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孩子犯错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错都是父母造成的
杰克·卡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一次在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他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次,他和家人一起出去吃饭,席间,7岁的女儿碰翻了装满饮料的玻璃杯。她把桌子擦干净之后,说:“爸爸妈妈,因为你们没有像别的父母一样大喊大叫,批评我做事如何不小心,所以我要谢谢你们。”
父母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然而,生活中,我们往往不知道的是,比孩子犯错更严重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犯错后的消极态度。
1.劈头盖脸地对孩子大声吼叫英国教育协会的教授斯塔朋认为:
“对孩子大声吼叫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孩子需要激情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但大声吼叫(表现出的激情)并不是好的引导方式,相反,对孩子怒吼,特别是重复不断地大声斥责孩子,孩子受到的伤害很大,这甚至比打孩子还厉害。”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有一次,我带着小女儿在肯德基吃午饭。一位妈妈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孩准备坐下来喝东西,她为他们每人买了一杯热可乐。三人坐定后,其中的一个小孩“啪”一松手,杯子掉在了桌上,洒了满桌的热可乐,这位妈妈赶快起身用纸巾擦干孩子身上的脏渍和惨不忍睹的桌子。
谁知,刚刚擦好,另一个孩子就模仿性地做了同样的动作,妈妈又是一阵忙乱。在这之后,这位妈妈居然带着她的两位儿女又买了两杯热可乐,而同样的事情又像倒影带一样再次发生。这位妈妈一直耐心地收拾着孩子们制造的残局,没有责备,更没有大叫大嚷。
当你轻声细语地批评、嘱咐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孩子的利益放在了受尊重的位置上,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孩子当然容易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随之而产生的,是对父母由衷的爱。
2. 孩子犯错后,父母不停的唠叨苏格拉底说:
“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生活中,许多家长若看到孩子犯点错只会不停地说教,让孩子无所适从,还会有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面对孩子的犯错,先不要急于下结论,学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也表明: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
例如孩子犯错误了,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对孩子做同样的批评,不停地唠叨,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曾在一期采访中,童话大王郑渊洁谈起童年往事,笑着说自己当年很皮。
有一次,把老师要求的命题作文《早起的鸟有虫吃》,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还振振有词说:“早起的虫子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老师恼了,罚他说一百遍“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人”,郑渊洁很不服气。他嘴里念着,手里点了个拉炮(拉炮是一种鞭炮),“嘭”得一声炸响,在课桌下拉响了鞭炮,后果是被学校开除。
父亲知道后,脸都黑了,但还是忍着火气,耐心地弄清楚前因后果。他没有去骂孩子或者揍一顿,也没有唠叨孩子,反而第二天一大早就陪儿子去学校道歉,即便最后孩子被学校开除了。
重复的批评啰唆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可能正是父亲的这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最终培养了一个童话大王。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尽可能用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告诉孩子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父母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父母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自己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
3.面对孩子的犯错,经常翻旧账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曾说:
“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地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
孩子一旦有些小错误,父母就会把孩子之前犯过的错误统统拿来批评一番。父母自以为不断批评孩子就能强化孩子的记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样做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还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仇视,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邻居家的八岁女儿阳阳,因为做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被阳阳爸发现了,于是阳阳爸就说孩子很笨,还说:“以前就发现你很笨。跟隔壁琪琪一起玩儿跳棋,经常输给人家。”“跟小朋友搭积木总是搭得最慢,老师从来没有表扬过你。”……阳阳爸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阳阳低头不语,眼里含着泪花。
孩子对于家长的批评,最怕的就是反反复复地絮叨很多年前的旧账,本来之前已经认了错,今天又要翻旧账,使孩子灰溜溜的没有脸面重新抬头做人。
犯错误在孩子成长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相信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而把孩子以前的错误揪住不放,会让孩子产生自己一无是处的错误认识。
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自身。把孩子的旧账统统抛弃,不断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孩子才会越来越接近你理想的目标。
4.孩子犯错了,家长该如何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学会改正错误?第一,自然惩罚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
“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自然惩罚法则”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感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
“自然惩罚法则”的另一种方法是:给机会去试试,如孩子一定要穿那好看但太单薄的衣裙,或适合宴会穿的硬底皮鞋时,就让她穿,结果必然是“太冷了”“鞋太滑太硬不能在操场上跑、追不上同学”。总之是让孩子自作自受。
第二,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萨巴瑞的著作《父母的觉醒》中讲到了这样一个片段:
在晚餐时分他们一家人常会玩这样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来谈谈自己本周所犯的一个错误。并且会挑选一两个错误,让大家谈谈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教育。
有一天她的女儿对她说:“我犯了一个错误,妈妈。我忘了给笔套上笔帽,现在床单被弄脏了一大块儿。对不起。”萨巴瑞告诉女儿,她能坦承过错是很勇敢的,然后告诉她如何将床单弄干净。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家人当时的态度决定孩子在面对以后所犯错误是否能够坦诚对待的能力。我们呵斥、责备,或许带给孩子的可能会是以后面对自己犯错时会战战兢兢,选择用撒谎等方式掩盖过去。
如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一块橡皮用两天就没了,家长根本不当一回事,值不了几个钱,干脆一次性买一盒,孩子更不会在意,反正这么多,丢了还会有新的,总是改不掉这毛病。
尽管这不是孩子主观上的错误,客观上也有保管不当之责,家长可告知结果,并告诉孩子,如果再犯,不会总是迁就他,想买就买,要让他知道,没有新橡皮会给自己带来学习上的不便,这样就会引起孩子的注意。
人无完人,犯错误本身是正常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有一条原则我们应该坚持:孩子必须为所犯的错误承担代价!而不是让父母来埋单。
第三,多鼓励孩子,不要只关注孩子的错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缺乏鼓励的孩子”。
当孩子出现大人眼中所谓的“不良行为”之后,成人才会施行管教。
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强调: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或咨询师要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访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要把工夫用在平时,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微小进步 并及时用语言、表情、眼神来回应他们。发现错误并不急着说,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态度愉悦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积极行为便把错误覆盖掉了。
遇到非说不可的错误,尽量用建设性的方式指出来,而且格外注意语气的柔和,以此来化解孩子的尴尬。
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是有条件的消极关注。当孩子正确的时候,我们接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排斥。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在事实上伤害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而且,我们盯着孩子的错误时,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错误,双方都容易产生 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因此,除了改错又增加了一层任务:处理双方的负面情绪。这反倒分散了孩子改错的精力。
第四,正面管教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指出:
既不支持惩罚也不支持骄纵,只是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正面管教,要求父母必须和善与坚定并行。
“和善”表明的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尊重,而“坚定”表明的是对情形的需要的尊重,即是指坚持到底。
在《正面管教》书中,简·尼尔森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贝蒂回家后,发现三个孩子把家里弄得很乱,孩子们的书、鞋子和衣服扔得到处都是。
一开始,贝蒂总是忍不住一肚子火,抱怨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能把东西收起来呢?你们知道这会让我心烦。”
后来,贝蒂没有斥责孩子们。而是想到了开家庭会议一起解决问题,孩子们都十分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后的讨论结果是,贝蒂在家里的车库设一个“安全寄存箱”。
当孩子们体会到乱丢东西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后,很快就改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错误的惩罚,不仅很难达到让孩子“长记性”的目的,更有可能招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跟父母关系疏远,甚至走上歧途。
同时,与错误有关的惩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适度,是为了让孩子关注错误本身,而不是施加痛苦。打架、迟到、不守纪律统统罚写作业,写作业与错误并没有联系,正面作用不大,负面作用倒很明显,反而让孩子讨厌作业。
每个人都会做错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做错事本身并不是一个可耻的事情。比孩子犯错更严重的,最关键的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犯错后的态度。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孩子犯错后后并不可怕,怕的是被打击、不理解。我们要学会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绪。除了关心如何纠正这一行为,也要借机教孩子如何正确地面对错误,这将帮助他们更有底气、自信地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
相关文章
- 孩子犯错该罚吗?父母放任不管孩子的后果,比“自然后果”更严重
- 比打骂孩子更可怕的,是父母的冷暴力!看看你占了几条……
- 孩子哭闹却不说原因?父母不必抓狂,“改变态度”是关键
- 孩子因吃饭慢被亲妈活活打死:情绪失控的父母,有多可怕
- 孩子学习态度不好,多半是父母的不诚实
- 孩子总犯错不听话,父母该如何利用“情绪引导”来促使孩子优秀?
- 孩子总犯错不听话,父母该如何利用“情绪引导”来促使孩子优秀?
- 孩子打架怎么办?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 孩子没礼貌,大人说话他插嘴?父母要让他端正态度,学会倾听
-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家长不可鲁莽行事
- 孩子犯错之后,越批评越来劲?父母切忌批评的“三不要”
- 孩子犯错后,父母最不该做这件事
- 孩子犯错怎么办?父母巧用隔离法与忽视法,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 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正确做法是:装作没看见
- 孩子玩游戏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会应对!干货分享
-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压抑住的情绪疾病才可怕
- 孩子的成长之路,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父母不能一味的去责备惩罚
-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并不可怕,父母掌握好了,可能是成长的契机
- 孩子自我独立不粘人,父母别以为可以少操心,“隐形孤独”才可怕
- 孩子说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父母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