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动力,父母是生拉硬拽还是佛系?答案就在“德西效应”里
夫妻俩由于工作原因,就把孩子放在了老家让父母看管,孩子年纪轻轻人倒挺精明,奶奶让他做事情总是一拖再拖,只有我们回家时才规矩一些。
前几天放假和老公一起回了一趟老家,仅仅待了两天,我们就发现了孩子身上的毛病,爷爷奶奶比较宠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顺着他,让他去买个东西都会讲条件,必须要给他小费才愿意去。
看到这一幕我瞬间就来火了,你都是我生的让你买点东西都还讲条件,现在这么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长大了那还得了,孩子看到我发火了好像也知道事情闹大了,奶奶这个时候又急忙跑过来帮他圆场,边说还边从口袋里掏出了十块钱给孩子。
原来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因为爷爷奶奶太溺爱了,做什么事情都通过现金的方式激励孩子,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很容易培养出唯利是图的孩子,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夫妻俩和爸妈还产生了争执。
爸妈觉得这样做没什么问题,毕竟还是孩子所以惯着也没什么事,但孩子的行为就是从小养成的,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通过不当的奖励方式进行,那孩子就很容易陷入“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的含义和案例什么是“德西效应”呢?德西效应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出的一个实验中提出的,德西让被试者在实验室解答智力难题,最后得出了结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
通过德西效应我们可以得知,一昧通过给予报酬来激励孩子,有时候反而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甚至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因为没有挖掘能够让孩子持续坚持下去的动机,所以用这种不恰当的激励方式,最后也只有适得其反。
“德西效应”的经典案例给大家讲一个德西效应的的事例:以为老人住在山里面,他想一个人安享晚年不料却被孩子打扰,周边的孩子整天都在院子里嬉戏打闹,吵得老人也不好休息。老人用尽了各种方法还是没有效果,后面老人想到了一个妙招:
他把孩子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尽情吵闹,谁吵得最大声他就给谁现金奖励,根据区分孩子吵闹声大小,老人分别给予不同的现金奖励。只不过每一次老人的金额都在逐渐减少,当孩子习惯了用这种方式获取现金奖励,老人这时候就开始不给他们奖励了,看到没有任何奖励可以赚取了,孩子认为这样不划算于是也不想给吵闹了。
这个故事就非常有借鉴意义了,老人没有选择用传统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他想到了“德西效应”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用“外部动机”去驱动孩子“内部动机”,最后达到了让孩子不再吵闹的效果,所以德西效应的实践结果,对我们教育孩子来说也非常有意义,孩子最开始仅仅是单纯的为了喜欢而吵闹,最后在老人的诱导下变成为了金钱而吵闹。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可以利用“德西效应”,不要只想着通过现金的方式激励孩子,要想办法挖掘孩子的内在动机,然后通过外在动机去驱动孩子内在动机,最后改变孩子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可谓一举两得,父母也不需要费很多功夫,孩子也能更加轻易的接受。
“德西效应”能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对于孩子而言,想要去做的事情都是通过内在动机完成的,所以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直接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并且旗帜鲜明地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大多数孩子也不会听取父母的意见,并坚持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所以父母说再多也是徒劳。
然而父母如果换种方式,结果肯定就大有不同了,“德西效应”就可以通过操控外部因素,达到操控孩子行为的目的,所以对孩子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改变传统说教模式,孩子容易接纳大多数孩子都不希望被父母批评,他们思维都比较活跃,都喜欢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说教,那么这样也很难达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并且孩子也不会轻易接受。
应用“德西效应”的结论,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只需要找到吸引孩子的外部因素,然后通过改变外部因素从而达到控制孩子行为的目的,这种方法也不会受到孩子的抵触,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习兴趣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更加有出息,如果仅仅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让孩子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理想,那么这样会给他们非常大的压力,孩子也会觉得父母比较唠叨。
如果利用“德西效应”的结论,那么父母就可以很轻易的达到目的,通过“金钱”驱动变为“理想”驱动,让孩子学会为了理想而奋斗,那么也就不会因为金钱而迷失方向,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与此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让其健康成长很多父母给孩子传输金钱至上的观念,他们习惯性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这句话本没有错但是用在教育孩子这方面那就有问题了,孩子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和认知,那么会很容易迷失自我。
所以父母可以利用“德西效应”的结论,让孩子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不易,通过改变孩子的内在动机达到操控其行为的效果,这样对孩子三观的塑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德西效应”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德西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强迫孩子去机械性的学习,要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样孩子才能主动学习。
调动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方式只有学习成绩,现如今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丰富化,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大大提升,如果仅仅通过物质的方式进行激励孩子,那么最后就会陷入“德西效应”,种种弊端就会逐渐显露出来。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利用德西效应的结论我们可以得知:仅仅通过物质的激励,最终达不到强化孩子行为的目的,孩子的兴趣也就表现得十分短暂,所以要学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总是习惯用物质激励会影响孩子金钱观的树立。
发现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一定要记住别总想着用物质去激励孩子,这种方法是非常不持久的,要学会利用德西效应的结论,找到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因素,最后通过改变外在条件,进而达到操控孩子行为的目的。
本文由作者小苏原创首发,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大家积极点赞分享给更多人,解密育儿烦恼,给孩子最贴心的守护和陪伴,想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
- 孩子的口音到底随谁?爷爷奶奶?父母?看过来,这里有答案
-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坏事,父母给与鼓励支持,变成孩子源动力
- 孩子不自信?父母要了解“晕轮效应”,帮助孩子增加信心
-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 孩子做事摇摆不定?父母要警惕“布利丹效应”,培养孩子决绝果断
- 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马蝇效应”告诉我们,适当“刺激”很有效
- 孩子学习不主动?利用“霍桑效应”满足孩子情感,激发学习动力
- 孩子对自己期望值很高,但又缺乏行动力怎么办?
- 孩子撒泼、任性,可能是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父母要及早培养
- 孩子是个“小跟班”,缺乏领导力,父母重视这5点娃“脱胎换骨”
- 孩子缺乏学习动力?都是“多巴胺”在作怪,对症下药很重要
- 孩子缺乏意志力怎么办?巧用“蝙蝠侠效应”,效果会事半功倍
- 孩子缺乏独立意识父母有责任,懂得“狐狸法则”,孩子长大更优秀
- 孩子缺乏耐心,应该如何培养,父母不可忽略5大问题
- 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从业10年的幼师给出答案,值得父母们深思
- 孩子越说越不听,还在批评式带娃?中国式父母,该学学肥皂水效应
- 孩子陷入破窗效应?心理学:父母堵住第一次“破窗”是关键
- 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答案
- 父母偏爱,会给孩子多的家庭造成什么影响?一个故事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