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家里一定要有个孩子害怕的人才能管住他?不,你还可以这样做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害怕的人吗

2022-03-07 19:39:51孕产
前两天带孩子去朋友家串门,刚敲了门朋友就出来了,把我拉到一边说:“真不好意思,改天咱们再一起聚吧,我老公正在家教训我女儿,今天闹得比较厉害,正在罚站呢。”我连忙识趣地带孩子走了。

前两天带孩子去朋友家串门,刚敲了门朋友就出来了,把我拉到一边说:“真不好意思,改天咱们再一起聚吧,我老公正在家教训我女儿,今天闹得比较厉害,正在罚站呢。”我连忙识趣地带孩子走了。

后来朋友跟我说,因为她女儿总是和弟弟抢东西,喜欢把他弄哭,一点不知道爱护他,所以在她又一次和弟弟抢东西之后,她老公终于忍无可忍地惩罚了她。

家长的体罚会给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

关键在于,我朋友就是怕有了老二之后女儿会心理不平衡,所以她对女儿格外关注。朋友聚餐,出去游玩等,很多时候她都是只带女儿去,买的东西也是女儿独有的。

家里一定要有个孩子害怕的人才能管住他?不,你还可以这样做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害怕的人吗

虽然她的小儿子才两岁,但只要他去拿姐姐的东西,我朋友都会拦着不让拿,一定会征求女儿的同意。即使是这样,女儿依旧会和儿子抢东西,一点也不让步,平时也绝不帮忙带弟弟。

朋友好话说尽,道理讲尽也没什么效果,她女儿已经10岁了,不是听不懂道理的年纪了。没办法,家里人谁说她都没用,除非朋友的老公出马。

孩子谁的话也听不进,这会激起家长的坏情绪

家里必须有个让孩子害怕的人,这样的育儿理念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有很多弊端。破坏亲子关系,甚至会在孩子心里种下怨恨的种子。

曾有读者就类似的问题请教过尹建莉老师,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父母的权威不是靠强迫孩子服从来确立的,因为那在本质上就是成年人恃强凌弱,这样做可能会获得孩子表面上的“服从”,却会让孩子在内心更加鄙视你,甚至埋下怨恨的种子。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害怕的人吗

孩子会疏远他害怕的人,而亲近其他家庭成员,这样不仅难以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全感,而且会破坏整个家庭的和谐氛围。

父母对于孩子的权威绝不是老板和下属的关系

孩子会变得表里不一。

家里一定要有个孩子怕的人,同时也说明了家里一定有孩子不怕的人。由于不同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标准不同,孩子也会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就比如我朋友家的女儿,因为她一直对女儿很宠溺,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所以女儿在她面前很放得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什么小性子就直接使出来,从不避讳。但是只要她老公在家,女儿就是个标准的乖乖女,也很少去招惹弟弟。

孩子在不同的人面前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害怕的人吗

做一个表里不一的两面派人其实很累,就像我们说了一个谎以后就要圆无数个谎一样,会陷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孩子的精力应该都用来幸福地成长才对,而不是每一天都要分一部分出来应对父母。

为什么很多父母很支持“家里一定要有个让孩子害怕的人”?受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有的父母就觉得家里一定要有个能镇得住孩子的人,这样孩子才不至于“野”的没边没沿,只有从小能管得住了,长大了才能管得住。

这样的父母常会有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或者虎妈猫爸、慈母严父的形象。可能他们在小的时候,也是被父母这样教育大的,所以会认为这样的方法不仅合理,而且有效。

不打不成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父母被征服欲迷惑。

每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并且听不进去其他人的劝阻时,只要这个他害怕的家长出面,孩子立马变老实。于是有的家长会沉浸在这种“征服”孩子的成就感中,并觉得自己的权威得到了认可。即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反复,他们也不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误,而是会加大力度继续打击。而真正的权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父母的权威是建立在和孩子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父母没有足够的育儿经验,不知道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做。

每个父母都不敢说自己的育儿经验绝对丰富,但是有的父母乐于学习,也喜欢和其他家长一起交流经验。也有的父母宁愿躺着刷会手机,也不愿意多看两眼育儿书籍,多学点育儿知识,于是当孩子做出一些让他头疼的行为时,除了给孩子“下马威”,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那么,如果不在家里设立这么一个让孩子害怕的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也不听任何人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要想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方法很重要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害怕的人吗

当家里没有人能管教得住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我们得意识到,“家里必须要有一个孩子害怕的人”这样的育儿理念要摒弃掉。因为这样的育儿理念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孩子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父母的问题。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我们不要揪着孩子不放,可以试着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方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配合,你说再多也没用

重新定义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自由。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我们有时候之所以会和孩子起冲突,就是因为我们给孩子的行为下了我们认为正确的定义。尹建莉老师也曾就这样的问题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孩子天性纯良,如果我们多用一些正向的词汇来描述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就会受到这些美好词汇的暗示,从而向着纯良的方向发展。

多给孩子些鼓励和正向反馈,孩子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就比如例子中我的朋友将她女儿的行为定义为抢,抢毕竟是个不太好的词汇,父母都这样认为了,那我就抢给你们看好了。人是可以接受暗示的动物,父母这样的定义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他又拿父母没办法,那就捡能欺负的出出气好了,于是她就会把愤怒转嫁给弟弟。

其实从相信孩子天性纯良的角度出发的话,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就可以看做是在逗弟弟玩。如果她逗一会弟弟,就把玩具或者食物还给他,我们完全没必要计较。

你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抢,那他就是抢

如果她把弟弟逗哭了,或者真的不打算还给他,我们就可以给她“戴高帽”,给她正向暗示:我知道你很爱弟弟,你只是想逗弟弟玩,但是弟弟好像有点不太想玩了,你们下次再玩吧。

如果我们都能用正向的思维来解读孩子的行为,并给孩子一些美好的暗示,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是真的爱弟弟,就会向着我们给出的方向去努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自己首先要相信孩子天生都是爱弟弟妹妹的

告诉孩子可不可以这样做即可,不讲大道理,不唠叨。

著名的讲书人樊登老师曾在读书会里讲过:唠叨的后果是,会让孩子觉得明知道大人说的是对的,他也不去做。

所以,我们只需要告知孩子结果即可,一带而过孩子更可能配合你,如果他不愿听,那就由他自己承担后果。当然,有危险性的事情除外。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不要过度指责,不唠叨

深度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从根源解决问题。

孩子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或是他没有安全感,或是他为了得到大人的注意,或是为了反抗等。自己平时对孩子怎样自己最清楚,只有找到背后可能的原因,然后才能有的放矢,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重新校正。

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

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及技能。

养育孩子不是件想当然的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肯定都是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都希望能将孩子培养成个独立、自信、勇敢等拥有一系列美好品质的人,肯定希望他将来能有幸福的能力。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当孩子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我们容易抓狂,容易愤怒,容易将过错归咎到孩子不听话上,容易做出很多伤害孩子的事,容易犯很多无法弥补的错误……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需要提前储备大量的育儿知识,吸取别人的育儿经验,这样才不至于跟不上孩子的成长。

书中自有黄金屋

孩子在飞速成长,我们不能原地踏步,只有我们更懂孩子,才能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才能与孩子共同经历更多温暖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