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什么才是拉开孩子学习差距的根本原因?原来是父母的语言

2022-02-01 01:18:50孕产
朋友一鸣的孩子上二年级了,最近他很为孩子的成绩苦恼,为什么孩子上小学之前看着都差不多,都很活泼可爱,看着都挺机灵、都挺聪明的,怎么一到小学就发现差距了呢?细想一下孩子的成长经历,其实不难理解。

朋友一鸣的孩子上二年级了,最近他很为孩子的成绩苦恼,为什么孩子上小学之前看着都差不多,都很活泼可爱,看着都挺机灵、都挺聪明的,怎么一到小学就发现差距了呢?

细想一下孩子的成长经历,其实不难理解。上小学前,一鸣的儿子多数都是保姆带的,小两口为了忙生意,经常顾不上孩子,很少有和孩子交流玩耍的时间。缺少父母语言滋养的孩子,等于被剥夺了一项早期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起跑线上就输了。

《父母的语言》一书的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家庭条件、不是给孩子报多少个辅导班、不是先天的基因,而是父母的语言。

一、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对孩子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1、不同的语言环境造成孩子

社会认知学家曾做过试验,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孩子所接触的语言环境,进行观察统计,并跟踪了3年。

研究发现,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小时能听到487句话,而接受福利救济家庭里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只能听到178句话。累计三年下来,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累计多出3200万个词汇量。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对孩子的词汇量造成如此大的差异,让人震惊。多年后,研究人员回访发现,词汇量大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更加出色。

2、不同的语言环境造成孩子截然不同的性格

调查统计发现,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训斥、说负面词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高收入家庭,但是积极的、肯定的话语在这类家庭里,明显出现的更少。

心理学家发现,经常听到肯定、鼓励的话语,例如“你真棒!”“做的很好!”这样的孩子明显更自信、更开朗。而经常接触负面词汇、禁忌词语,例如 “真笨,这么简单都还不会!”这样语言环境下的孩子更容易胆小怕事、缺乏自信。

邻居小刘是个暴脾气,经常可以听到他训斥孩子的声音。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他冲孩子喊道:“从小就知道拿别人东西,长大还不知道怎样呢!”孩子考试没考好,他冲孩子喊道:“天天就知道看电视,成绩能考好才怪!”孩子做作业太磨叽,他就冲孩子喊道:“这么简单的题做了这么久,你是有多笨!”

……

现在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成绩很差,见到人不会打招呼,低下头就走。有时候小刘看见了也会训斥他“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老师没教你吗?”我们有时候也会劝他,对孩子要多耐心点,多鼓励孩子。但是,想改变一个人岂是几句旁人的劝诫能够做到的呢?

其实,无论孩子的出身如何,每个人一开始都是潜力股,只是父母造就的语言环境,无形中拉开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

3、不同的语言环境造成孩子语言表达、阅读水平等综合能力的差距

《父母的语言》一书的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医生曾经给两个情况差不多的孩子,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而且手术都很成功。这两个孩子都是先天性耳聋,但是在做过相同的手术后,康复情况却相差甚远。

扎克性格越来越开朗,后来就读于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阅读水平、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表现,也和同龄孩子一样,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米歇尔情况却很不同,她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词汇,比划简单的手语,最终去了残疾人学校。

这个现象让萨斯金德医生很困惑。从手术方面来分析是没有问题的,那问题出在哪呢?后来经调查了解发现,原来是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

扎克的父母自从孩子能听见以后,每天都和他说大量的话,给他足够的陪伴,让他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玩耍。而米歇尔的父母在孩子手术后,没有做到经常和孩子交流,老师和同学也因为她之前的残疾,对她比较忽视,结果就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父母给孩子的语言环境差距,造成了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 父母的语言究竟可以影响孩子的哪些方面

1、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数学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几十个小宝宝,想看一下他们能不能分清两堆物品的数量多少,结果发现6个月大的小宝宝就可以分清了。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天生就有数学潜力,学数学就像学第二语言一样,从小宝宝就可以开始启蒙工作了。最重要的启蒙不是送孩子去兴趣班,而是父母带有数学空间词汇的语言。

父母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孩子数学,例如:今天的日期、家里门牌号、这个玩具的形状。我带孩子去买水果就会问她:“小溪,今天买了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带她坐公交就会问她:“车上有几个人呀?我们坐的是几路公交车啊?”小溪也总是很乐于回答。

一次回到家,小溪很高兴地跑来递给我一块糖说:“今天邻居果果姐姐给了我四块糖,我给了奶奶一块,给了爷爷一块,给妈妈一块,还有一块给我自己。”我当时很惊讶,小家伙什么时候对数字分的这么清了。

父母用语言对孩子经常进行启蒙引导,孩子心里自然也会越来越有“数”。

2、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一书中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拒绝改变,喜欢呆在舒适区里,不喜欢挑战。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虽然人的先天资质不同,但是很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喜欢迎接挑战、探索新的事物。

孩子会形成哪种思维模式,跟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家庭里父母经常对孩子的天赋进行肯定,例如“你真聪明!”“你就是个小天才!”,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得好是因为天赋的原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夸奖孩子“做事情很努力!”“很认真!”对过程进行肯定,鼓励孩子努力坚持、不断探索,孩子就会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你会发现,周围好多人一毕业就不再学习了,多数人的知识水平停留在高中毕业,部分停留在大学毕业。之所以这样,多数是受固定型思维的影响。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即使毕业了,也能坚持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成功就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

3、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自控力

经常听到有父母一边抱怨自家孩子自控力差,得时刻拿着“小鞭子”在后边跟着才行,一边训斥孩子“快点,马上就迟到了!”“快把玩具收起来!”

朋友小金就是这样的妈妈,每次聚会她都会对孩子抱怨个不停。一次朋友聚会,她把孩子晶晶也带来了,几个孩子好久不见玩得很开心,直到吃饭了也不愿意到桌边。我们就听到小金一边呵斥着晶晶“快点过来吃饭,听到没有!”嘴里一般抱怨“这孩子真是的,每次吃饭都得让人催,真不省心!”可是孩子依然没有反应,后来还是看其他小朋友来吃饭了,才跟着一起过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经常使用命令式的话语和孩子讲话,会造成孩子自控力的下降。命令式的语言会造成孩子不愿意探索,不敢尝试新事物。父母可以试着把命令改成建议,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三、 父母如何与孩子对话,才能真正产生正面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介绍了一种可以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术——“3T原则”亲子沟通术。

1、共情关注(Tune in)

共情关注就是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去关注什么,并及时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

经常发现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闻不问,即使答应了也是勉强地应付着,还美其名是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其实这样只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和情绪管理能力。

晓雯最近刚升级成为新手妈妈,看到孩子软萌软萌的样子,忍不住想多抱一会,结果遭到了婆婆的反对。用婆婆的话说,这样会把孩子惯坏的。孩子习惯了被抱着,就不愿意自己躺着了,那以后就要经常抱着了。但是孩子哭了,婆婆也不让她立刻抱起来哄,说让孩子哭一会,可以锻炼孩子,不能太惯着。对于婆婆说的这个,她真的难以认同。后来她通过学习育儿书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把新生儿被晾在一边任其哭闹,会严重损害宝宝的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的健康隐患。

除了及时关注孩子的需求,父母也可以多使用“儿向”语言和孩子交流,例如“宝宝我们一起去吃饭饭呀!”“让我看看你的小手手!”这样的语言更加可爱并充满童趣,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充分交流(Talk more)

这里说的充分交流,不仅仅是指父母要多和孩子讲话,还指要采用一些谈话技巧,让交流的效果最大化。

对于小宝宝,我们要把交流谈话的内容与实际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孩子听到一个词语,不用思考就知道是什么。例如,我们一边给孩子穿衣服,一边可以告诉他穿衣服的步骤,扣扣子时要注意什么,这比空洞地对他讲怎样穿衣服要有效得多。

对于大一点的宝宝,父母可以训练孩子“脱离语境”,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用联想来丰富谈话内容。

例如,带孩子去逛超市,孩子不听指挥乱跑时可以问问他“宝宝,如果你在超市里乱跑,不小心走丢了,找不到爸爸妈妈了怎么办?”这时孩子会调动他的脑细胞,开始在脑袋里搜索应对的办法。虽然事情没有发生,但是运用联想可以锻炼孩子应对未知风险的能力。

另外,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要注意少用代词。例如,孩子指着他自己捏的小泥人对你说:“妈妈,你看我捏的像爸爸吗?”这个时候,妈妈不要说:“嗯,这个还真的挺像的!”可以换成:“嗯,你捏的这个小泥人还真的挺像爸爸的!”

父母经常使用代词,不利于孩子吸收更多的词汇,所以应当为孩子提供更丰富的语料。只有给足孩子营养,他们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3、轮流谈话

就如字面理解的一样,轮流谈话就是要父母和孩子都有机会交流,而且交流的内容越丰富越好。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重要原则:父母要多问开放式问题,少问封闭式问题。

例如,“这是什么形状?”“你喜欢幼儿园吗?”“这个是你画的吗?”这些问题都是封闭式问题,不需要孩子努力思考,只需要说“是”或“不是”,“喜欢”或“不喜欢”就可以。

父母应当多问孩子“为什么和“怎么办”这种开放式问题,可以锻炼孩子开放型思维。“你为什么喜欢幼儿园?”“你为什么要画这个啊?”“如果你想要的玩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去玩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们的小脑袋里一定会转个不停,努力搜索着该怎样回答。经常这么做,孩子就会养成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4、关掉手机、电视,和孩子互动起来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上千亿条神经元,3岁的时候到达顶峰。这些神经元就像是通向孩子未来的无数种可能,神经元越多,大脑结构越复杂,孩子越聪明。但是,神经元有个“用进废退”的原则,3岁以后经常使用的神经元会保留下来,而那些用的很少的就会慢慢地淘汰掉。

现在很多父母为了图省事,直接把孩子丢给手机、电视,殊不知,电子产品无法与孩子交流互动,完全做不到“3T原则”,自然不能帮助孩子建立神经元,所以对优化大脑没有任何帮助。

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交流是的最好方法,也是最简单最省钱的方式。所以,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孩子的大脑才会更聪明。

在抢夺教育资源的今天,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学校,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也要买学区房,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成绩,不惜花重金给他报各种培训班……可是太多的父母忽视了这个不需要花钱却异常重要的教育资源——父母的语言。所以,从现在开始和孩子好好说话吧,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