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了东西还说谎?别急着打骂!父母先做这几件事很重要
孩子偷拿了东西还说谎?别急着打骂!父母先做这几件事很重要!
01孩子未经允许将别人的东西偷偷带回家,这事应该不少见。
之前看到一个有关育儿的视频,里面就提到了类似的情形。
爸爸妈妈发现小女孩书包里有不属于她的贵重物品,立马质问小女孩"是谁给你的"。
爸爸非常生气的指责:
上次就和你说过,不要拿同学的东西了!
可见,小女孩已经不是第一次未经允许就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
爸爸给予了非常严厉的惩罚——罚站整整一个小时。
他坦陈,对于“偷东西”和“撒谎”这种严重的错误,必须用最严厉的方式来处罚,因为这关系到道德层面,是原则性问题。
视频的最后,爸爸和小女孩约定"以后再也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小女孩只是沉默的点了点头。
同样,5岁的男孩豆豆从幼儿园偷偷带了玩具回家被妈妈发现了。
豆妈认为这是"偷东西"的行为,属于"道德败坏",就严厉地批评了豆豆,并且在第二天亲自带他去幼儿园归还并向老师道歉。
豆豆低着头一言不发,这事第一次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妈妈又连续几次发现豆豆有从幼儿园偷拿玩具的情况。
而且豆豆还开始说谎了,明明是自己偷拿的玩具,却和妈妈说是同学送给他的。
妈妈怒了,说要不要她去和同学确认,这时豆豆才哇的一哭出来,说"妈妈,是我自己偷偷从幼儿园带回来的"。
在众多父母的心里,孩子偷拿东西还说谎,简直就是品行不好的象征!小来偷针大时偷金,如果不好好管教是会败坏家风的!所以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就是暴怒训斥加严厉惩罚。
但是严厉地惩罚加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什么只换来孩子的沉默,甚至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
孩子面对你的质问,是不是编造出一个又一个在父母看来不堪一击的谎言?
02要想帮助这样的孩子,就必须先知道为什么孩子想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以及为什么用说谎来回应父母的质问。
1、 偷拿东西,是孩子对自身欲望的冲动性满足。
孩子想要偷拿玩具的心理动机,其实就是本能欲望的驱使。
佛洛依德将人格结构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其中"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就像孩子喜欢那个玩具,就想要把它拿到手变成自己的。
"自我"是外界环境的调节,就是孩子感知到当时的环境是否允许自己把这个玩具据为己有。
而"超我"则是道德的约束,就是爸爸妈妈告诉我不能未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否则会被严厉地惩罚。
所以在孩子的脑海里就是三个声音在吵架:
"本我"说:我想要!我就要!我现在、立刻、就想要!
"超我"说:诶呀你千万不能拿,拿了会被爸爸妈妈狠狠的惩罚的!
"自我"说:反正现在也没人看见。
孩子喜欢玩具,就是一种本能(本我)的欲望,如果只是纯粹的去惩罚压抑,理性(超我)和本能(本我)这两个冲突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孩子突破自我偷拿玩具的刺激感,也会越大。
2、偷拿东西后的撒谎,是社交技巧开始发展成熟的表现
有研究显示6个月大的宝宝就会通过"假哭"来博取家人的关注。
孩子2岁以后,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当作现实表达出来。如果在他们发展社交技巧的过程中,发现"说谎"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规避惩罚、争取利益,他们就会开始学习编造谎言。
——这纯粹是孩子认知与社交能力发展的一个现实特征,并不代表孩子学会说谎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3、被发现后还不承认,投机心理是关键。
很多父母最生气的,不是孩子偷拿了东西,而是偷拿了东西还不承认!
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犯错误,但是不能说谎。
但是当错误被父母发现,父母肯定还是会生气的指责,这就"诱导"孩子产生这样的一种投机心理:
虽然偷拿了东西要被惩罚,但是我说谎的话也有可能不被发现啊,不被发现就不用被惩罚。
为什么孩子会接连不断地编造谎言?不过是在尽可能地规避"偷拿东西"这个错误被发现而被惩罚的可能性。
03既然又有"本能"的欲望驱动,还算是孩子社交技巧发展的标志,甚至还带着成年人都标配的"投机"心理。孩子偷拿东西还说谎,看似很难解决了?
其实从以下六点入手,总能找到突破口:
1、 不要用"偷"字,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1)"偷"这个标签,言过其实
6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内化规则意识,道德意识的指导还非常有限。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曾在百家讲坛讲解《易经》时,提到
小孩子拿了东西被家人说成"偷"真的是很冤枉,因为孩子此时根本还没有"财产私有制"的概念。
当孩子很喜欢一个玩具,他就自我地幻想手里的这个玩具是自己的,从而把玩具带回家了。
(2)随意贴"标签"的负面效果是压抑孩子的"本我"。
高情商沟通力专家Liliane曾提出:
"把一个特性定义到一个人身上,其实是很糟糕的事情,它与事实不合,极大可能会遭到孩子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定义特性对孩子成长有着深远的负效应。"
所以当你不停地强调孩子这是在"偷东西"、"这样的孩子是坏孩子",一下子把孩子的自我评价压得很低。
前面提到人格发展的三个"我",其中孩子的真实"本我"可能因为被主宰道德的"超我"所震慑,而被锁死在惧怕贴上"坏孩子"标签的恐惧里,让孩子抑制自己对他人东西的本能冲动(即好奇心),也终止了他向外的探索,从而变成一个放弃自己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而迎合父母或老师的"乖孩子"。
在想要脱口而出"你居然偷东西"之前,请想想这些潜在的危害。
2、 恐吓与打骂是最无效的责罚
(1)严厉地斥责会打击孩子的自我概念
畅销书作家鱼爸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一个故事:
记得我们老家有一个叔叔,他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从来不抬头看人,甚至刻意躲避人。
我们小时候都觉得他很怪。
有一次奶奶说了他小时候的故事,说他小的时候在村里偷拿了东西,被他爸抓住,然后捆在树上打,几乎被打死。
结果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的事,从此以后他就一直低着头。
如今想起,他不是人们以为的"内向",而是深深地"自卑"。
过于严厉的惩罚,会让"耻辱柱"钉到孩子心里,从而产生消极自我概念。
(2)刺激孩子因为惧怕惩罚而被迫"连环"说谎
当父母质问的语气变得严厉,天生细腻敏感的孩子会察觉到惩罚的"暴风雨"正在靠近,只好"顺水推舟"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来掩盖自己的慌张与不安,祈求某一个能被父母相信,而保全自己。
孩子说谎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投机心理,原因是害怕被惩罚。
引诱孩子说谎的,其实是你怒不可遏的样子。
3、平静地引导,并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曾经有个小朋友在便利店里,看中了收银台上的一个小飞机,没有经过爸爸和老板的同意,他就私自拿了放在口袋里。
回家的路上被爸爸发现了,爸爸并没有直接斥责他,只是说"不是我们的东西,要把它还回去"还有"爸爸以后再给你买一个"。
小朋友极不情愿地跟着爸爸送还了小飞机,心里舍不得,又觉得羞愧,甚至还害怕得哭了鼻子。
但是爸爸只是很平静地和便利店老板解释:"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拿走了小玩具,现在送回来"。
这位爸爸,自始至终都不曾用"偷"这个字眼来斥责自己的孩子。孩子没有受到任何责备,爸爸也没有将此事再告诉其他家人。
孩子的是非观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以及吸取父母的评价形成的,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也不夸大孩子的错误,是对孩子的保护。
没有痛心疾首的斥责和苦口婆心的长篇大论,这位爸爸只是冷静地,用最直接的行动给了孩子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4、教给孩子"边界"与"他人"的概念
很多孩子自然地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因为缺乏"边界意识"。
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理论(三山模型)提出:
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会以他人的立场为出发点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因此父母在家里可以多孩子练习,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这包括各自的身体、各自的物品、各自的房间等等。
在需要碰触别的身体,或者使用别人的物品,甚至进入别人的领域的时候,都需要征得对方的同意。
哪怕是父母向孩子表达爱意,想要亲一亲孩子的小脸蛋,也要实现对孩子说一句:"妈妈现在真想亲亲你我的小宝贝,可以吗?"
当孩子亲昵的点头回应时,他/她一定也明白了这询问背后的尊重意义。
5、面对孩子提出的需求,给予合理的回应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没有向父母表达过"我想要XX东西"的渴望。很可能,他们的需求只是被忽略了,或者刚一提出就遭到了父母的否定,甚至还附带了一大堆道理。
于是你不给,孩子就有可能会去偷。
如果是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但是价格确实有点贵,那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定好规矩或目标,如果孩子能够达到,那么就兑现承诺。
如果孩子的需求不太合理,请用举例子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满足他,而不是用父母的权威逼迫孩子屈服。
同样是一个1000元的玩具, 在父母眼里已经难以承担,但在孩子眼里和其它几十块的玩具没有什么两样。让孩子明白劳动与价值的等价交换关系,用同理心和孩子交流,比直截了当的拒绝会更有说服力。
6、用言传身教,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常常见到有父母带着孩子在超市里,将水果区用来包装称重食品的塑料袋撕扯很多个放进自己的口袋,以避免结账时需要购买塑料袋的麻烦。
还常见到父母答应了带孩子去游乐场,却因为自己时间不够或忘记了而在大白天对孩子撒谎说"游乐场早就关门了"。
我们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却用如此"双标"的要求对待自己。幼小的孩子眼睛像摄像机一样将父母的言行都刻画在脑海里,身体力行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当孩子带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家,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人品"问题的高度,给孩子冠上"小偷"的名号。知道孩子撒谎背后的动机真相,并做出恰当的反应,是对孩子"偷拿东西还撒谎"这一行为更为积极的行动导向。
作者简介: 灿烂的小贝贝,奔中年少女一枚。逗比与抒情兼顾,天真与世故并存。央企职场妈妈,兼职自媒体写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相关文章
- 不要在孩子面前做这几件事,让我们都成为智慧型的父母
- 孩子的“屏幕时间”如何管理?这几件事需要父母们清楚
- 养孩子父母要了解这几件事,才能端正育儿心态,让孩子健康成长
- 放学后别催孩子写作业,先花10分钟做几件事,专治拖拉磨蹭
-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做好这几件事,孩子比你想象的更优秀
- 孩子为什么更粘妈妈?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你做错了这几件事
- 孩子偷玩手机!家长先别急着揍他一顿,聪明的父母这么做
- 孩子写作业磨蹭,父母先别急着发脾气,这3个特征说明娃不会做
- 孩子未来是否优秀,取决于妈妈现在做的几件事
- 孩子睡觉前,家长坚持做这几件事,不久后你会发现他的变化很明显
- 孩子适应幼儿园慢?也许这几件事没做到位,得下点功夫才行
- 不想孩子性早熟,家长要做到这几件事,你都知道吗?
- 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后,要做好这几件事,避免孩子“情绪累积”
- 养孩子就是养了一头小吞金兽?那是只是因为你做错了以下几件事
- 孕期经常做这几件事,孩子出生后可能是个难养的磨人精
- 宝宝出生后尽快做的几件事,妈妈再也不担心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
- 家长求你们了,再爱孩子也别入园了还帮孩子做这几件事,那不是爱
- 想要孩子长大颜值高,孕妇不能做的几件事,要牢记心里
- 放任孩子做这几件事,会让他颜值暴跌
- 让孩子管压岁钱,家长应做好这几件事,建立好价值观和金钱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