收下了糖果,这位妈妈像是解脱似的说:“好了好了,你看,小姐姐收下了,不要再哭了哦!”

小男孩哭声渐收,妈妈松了一口气,把他带走。

3、练习表达真实的感受

他们母子俩一转身,女儿立刻把糖果丢给我,我趁机开口了。

“既然不想要,为什么要伸手拿啊?”

“不然他就会一直哭,很吵啊!而且我一开始就说不想吃啊。”女儿无奈地说。

“他们没听进去,你可以再说一次啊,不需要勉强自己。”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啦!他们走了就好了,反正我不会吃。”

“那你觉得对方会不会以为你改变心意了?可能愿意跟他做朋友了?他喜欢你才会给你糖果啊,平常说不定人家跟他要,他都不给呢。”我慢慢接近主题。

“应该不会吧,我又没吃,也没说要跟他做朋友啊!”女儿没好气地回答。

“那如果下次又碰到他,他又拿给你糖果,你收不收呢?”我开始出题。

有同理心的人

女儿沉默不语。

“当然,我们不一定会再碰到这个弟弟。但未来如果有类似情况,而你用刚刚的方式处理,你觉得能不能表达你真正的感受呢,还是必须一再地重复妥协呢?”

有同理心的人

“嗯,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那我们来讨论看看,怎么样的方式,是你觉得做得到的。”

4、半套同理心,只会让孩子以为“别人就应该理解认可我”

这位妈妈的口吻和做法并不陌生。

不断强调同理孩子感受的教养风潮,让身旁许多父母开始学习同理的口吻: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现在就想要吃冰淇淋⋯⋯”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他不想跟你玩⋯⋯”

⋯⋯

第一时间同理孩子,的确能让孩子当场获得“情绪肯定”而逐渐缓和下来,也可避免压抑情绪的发泄,然而,只求解决现场危机的“半套做法”,很可能只会让孩子误以为“别人就应该理解认可我”而已。

更多家长不自觉的行为是,“同理教养”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就画下句点,没有继续深入讨论,没有厘清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而只求息事宁人;或者相信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懂,接着就很有可能像那位妈妈一样,“请求别人配合”“改变情境设定”,然后一切迅速恢复平静。

5、同理是很好的教养开场白

然而,同理心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情感,在同理孩子之余,也需要孩子学习同理别人。

如果同理只是条单行道,这无疑就是在传递“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视角,让孩子丧失体验其他情绪的机会,如嫉妒感、挫折感等,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越来越不容易接受现实,或者只能接受部分现实而已。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当孩子反映“别人都不跟我玩” “别人不配合我”的时候,千万别急着出手介入,去更改情境设定,而是要耐心地陪着孩子体验整个过程,甚至是恢复、疗伤。否则,孩子只是暂时接受当下的理由,没有想通重要的道理,就容易在心里打上一个又一个的结。

同理,是很好的开场白。但别忘了,当孩子因为同理的话语而平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教养的开始!

思考的延伸

● 你是不是一个很担心孩子生气又不知如何安抚的家长,会不会很怕看到孩子不开心?

● 回想一下,你自己平时也很爱抱怨别人吗?常常说出“要不是他⋯⋯我才不会⋯⋯”这样的话吗?

● 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孩子的反应是什么?你有过陪伴孩子经历情绪的经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