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拆解孩子哭闹套路,培养高情商孩子

2019-11-16 17:00:03孕产
小D是个高需求又倔强的孩子,孩子哭闹这个话题,我是写过很多篇了。时不时是写完怎么引导她情绪控制,再来写写父母自己怎么控制‍尽管如此,一直以来这个话题是大家后台留言最多的之一。因此上周六,我就又开了直播,想和大家再聊的更明白点。

小D是个高需求又倔强的孩子,孩子哭闹这个话题,我是写过很多篇了。时不时是写完怎么引导她情绪控制,再来写写父母自己怎么控制‍


尽管如此,一直以来这个话题是大家后台留言最多的之一。因此上周六,我就又开了直播,想和大家再聊的更明白点。

我直播开头就说了,学育儿一定要学会提炼和举一反三,不然我们就会越学越累。

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啊,孩子每天出现的状况也不一样,我们不可能把应对所有情况的可能性都学到,都掌握的。

因此周六的直播,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化繁为简,帮助大家梳理一下。

如果你想回看这个直播,可以去关注一下我的同名新浪微博,进入主页后置顶的就是,历史直播可以搜“大J直播”。

如果不想那么麻烦,也可以直接下载“一直播”app,然后搜ID:101311072。

老规矩,我们优秀课代表小丸子又总结了思维导图:


1、因为燃料不够了

这一点很多妈妈们应该都有切身体会的,只要一睡不好就特别容易炸。这其实就是“燃料”不够最好的体现了。

成人尚且如此,更加不要说孩子了。

对一个孩子来说,情绪稳定的基本需求就是,睡饱了,吃好了,玩开心了,得到爱了。

孩子世界是没有“忍一下,很快的”这件事的。

比如,你带孩子去迪士尼乐园玩,孩子玩的很开心,真的是个完美的一天。原本你家孩子平时都是5点多吃饭的,你看他玩的那么开心,就想着,难得来了,玩尽兴吧。问孩子,饿不饿,正玩的开心的孩子说不饿;然后和孩子商量,我们再玩一会,今天晚点吃饭好吗?孩子也是一口痛快答应,好! 结果,6点半你们一起出园,刚到餐厅,孩子就不对了。开始哼唧,你和他说,已经点菜了,需要等一会。这句话刚落,孩子竟然就开始大哭大闹了。 你开始劝慰、共情、讲道理,结果孩子还是越哭越大声。你的火也不禁蹭蹭蹭上来了,开始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本来开开心心的一天,就被毁了。


很熟悉的情况吧,孩子不懂得自我调节,父母需要成为外部调节器,永远不要等到内部燃料烧尽的情况。


年纪小的孩子的燃料情况都是“0”和“1”,没有中间值的。

平时按时按点吃饭睡觉,真的出门要晚吃饭了,提前一点让孩子休息一下,吃点零食,补给一点“燃料”。

看似这样一个简单的休息,其实提供了好几个基本需求:食物、情绪、父母关注。

玩久了提醒休息一下,静坐多了提醒出门疯玩一下,时不时地多和孩子互动,这些是最基础的防不必要哭闹的方法。


2、因为深陷麻烦,无力解决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孩子不是在找你麻烦,而是身陷麻烦!》,我自己很喜欢这个标题。

这一点从孩子开始独立行走后,就会愈发明显。

这是第一次他们觉得自己可以自由探索世界,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然而,现实是,他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没有按照他们的预期进行,而且他们无能为力。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就是孩子哭闹很大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理解这种无力感的,“积木倒了,这有什么好哭的,重新搭就好了”;“够不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好发火的,找我帮忙就好了啊”。

直播里我举了一个类比的例子,很多朋友就很有共鸣了。

孩子第一次吃辅食,很多新手妈妈,哪怕以前都不做家务不做饭的,会很早之前就学习各种辅食食谱,早早地准备起来。 买了工具,采购了食材,亲自下厨给自己的孩子做第一顿饭,还搭配了餐具做了美美的摆盘。 想象中的画面应该是,宝宝拍手很开心地冲着我们笑,大口大口地全部吃完。然而现实就是,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死活不张嘴,或者随手就把我们精心准备的辅食打到了地上。尽管如今,我们很多过来人父母都会说,没事的,第一次辅食都是这样,多试几次就好了。但我相信,当年的我们,肯定就是非常沮丧的。 这就是深深的无力感。


这世上没有100%的感同身受,但是这样的情绪,我们都经历过的。无法理解孩子哭闹原因时,试着想想自己曾经遭遇的,以及当时你希望怎样被对待。


面对这一类的哭闹原因,最关键的就是两点,真正的共情+复盘提高技能,来增强孩子的力量感。

复盘就不多说了,《麻烦》这篇文章里讲过了,还推荐大家看这篇,《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都是关于复盘技巧的。

这次我在“共情”的前面加上了“真正”两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所学到的共情都是僵硬回应、机械套路而已。

比如很多父母都会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把积木乱扔是不可以的”。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鼓励也没共情,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孩子的力量感,因为我们传递的其实还是“这样一件小事不值得生气,你不可以扔积木”。

真正的共情很好判断,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真的懂他的不容易。

可以是语言,但也许,你也可以跟着他一起发泄,“真的太讨厌了!为什么总是倒下来”;或者你只是默默陪着,抱着孩子,这些都是共情。

当一个人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懂他的难过,这种感觉本身就是很有力量的,这也是联结的重要性。


很多成年人都会觉得孤独,并不是他们没有朋友,而是他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也没人懂。

千万不要急着教育,而让孩子感到“孤独”,更加不要为了教育,而让孩子“习得性无助”。


3、因为我们总想让孩子不哭


第三个原因有一点点绕,但我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多读几遍,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一直在困扰孩子哭闹这个问题的,这个原因当你想通了,相信你是有很多感悟的。

你敢不敢情绪稳定平和地陪伴孩子,让他完整地哭一场?

大部分父母都是做不到的,于是,当孩子开开心心在玩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不管不顾,刷刷手机。

而当孩子哭闹了,我们第一时间就去关注孩子,不管是语言还是肢体表达,都让孩子感受到了“全心全意”。

而且,我们太希望孩子马上不哭了。于是面对哭的时候,之前的很多原则都可以妥协的。

于是,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就建立了.

对孩子来说,他哭了,不仅得到父母的关注,还能无条件满足他的需求。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越哭越多。


我经常说,孩子的表现其实就是我们父母育儿风格的体现,而且是放大镜般的体现。

直播里我分享了,自己前段时间去参加的一个关于叛逆孩子如何教养的工作坊。

讲师是曼哈顿地区蛮有名的儿童心理专家,他提出针对这类情况的方法是,“积极性忽略”。

简单说来,就是当孩子正处于情绪最高峰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给予回应和关注,“你不要哭了”这样的话也不要说。

但这不意味着就是完全忽略孩子,而是静静地坐在一旁陪着,观察。

只要发现孩子哭声减弱了,踢打行为停止了,立马给予正面反馈,“我看到你逐步平静下来了,好棒”。当然,一开始当你说完这句话,孩子就会再来一轮。

而我们要做的,仍然是这样进行“积极性忽略”。

这对于已经把通过哭来满足自己需求形成习惯的孩子来说,是个值得一试的策略,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打破这个怪圈。




但我在直播里也提了两个例外。

第一个就是小月龄(1岁以内)孩子不可以使用。第二个是父母面对孩子大哭无法做到心态平和稳定。很多父母是听不得孩子大哭的,更加无法等待孩子哭一段时间的。

直播时就有人问,这样“忽略”会损伤孩子安全感吗?这也是很典型的“心态不稳定”例子。

因为我们骨子里还是认为“哭”是不好的,而孩子的哭需要我去解决,不然就会损伤安全感。

其实我理解的这位心理专家提出的忽略是“积极性”的,我们还是需要关注孩子,只不过关注他情绪逐渐稳定的那个瞬间,而不是大哭大闹的瞬间。

而且同时,我也建议大家把安全感看作是个“银行账户”,如果平时储蓄很多,即使难得一次透支,也不会影响的。


4、防患于未然的方式


分析完了原因,那么就来说说,预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孩子的三感:亲密感、力量感、掌控感。

这个其实以前就写过了,具体的,大家可以看《就是这么神奇,这三感让孩子自发地想变好》重温。

直播里因为大家的提问,我又展开了“掌控感”这个话题,今天篇幅的关系,我要下回分解了哦。

我直播里说了一段话,我觉得很关键。今天文章最后也想提一下,管教这类话题有很多流派,不像养育那样很多确定的结论。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育儿是非常个人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可以做一个功课。

结合这三大原因,结合自己认同的管教理念,结合自己的性格和孩子的秉性,去丰富完善优化,这才是我分享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管是我的分享,还是任何育儿专家的分享,我都希望大家把这些当作思考的“起点”,而不是学习的“终点”。

看/听很多人的建议,和少部分人讨论,做自己的决定,这才是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