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拒绝的能力,让孩子默默忍受委屈,父母该教他扮演“狠角色” 拒绝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伤害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其作品《人间失格》中写道,“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这种拒绝的能力,一旦拒绝别人,我就会在彼此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痕。”
其实不只是太宰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缺乏拒绝的能力。他们不知道要怎样拒绝别人,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承担拒绝的后果,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让自己默默受委屈,在这种情况下,拒绝“软绵绵”让孩子变成“狠角色”,是每位父母都应该努力去做的。
邻居老刘最近工作不是很忙,所以他终于闲下空来带孩子出去玩了。有一天他正和孩子在小区里玩,突然来了一个比较强壮的小朋友要来借孩子的玩具,孩子感到很是惊慌,老刘也忙问原因,那个小孩说这个玩具很好玩,我想玩一玩。
孩子对此很是无奈,他没有拒绝也没有接受,而是默默的站在那里看着被拿走的玩具。老刘看后很生气,他没想到孩子这么懦弱,别人拿走了他的东西,他连拒绝捍卫的能力都没有,对此他感到很是痛心。
诚然,像老刘孩子这样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他们为什么不懂得拒绝别人呢?
一、孩子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是出于这些心理
01矛盾心理
为什么孩子会有矛盾心理呢?原因很简单,在考虑要不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他多半会陷入很多种思虑之中。例如“如果拒绝了他,他会不会恨我?我以后还能不能交到朋友?如果不拒绝他,我的利益岂不是受了损伤?”这其实就是一种矛盾心理出现的表现,这种矛盾心理会交织着孩子的思绪,让孩子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值得说明的是,矛盾心理并不都是错误的,矛盾其实也是孩子思考的一个过程,只有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过多的矛盾、犹豫往往会阻碍人做出一定的选择,也就是说,孩子们应该注意把握这个度才是。
02会考虑别人对他的看法
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所以在做出某个选择说出某些话,做出某种举动之前,大多都会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别人又会如何理解自己,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性带给人的影响。
有很多孩子在做出选择之前总会格外的考虑别人的看法,也就是说,他究竟要不要拒绝别人,其实是取决于别人的看法,而非是他内心的态度。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性格多半较内向怯懦,他没有太多的个人主张,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欲望,一切都以别人为中心。
03他们的心里也会考虑父母的想法
有很多孩子在作出决定之前总会下意识的去看父母的脸色,想想父母会怎么想。例如“我父母听了会怎么样?”“我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打我呢?”等等,类似这样的想法在很多孩子的头脑中萦绕。
他们在做选择之前,并不会第一时间的考虑自己的需求,而是在考虑父母的想法。其实这就是父母过分压制孩子产生的结果,也是孩子不懂得拒绝别人的关键原因之一。
有的人可能认为:不就是缺乏拒绝的能力吗?这倒也无妨,不影响孩子的未来成长!但他们却不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情绪状态,孩子不懂得如何调控自己,不懂得让自己满意,他当然也不会活得幸福。
二、缺乏拒绝的能力,会让孩子越来越委屈!
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梅家新来了个邻居,这个邻居什么东西都借,他们家的小到锅碗瓢盆,大到柴米油盐他们都通通靠“借”来维持。刘梅和夏东海都感到很是无奈,但他们却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
但其女儿小雪却给他们上了一课,她果断拒绝了邻居的请求,并以一种洒脱的态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这时刘梅和夏东海才明白,原来拒绝别人也是一项能力,而这项能力又是何等的关键。
▶会使孩子活得很痛苦,很纠结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孩子不懂得拒绝别人,必就会像材料中的刘梅夏东海那样巨委屈又无奈。一来自己会因为这种矛盾纠葛而感到很痛苦,二来会因为自己利益得到损伤而感到很悲催。这就是一种两面受阻的状态,孩子不比大人,无法更好调控自己的情绪,到那个时候会使孩子活得很痛苦,很纠结。
▶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当孩子总是选择默默承担,不懂得拒绝时,他身边的朋友就会习惯性地欺负他,并希望从他这里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果孩子身边都是这样的人,他总是和这样的人交往,他的人脉交往圈会变成什么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太大了,他不仅会活得委屈憋屈,还会因之而变得更懦弱。
其实拒绝别人也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让孩子懂得以下这几个口诀就能够轻松应对这件事,他再做出选择时也不会这么纠结了。
三、不让孩子做懦弱的绵羊,要让孩子拥有拒绝别人的能力!
☑家长应告诉孩子拒绝别人不是一件坏事
正如文章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有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敢拒绝别人,就是因为他总是矛盾犹豫,总是陷入一些莫名的纠葛之中。作为家长,应告诉孩子拒绝别人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像他以为的那么麻烦,只有把这个心态摆正了,把这个情绪捋顺了,孩子才能做出更正确更理智的决定。
☑家长可以现身说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孩子因为犹豫不决而不敢拒绝别人的时候,家长可以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举动来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件难事。通过家长的举动来证明拒绝别人的美好之处,这对孩子的影响结局会更大。就像《家有儿女》中的小雪那样,她拒绝了邻居的请求,其实也是一种现身说法的动作表现,只不过是将二者的角色互换了过来而已。
缺乏拒绝别人的能力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却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以及情绪态度。懂得拒绝别人不是一件坏事,它应该是一项保护自己的能力,家长应该让孩子拥有这项能力。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孩子撒泼、任性,可能是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父母要及早培养
- 孩子上大学总要钱,父母纵容与拒绝都不好,正确引导是关键
-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该怎么批评才能培养孩子的乐观能力?
- 孩子天生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家长利用好,对孩子的帮助很大
- 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的背后,都是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 孩子拖拉自理能力差,不是父母做的不好,而是做的太好
- 孩子是个“小跟班”,缺乏领导力,父母重视这5点娃“脱胎换骨”
- 孩子的玩具被抢走,应该教他谦让还是抢回来?大多数父母都教错了
- 孩子缺乏动力,父母是生拉硬拽还是佛系?答案就在“德西效应”里
- 孩子缺乏独立意识父母有责任,懂得“狐狸法则”,孩子长大更优秀
- 孩子缺乏耐心,应该如何培养,父母不可忽略5大问题
- 孩子越来越叛逆,总是拒绝或反抗,父母要如何对娃说“不”?
- 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始于3到4岁,父母该如何把握这个时间段?
- 拒绝做“直升机父母”,教给孩子生存的方法,而不是给孩子安牢笼
- 拒绝孩子还是接受孩子,父母选择哪种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 父母嘴毒孩子自信心受损,但“幽默的嘴毒”,锻炼孩子应变能力
-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角色不同
- 父母应该教第一个孩子做的10件事,使他们成为年幼孩子的好榜样
- 父母掌控家中的话语权?锻炼孩子思维能力,不如赋予他争论的权利
- 父母让孩子感受的压抑和委屈,即使随着时间流逝,也难以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