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为什么总和父母做对?因为父母忘了一种感觉 为什么父母总是不能理解孩子
01
记得主持人孟非说过,小时候,他非常喜欢吃醪糟做的一种小吃,可是外婆偏要把加热一下再给他,怕酒精对孩子不好,他就拒绝吃加热的,因为热的吃起来就没有原有的滋味。
那天在一家快餐店里,店主的儿子眼巴巴地盯着眼前一杯杯饮料,他奶奶在旁边不停地说,那是药,不能喝。
我问孩子奶奶干嘛不能给孩子喝呢?
奶奶说,孩子咳嗽呢,前两天自己就接饮料喝。
我觉得这逻辑不对啊,既然孩子早就知道那是饮料,为什么要骗孩子那是药?
我建议她把饮料加一点热水给孩子喝。
她说加了,孩子根本不喝,我一看,那分明和白水没啥区别。
很多妈妈们都在问,孩子有什么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能和孩子相处好的秘诀是什么?
就是成年的你,仍然没有忘记当孩子的感觉。
02
为什么要找当孩子的感觉?
很多人觉得我生娃养娃,每天围着娃转,我这么爱娃,他为什么还那么不听话?
我做了米饭,他却想吃面条;
吃糖会长蛀牙,他却天天想吃糖;
琴棋书画各种兴趣总要学一样吧,他却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摔倒了站起来就好了,他却哭个不停;
干干净净的墙,他竟然在上面乱画;
泥巴脏兮兮的,他却那么喜欢玩;
下雨天,他非跑到水坑里跳来跳去,不知道我洗衣服有多辛苦吗?
……
这娃似乎生来就是与父母作对的。
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尹建莉老师在孩子小时候,就专门腾出一面墙,给孩子涂鸦,她知道画画是儿童的天性,到处乱画是一种必然,一面光洁的墙值多少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而孩子回报你的,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才华和丰沛的情感。
这就是对孩子的理解。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只有找到了做孩子时的感觉我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真正爱孩子。
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各种要求中长大的,但成年之后,就渐渐忘记了做孩子的感觉,对孩子开始了各种要求。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受了委屈,心里暗暗想过,要是自己有了孩子,我绝不会这样对他。
现在已为人母,可对孩子还是有很多要求。
武志红认为,每个人都想活在自己的意志里而不想活在别人的意志里。
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多数停留在,你要时时刻刻听命于我的层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听从别人的同时,自己的意志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自己的存在感会降到最低点。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在很乖地听父母的话,成年后他一定是一个存在感很低的人,他会发现自己很难按照自己的愿望做事情。
因为多次的拒绝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自己是一个不被重视的人,自己的要求也许很奇怪,随时会被别人拒绝,自己也随时需要听命于别人。
03
我们作为普通的家长,不必事事都从心理学的高度去分析和孩子相处的细节,其实只要慢慢找回做孩子的感觉,就能理解孩子。
那怎么找回做孩子的感觉呢?
在我无法理解孩子行为的时候,我就经常回忆小时候。
孩子们经常想买很多“好吃的”,有时我真是理解不了他们,为什么总要“好吃的”。
小时候,只要小姨和舅舅带我出门,我就很高兴,因为他们总是拉着我的手,充满爱地问我,想吃什么?而不像妈妈那样拒绝我,跟他们在一起总是觉得很开心,暖暖的,很轻松。
所以,我也就知道了孩子们经常要“好吃的”,是想体验那种被满足的感觉。
孩子们对新鲜的东西很好奇,但有时会犯一些无心之过。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傻瓜相机好奇极了,看着大人“咔嚓咔嚓”的按着快门,心里痒痒极了,我趁大人不注意,拿起来“咔嚓咔嚓”地按了两下,大人直抱怨,说废了两张胶卷……
我也更加理解孩子们的无心之过。
不断地回忆童年,能让我们找回做孩子时的感觉,才能更加理解孩子,我们在回忆童年点滴的同时,也慢慢走近了孩子的心灵,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有对孩子满满的爱!
相关文章
- 孩子调皮只是一种天性,重在合理利用,建议父母这样做
- 父母总和孩子“鸡同鸭讲”?想要“同频”,父母得做好这3点
- “爱我你就夸夸我“,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好。父母的嘴极其重要
- 让孩子把话说完,是一种素质,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到
- 孩子总和父母对着干,这是逆反心理!快来试试反弹琵琶沟通术
- 父母的“幽默”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心理
- 父母适当示弱,孩子容易更优秀,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 为什么有的母亲喜欢在地铁上教孩子读课文读英语?感觉这种父母真的很烦?
- 作为父母,你感觉让孩子上早教是浪费钱吗?
- 作为父母,你感觉让孩子上早教是浪费钱吗?
- 当“中国式父母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孩子来说是福还是祸?
- 白墙变为熊孩子的绘本?身为父母是否该制止?聪明的家长这么做
- 第一次带孩子看话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很多父母吐槽心累
- 第一次当父母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是什么感觉?
- 等待也是一种教育,好父母会温柔对待孩子“慢”成长
- 长大后孤僻的孩子,都有这四种父母,尤其是第一种,太常见了!
- 面对教育孩子,父母感觉力不从心,多半是心态出了问题
- 做“权威”父母,家长要注意,孩子才会更听话
- 孩子“认生”有哪些原因?父母这样做,能让孩子远离社交恐惧症
-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说也不听,父母该如何应对?只需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