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来的?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应该谨慎回答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我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家长,都曾经听孩子问起过。
有的家长,只是尴尬一笑,不做回应,或者说一句你长大之后自然就明白了之类的话敷衍。
有的家长,则会用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类的理由,来打发孩子。
不过,不管父母如何回答,相信在孩子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作为父母,总还是会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不是恰当。甚至有一些思想过于保守的父母,还会觉得孩子询问这种问题,是早熟甚至不健康的表现。
实际上,父母大可不必如此。
孩子好奇自己从何而来,其实是孩子在学龄前,头脑充分发育的一个标志,也是孩子性意识产生的一个开始。孩子的这个问题,和当今人类探索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我们究竟是怎么从猿猴进化成人类的相比,两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探寻自己从何而来,更是孩子开始产生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的标志。
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回答,才最为妥当呢?
首先,家长应该以科学的眼光,正确面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是直接告诉孩子,告诉孩子是由妈妈生的。如果孩子继续追问,家长则可用植物来进行类比,尽量浅显的给孩子解释。
“你是妈妈生的啊。在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宫殿。最开始的时候,你就像一颗种子。被妈妈放到肚子里的宫殿以后,开始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一个小宝宝。然后,有一天你不想在宫殿里生活了,告诉妈妈想到外面来。这个时候,妈妈就把你生出来了。”
类似这样的回答,不但能够解释孩子的出生,还能够大致形容出人的发育过程。用植物的形象来类比,孩子也能轻易理解这个概念。
相反,如果家长觉得过于难以启齿,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反倒会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孩子在父母这里无法得到答案,就会转移去寻求其他途径。
如今网络世界非常发达,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反倒容易建立起不正确的观念。而且这些东西,也很容易导致儿童性早熟,产生不正确的性心理。
另外,家长在进行性教育的同时,也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简单来说,就是什么年龄说什么话。
在孩子3—5岁之前,如果孩子问起了这类问题,简单回答是妈妈生出来的就好。至于再深入的,如果孩子不追问,家长可以不说。只需要让孩子有一个懵懂的概念,知道自己是妈妈生的,就足够了。
等到孩子成长到7—12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对人的出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家长可以用植物或者动物,来给孩子进行类比,建立较为清晰的生理知识。
到了孩子12岁以后,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给孩子普及完整的生理知识了。往往在这个时候,学校也会开设类似的相关课程。家长在普及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侧重于生物学角度。详细阐述关于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告诉孩子受精卵是如何通过有丝分裂,形成囊胚,继而形成桑椹胚。如何由细胞扩展成组织,继而形成器官,组成完整的婴儿。
从纯粹的生物学上来解释这个问题,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感觉,觉得这是一种科学。有了这种观念后,孩子便会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生命的诞生了。
相关文章
-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为什么”,家长的回答很重要
- 好奇心害死猫,孩子的这种天性,家长需格外注意
- 孩子天生好奇心重,当孩子提问题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和教育呢?
- “妈妈,鸟为什么会飞?”面对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多点耐心
- 十万个为什么:孩子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旺盛的求知欲,家长要重视
- 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家长该不该控制?这部电影就鲜明的体现出来
- 抓住转瞬即逝的好奇心,开启孩子的求知之旅
- 聪明的家长不会让孩子补课,只会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 “妈妈我是从哪来的?”面对孩子的尴尬问题时,家长该如何回答
- 好奇心不是孩子"犯熊"的借口,守护孩子好奇心,你是否真的做对了
- 好奇心强绝对是好事!孩子好奇心越强,越爱学习,试试这样来保护
- 孩子好奇心强,是发展认知的主要动力,可别扼杀了
- 孩子爱“搞破坏”?好奇心是福还是祸,全看父母如何引导与控制
- 孩子生来具有求知欲!若引导不当,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弱
- 孩子的好奇心能维持多久?取决于父母的早期鼓励,善待孩子的疑问
- 不要用我们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 与其逼迫孩子学习,何不用这种方法诱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 乖孩子的人设未必是好事!讨好型人格缺乏好奇心,创造力也较差
- 做好这三件事,就能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 儿科见习,见到了因好奇心而吃错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