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为孩子搭建“脚手架”,再为其提供“最近发展区”,做智慧父母 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害怕困难,只要稍一有点挫折就想打“退堂鼓”,比如搭积木时刚搭了一半,就因为积木的坍塌而推倒全部;玩拼图时,因为一个棘手的图案遇到困难,就直接放弃。
可是别说孩子是这样,哪怕是把自己放在“上帝视角”的成年人,也很容易出现畏难心态,对于这样的事也不用有一点的不好意思,因为这真的再平常不过。
毕竟,所有人都喜欢呆在舒适区,能够过得更安逸,也都不愿意主动的去探索黑暗的未知区域,因为那需要付出很多。
纵观来看,社会的发展虽然有着众多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精英人群,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碌碌无为”的普通人还是占据大多数的。
而那些精英人士,则是愿意走出舒适区,敢于应对困难和挑战的人群。
针对孩子来讲,他们因畏难心理而选择“满盘皆输”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思维卡壳了。
想让孩子提高知识水平,也成为精英人士,那就需要让孩子远离舒适区。而说到如何远离,可不是家长简单的把积木和拼图摆出来,孩子自己就能学会的,而家长把着孩子的手完成,就更不能解决问题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先给孩子打好基础,待搭建好脚手架之后,再以合适的方式激发起孩子的潜能。然后再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中,自发性的开始愉快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文先给大家就何为“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型家长”做出解释。
01“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型家长”的定义是什么“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早由一位前苏联时期的心理学家提出,意思是当孩子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块时,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再换句话说就是孩子在另一个人的帮助下,就会比现在的自己做的更好,而这个提供帮助的人,通常是孩子的家长。
而家长在这个发展区为孩子提供脚手架一样的引导作用,就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激发。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就称其为“脚手架型家长”。
那么,搭脚手架又是什么意思呢?
顾名思义,是指家长在孩子的发展中,逐步提供支撑架和线索,好让孩子在自己引导下,一步步的向上攀登,从而成为可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因为这种方法和建筑中的脚手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作盖楼,没有家长干预,孩子可能盖一层楼就满足了,就不会有继续向上的心态。
02不争论孩子的教育模式是快乐的还是应试的,只有专心搭脚手架,才是真正智慧的家长与“脚手架型家长”对应的是还有“放养型”和“直升机型”。
这两种情况都走向了教育的极端面,区别只在于一个过分追求快乐教育,最后可能导致孩子碌碌无为;另一个只专注应试教育,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不错,但是也失去了“人性”。
下面再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向大家说明三种类型家长的区别
比如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何时分房睡的问题。
有些家长可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他们会在孩子合适的年龄阶段时,先是同房不同床,等到孩子慢慢的习惯了后,可以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再果断放手,让孩子勇敢尝试。这种父母就是脚手架型家长。
而放养型家长,他们可能就是看孩子的年龄差不多了后,直接就让孩子一个人睡觉,哪怕孩子因为害怕和做噩梦,也不愿意提供帮助。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睡觉,
对于直升机型家长,哪怕是孩子都可以一个人睡觉了,他们还是因为担心孩子而不愿意撒手。这样的家长虽然也是好意,希望孩子的成长是一片坦途,但是一直不让孩子尝试,又怎能获得成长。
把这三种家长的类型列出来后,很多家长也都希望成为“脚手架型家长”,只是把问题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后,家长们又开始不自觉间的就跑偏到别的类型了。
放养型家长认为,真正放手才能让孩子获得独立和更好的成长;而直升机型家长,他们总担心孩子的尝试过程中出现波折,所以不愿意放手。
而正确的做法则是,不能事事管,也不能彻底放任。
03家长在给孩子搭建脚手架之前,也要先弄清孩子到底处于哪种情绪区间脚手架不是说搭就能搭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孩子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就是家长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当孩子面临困难时,不管孩子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继续挣扎,家长都要保持住冷静的态势,不要在孩子刚一遇到困难就上手帮忙。
此刻,最需做的应该是判断孩子正处于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比如孩子正在搭积木和拼拼图,玩的很开心,而且不需要大人插手的时候,这时候的孩子就是处于舒适区,但是孩子的专注度也是有限,可能不长时间后就开始厌烦,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如果孩子想把积木搭出来花式的效果,或者想把积木垒的更高时,却总中途失败,随后就选择放弃,又把难度推给父母时,就属于是沮丧区了。
舒适区中的孩子会因为对某件事情的兴趣降低,而失去进取心;沮丧区的孩子则是因为畏难而选择放弃或推卸。
像前文提到的那样,最适合孩子的状态还要属最近发展区,即针对孩子目前年龄来说,只要稍稍努力就可以够得到的。因为适当的挑战和难度,既不会让孩子因为无聊失去兴趣,也不会让孩子因为总是失败而沮丧。
因此,当孩子求助时,家长要先判断孩子的困境如何,是任务真的艰巨,还是缺一副脚手架。
04搭脚手架的实际过程是怎样的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是没有准确答案的,只要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就是合适的。
但是,家长对孩子评估的越准确,搭建脚手架的效率也就会越高。
而“脚手架”主要有以下三大要素。
起点:判断孩子现有能力。
目标: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
过程:语言引导还是动作演示。
05脚手架型家长帮助孩子的策略有哪些?1)适当的给出提示
如果孩子处于停滞状态时,家长可以适当的以语言或动作给孩子提示,但是家长也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2)提建议
如果孩子对家长的提示仍是无法理解,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困难点,给出更详细的提示和建议。
3)引入道具进行说明
如果孩子当前的能力范围还不足以独立解决问题,家长也可以用道具进行演示。比如积木总是朝一方向倾斜的话,家长可以在积木边放一个饮料瓶支撑。
4)启发式提问
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意义的问题,以此引导孩子换一个方向思考问题。
这个过程中,孩子总会在家长的引导下,想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
5)将困难拆解
一个大困难中可能包含着众多小困难,而将大困难分解开后,让孩子逐一攻克小困难,也会让孩子收获自信,解决问题。
6)善于表扬
“宝贝真棒”这类话语看似是赞扬,不过并不具体,家长可以表扬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态度和自信心,这才是成长型思维的正确培养方式。
总之,孩子的教育过程是有过程的,而想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就要成为脚手架型家长。这也有助于孩子除了基本知识外,还能加强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对日后的困难有更加恰当的应变能力。
相关文章
- 孩子不爱读英文绘本?用“脚手架”法轻松培养英文自主阅读能力
- 智慧父母教育孩子,只做这三件事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做到这四点,孩子一般发展都不错
- 不要在孩子面前做这几件事,让我们都成为智慧型的父母
- 周杰伦出新歌:面对孩子“追星”,智慧父母这样做
- 家庭教育公开课等你来约——做智慧父母点亮孩子未来
- 有智慧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面做这4件事!早看早受益
- 隐形爸爸+焦虑妈妈,毁掉了孩子的稚趣童年,学会做智慧型父母
- 孩子一哭闹不听劝,家长先别着急管,聪明的父母都这样做
- 孩子偷拿了东西还说谎?别急着打骂!父母先做这几件事很重要
- 孩子偷玩手机!家长先别急着揍他一顿,聪明的父母这么做
- 孩子写作业磨蹭,父母先别急着发脾气,这3个特征说明娃不会做
- 孩子哭闹、动手打人?父母先做好这一步,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 孩子就是父母的写照,教育孩子要先育己,做出样子比喊破嗓子有用
- 孩子放学回家,是先吃饭还是先做作业?这6点让父母成最好的老师
- 孩子爱乱发脾气,智慧父母该这样处理
- 孩子考试不是第一,父母别责怪,懂得“第十名现象”孩子发展更好
- 智慧琴童父母课告诉你:孩子学琴识谱能力差怎么办
- 父母与孩子需要分享的重要人生智慧之一,快乐分享的智慧
- 父母们,请不要搭建孩子心理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