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请不要搭建孩子心理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犯罪的案例
这个标题一下子将气氛凝固,我明白;太严肃的气氛容易让很多人不喜,然后默默退出,我明白;没有人愿意被人说教,我明白。
但这真的不是个轻松的话题。
就像面对一堆白骨时,你很难联想起风花雪月。
言归正题。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孩子,甚至爱孩子胜过一切,当“父母”这个词受到一点点挑战和轻视的时候就愤愤然。
这样的父母,我想问,作为父母的你,可愿意为了孩子,好好读一本理论性很强的有关孩子教育的书?如果愿意且能做到,那你是否能按照书中所说,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谁都是普通人!
教育孩子,能管住自己、知行合一的人自然轻松。不是任何人升级做了父母,就真的变得优秀。
为何要将孩子心理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的问题都归因于父母呢?
首先,孩子是父母带到这个世上的。
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很重要一点,就是出生后完全依赖于身边人。吃喝拉撒自不必说,翻个身儿都需要帮忙。
所以,只要决定生,就一定要负责养。
中国的孝道文化,有些人指出是种弱势文化。坦白讲,大盛是赞同的。“养育”其实涵盖了三个概念:生、养、育。
只生不养,譬如新闻中有初中生生了孩子,因怕别人知道而把孩子丢在厕所或野外。显然,这是种犯罪。不是因为你赋予了其生命,就有剥夺回来的权利。
再譬如,前不久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中,小小男主将把他生下却没能力养活的爸妈告上法庭,并最终胜诉。两位爸妈也心里苦,也委屈。不是不想养,自己都养不活咋办?的确,这涉及一部分伦理的问题,可能会涉及不同的评判标准。
大盛想说,你们如果觉得自己委屈,是因为你们没有站在一个弱小生命的角度,去体验他的无助相比于你们的无助是多么浩大。
养而不育情况如何呢?
我们婴幼儿时期因为自己无法表达、无法自己觅食、无法自己增长生活经验,父母提供教育便义不容辞。
但是,教育远不是父母愿意教什么就是什么的问题,孩子成长也不是“到了年龄就自然能做到”。有些教育,或者准确说是大脑发育方面的合理刺激,如果错过了相应的关键期,是后期花费再多也弥补不了的。
也就是说,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得到某些培养和锻炼,孩子便注定不会再具备那些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掌管相应能力的部位没有得到及时的发育和锻炼。
而大脑的这种发育和锻炼,在三岁之前,即使大脑有出色的代偿能力,可以弥补某些必要的缺乏,但语言、视觉等能力一旦未得到及时锻炼便没有机会在弥补;情绪控制、性格及人格塑造多半是在青春期之前。大脑成熟之后,能够增长的就只是经验和某些技能,却不再是靠近根本和实质的方面了。
所以说,养而不教,便已无意识地剥夺了一个本来具有无限潜力无限可能的生命过上普通人生活的权利!
(所以,在美国和很多西方国家,如果父母的种种情况达不到,被政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剥夺其教育子女的权利也是可能的。
这里面可以看出一种很客观且科学的理念,那就是生命是独立的,孩子成长是不可耽误的,父母的养育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中国的家族观念和家庭理念更根深蒂固。但是,因为身为父母的素质的客观的不同,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在合适的时候介入是完全有必要的。)
接下来,便谈谈性格和人格塑造。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和好恶,包括最基本的是否能把控住自己经受住一些生活中的诱惑(从而避免违法犯罪)、是否有长远眼光并有足够的恒心和忍耐力去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而不是败于眼前暂时的挫折和失意)。
这里需要提两个关键词——任性和忍耐力。
任性,其实就是忍耐力缺乏;忍耐力缺乏,所有行为都由一时本能的好恶决定,缺乏长远的掌控,便称之为“任性”。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任性。孩子生来只有最基本的潜意识,如趋利避害,靠近自己觉得安全亲近的人,而忍耐力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和锻炼出来的能力。
锻炼肉体,我们都知道需要付出体力,经历劳累。心理上锻炼一种能力同样要经历一阵“不舒坦”,这同样的道理,不该难以理解。
孩子提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可以说“不”了。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托尔·韦杰曾做过一个利用脑部扫描,来客观测出疼痛程度的实验(疼痛其实跟孩子求而不得的痛苦是类似的)。美国病痛医学研究院的院长韦伯斯特在此实验基础上总结:如果病人相信医生能理解他的病痛,关心他的病痛,相信他有多难受,这种信念可以让病人的痛苦减少三成。
所以,只要沟通方法得当,孩子的痛苦感是可以减轻的,但是不可避免。
但是同样,规则的概念是父母赋予和培养的。只要配合合理的沟通和疏导,孩子经历了痛苦期而建立了忍耐的概念,进而负责忍耐力的大脑相应部位就得到了锻炼。
当然,心理层面能力的培养相对于肉体的锻炼,更不好观测和检验,这个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大盛在其他文章中也有讲到,比如避免孩子身边大人要求的不统一,而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混乱,等等。在此就不再赘述。
谈青少年心理问题和青少年犯罪还需谨防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家长教育和管教方式失当而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
现在我们时常就会听到一些诸如青少年走极端跳楼、杀害同学甚至父母的报道,事实已经一次次提醒我们,目前社会环境下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引起我们的严肃对待。
以我所见,避免孩子心理出现问题,需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一定要做孩子最近的人,沟通是第一良方。
中医讲“通则不痛”。这是对于身体经脉而言的。而“口乃心之门户”,让孩子将心理话讲出来,而不是有心事就埋在心理,这是预防心理疾病的第一步。
与之相反的,首先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将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强硬地塞给孩子。那样,对孩子而言,沟通便没有必要了。
2,避免孩子经历特别大的变故,如果变故已经发生或不可避免,就要做好疏导工作。
如大的车祸,血腥场面,突然的生活环境的改变等,都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极大威胁。
大盛所在的寿光是个县城。前不久在闹市区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在警察到达现场前,好奇的市民早就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但有一幕至今仍让我想起便气愤不已——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两三岁的女儿站在人群最中间,阴红的血迹离她和小姑娘只有一米半距离。
我不禁感叹,多严重的无知,才能如此!你做妈的不知道保护孩子心理健康吗?孩子一旦受到这种刺激,可能一辈子都抚平不了,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
3,也是最根本和最难的一点,请给孩子独立发展和翱翔的天空。
做父母的,最有成就的不是一直掌控着孩子如玩物,而是在孩子成熟独立后优雅地退出。如何一点点地锻炼孩子独立全面地考虑问题,人格健全且有爱,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这无关超越不超越父母。孩子独立,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而自由,是每个人都配拥有的。
欢迎关注盛说新语,与大盛一起关注孩子成长。
相关文章
- 青少年成长规划|再婚家庭的教育烦恼,为什么无法教育叛逆孩子?
- 青少年时期孩子长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心理小常识——影响青少年健康五大问题
- 100篇青少年学习力家庭教育文章六十一篇 孩子爱说脏话么?
- 160余青少年体检,31个都血脂高!这个暑假,你关心孩子的血脂了吗
-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摘要—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研究方法2
- 你家的青少年小孩子当爸爸妈妈了吗?
-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避免悲剧的发生
- 在青少年成长的路上,父母可以这样做
- 孩子要摆脱"网瘾少年"的称号,父母需行动,做好孩子心理辅导
- 青少年也会得前列腺炎?这是怎么回事?
- 青少年体育,什么年龄适合什么项目?
- 青少年儿童白癜风患病率上升,医生提醒偏方秘方不可信
- 青少年射精影响身高吗
- 青少年频繁射精的危害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不要对孩子说,咱们家穷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少给孩子讲道理
- “哈佛大学”执行功能研究:7-12岁儿童青少年的训练方法
- 亲子心理:我用血泪教训告诉你,孩子长大会讨厌两种父母,请避免
- 简单有效的亲子沟通小游戏 破译青少年健康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