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努力就轻言放弃?
"反正无论怎么努力我都学不会,干脆不学了!"
"我什么都学不好,我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
"爸爸妈妈都很忙,他们没时间陪我,我现在也觉得无所谓了。"
"我已经很努力了,我也想考好,但每次都考不好,我也没有办法!"
"反正无论我做什么,爸爸妈妈都不会看到,还不如打游戏呢!"
……
你的孩子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
你认真考虑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吗?
你想过如何孩子一直这样下去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吗?
我必须告诉你,一旦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就说明他已经陷入"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泛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习得性无助专指由于多次努力仍无法达成目的后,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绝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及心理状态。举两个常见的例子。
例子一:妈妈带着孩子去服装店买衣服,跟孩子说:"孩子啊,你喜欢哪一件?"
孩子说:"妈妈,我喜欢这件!"
"这件不行,这件的颜色不好。"
孩子就说:"妈妈,我喜欢那一件。"
"这件也不行,这件的料子不好。"
孩子有些难过,但还是认真地选了又选了,然后说:"妈妈,我喜欢这一件。"
"这件不行,这件的款式不太好。"
孩子只好又选了一件:"妈妈,我选那件吧!"
"那件不适合你。"
然后孩子就不说话了。
妈妈又问孩子:"你到底想要那哪一件呀?"
孩子可能就会说:"随便。"甚至以后妈妈再想跟他/她一起买衣服,他/她都没有兴趣,只是说:"你自己去吧!我无所谓。"
例子二:妈妈教孩子学习。
孩子算错了一道题,妈妈就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还能错。你看看小米,每次数学都考100分,你从来都没考过100分,真是笨死了!"
孩子背书,背了几遍没有背好,妈妈又说:"这么短一段话,你背了这么多遍还没背会!你到底怎么回事?到底有没有用心背?"
甚至有的妈妈还边打边骂,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自己"很笨""背不好",对做题、背书产生了"恐惧"心理,总觉得自己不会、不行。
渐渐的,孩子长大了,家长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你问他/她一个什么事,他/她就说"随便"。好像也没有任何斗志,你给他/她设定一个目标,他/她也很茫然,总是说"不行""我做不到"。这种对生活、学习产生无望的状态,这种消极、悲观的心情就是"习得性无助"。
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成为这样的大人:没有主见,没有兴趣,没有斗志,也不知道将来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活死人"的状态。
很多大人甚至是我们自己就已经活成了这样的状态,还想让孩子也活成这样吗?
相信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的人生陷入这样的茫然、无助、悲观之中。
那么,形成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过大象,有没有注意到,一头成年的大象那么大,那么壮,仅仅用一根很细小的绳子就可以把它拴住,貌似是很不可思议。
训大象的人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用一根细绳子把它拴住,这头小象会不停地想要挣脱绳子。可是它挣了一次,失败了,又挣了一次,又失败了,接着挣,又失败了……在很多次失败以后,这头大象就不再尝试挣脱,因为它知道自己挣脱不了,它就再也不会挣脱。慢慢地,当这头大象长成了一头成年的大象,非常强壮,非常高大的时候,它依然相信自己挣脱不了那根绳子,它也不会去挣脱。
大象的这种心情,这种状态,也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因为它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它坚信自己不能挣脱。这种自我否定的根源就在于,它经过多次的努力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得到的都是打击、失败。久而久之,它就对这件事产生了绝望,认为自己从此再也无法挣脱那根细绳,最终直接放弃努力的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塞得格曼曾将"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努力尝试却始终无法成功的"不可控状态"中,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大象小时候第一次尝试挣脱细绳的时候失败了,它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无法挣脱?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挫败感和失落感的基础上,逐渐感到自己的努力和结果没有关系,进而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大象在第一次失败之后,继续尝试了几次挣脱细绳,但都以失败告终,它开始觉得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这根细绳。
第三阶段:持续的失败逐渐使人产生"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认知,这种认知会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进而产生无助感。大象开始觉得,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挣脱细绳,看来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挣脱细绳!天啊,好无助!
第四阶段:无助感转化成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伤,最后都演变为行为上的放弃。大象放弃了挣脱细绳,干脆就安心地待在原地。
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一次又一次抵被自己最信赖的爸爸妈妈否定,一次又一次地被爸爸妈妈安排好生活的状态,一次又一次地被爸爸妈妈忽视,他/她逐渐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她的大脑像被洗了一样,遇到事情想的都是"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了""我干不好"。他/她不会去发现问题,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他/她也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所以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她就陷入了一种束手无策的状态,他/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她也相信自己解决不了。
根据"习得性无助"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大概分析出自己的孩子正处在哪个阶段。事实上,绝大部分看似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孩子都只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尚未进入"无望"的第三阶段。
这个时候,开始纠正孩子"习得性无助"还来得及。
首先,家长要立即停止有可能导致孩子继续"无望"的言行。多体谅孩子的感受,放下对孩子的期待或者适当地降低要求标准,接纳他/她,然后和他/她一起并肩作战,面对眼前的困难。请相信,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其次,不要奢望一次就能帮助孩子彻底纠正,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反复。比如,你之前要求孩子考100分,孩子每次都只能考80分,而且孩子开始觉得"不管我怎么努力都只能考80分。"这个时候,家长试着降低自己的期待,帮助孩子设立了考85分的目标。孩子达成了目标,很高兴。下次,家长又帮孩子设立了90分的目标,孩子还是考了85分。孩子又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想法了,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考90分。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焦虑,要看到孩子行为上的改变和进步,同时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改变和进步。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虽然你没有考到90分,但你比原来写字更认真了,卷面保持的很干净。"通过肯定、夸赞孩子行为上的改变和进步让孩子逐渐建立信心。
如果孩子还没有产生"习得性无助",家长也不能大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刻意规避"习得性无助"这个魔鬼。
不过度地溺爱孩子。其实,孩子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们有一个限制性的框框,是我们觉得孩子不行。不是孩子弱小,是我们觉得他/她过于弱小,需要我们去保护。我们家长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了,那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机会去做,没有机会去锻炼,他/她的整个状态是封闭的,是一个没有被开启的状态。那这个孩子离开了家长,或者长大了以后,他/她就不知所措,他/她自己不会发现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人生之路毕竟是布满荆棘的,一旦他/她自己独立面对人生,遇到了困难、挫折,他/她就没有信心去解决,最终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这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无疑是一大打击。
所以,不要过度地溺爱孩子,要给他/她锻炼、成长的机会。
不要过度地批评管教孩子。孩子提出一些想法的时候,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批评的,管教的,说:"你这个想法不对,这个做法不对,你要这样,你要那样。"事事时时都把孩子给安排好了,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给孩子设定的路线来走,包括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进什么单位,甚至于要找什么样的伴侣,家长都给他设计好了一条人生路线,孩子只要按照这条人生路线就走就可以了。那久而久之,孩子在不停地被否定的状态中,他/她就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觉得自己很没有用,只能听从家长的安排。
多带孩子出去见识世界。见识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比如去旅游,去参加会议,去参加婚宴,等等。让孩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更多的人,让孩子知道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家长适当地示弱。家长在合适的时候适当地示弱,告诉孩子,自己也有不会的时候,不行的时候。比如,妈妈买菜回去拎太多东西,可以对孩子说:"儿子,我拎不动了,你来帮帮忙吧。"爸爸在面对孩子请求帮助的时候,也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题目我也不会呀,我们一起查查资料吧!"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那么厉害都还有不会的事,那有些事我不会做、做不好也很正常啊,毕竟我是小孩子嘛!同时,如果家长做不好的地方孩子帮家长做好了,他/她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棒!
这也是增加孩子能力和自信的一种方法。让孩子感觉到"我可以""我行"。
从小事开启。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了,那么我们可以从小事开始让他/她去做,并且在他/她做到的时候告诉他/她:"哇,你太棒了,你做到了!"然后,再给他一件事情做,然后再说:"你又做到了,非常好!"就这样,不停地通过一件又一件小事帮助孩子重塑自信心,慢慢地。把他/她从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当中拉回来。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家长及时地肯定是增加孩子自信的必要条件。如果孩子完成了,家长也没有关注,也没有肯定,结果可能反而更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打起精神,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并对结果进行肯定和鼓励。
无论怎样,要彻底避免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家长一定要突破自己的限制性思维,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家长尽管放手就好,给孩子去做的机会,给孩子去想的机会!同时,家长还要关注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帮助孩子发现、看到自己的价值。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