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我们受过的很多教育,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2022-02-20 08:48:56孕产
原文首发在公众号:樱桃绿了 芭蕉红了我们从小就受到了很多的误导,并形成了我们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随着我们的血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很少有人主动来给我们纠正这些认知偏差。一、走经验主义的捷径中国的影视剧中,人物的相貌与人品有关。

原文首发在公众号:樱桃绿了 芭蕉红了

我们从小就受到了很多的误导,并形成了我们的刻板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随着我们的血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很少有人主动来给我们纠正这些认知偏差。

一、走经验主义的捷径

中国的影视剧中,人物的相貌与人品有关。

小时候看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问爸爸妈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呀?”这时爸爸妈妈会告诉我们,谁是好的,谁是坏的。

稍微大一些了,我们自己可以判断出谁好谁坏。怎么判断?根据经验——准确说是根据相貌。

好人仪表堂堂,坏人贼眉鼠眼。

我们甚至可以根据出场的背景音乐来判断谁好谁坏。

这是影视剧多年来给我们传递的讯息。我们潜意识里不自觉地就这么认同了。

通过相貌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质与能力,是一条捷径,但是,它完全不正确。

上大学以后,见到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好学校的人智商高、素质高;普通本科、大专的人,头脑笨、素质也不会高。

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能力、外貌)为基础而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时,我们就受到晕轮效应。我们的整体观点会影响我们的某一特定观点。

因为一个人成绩好或者相貌出众,由此我们觉得他自带光环,哪儿哪儿都好。

我们一定不能在心里建立起这样的法则。要尽可能地客观公正。也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中国历来如此,王朝的更替、革命,都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

我们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仿佛你不宣扬“你死我活”,不和对方划清界限,不否定对方的一切,你就是对集体的不忠。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人的心底。

儒家宣扬“君子”,何为君子?定义是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如何鉴定君子?看他的为人处世。

我们古代如何选取官员?我们科举“举孝廉”。

儒家将人简单分为了善恶两种,仅有两种。

这种观点不仅忽略了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也忽视了善与恶是动态的。人们向往善,也同时被恶诱惑着。人是在这两极状态之间寻求自己的平衡。

人性是动态的,我们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即便你靠着经验评判出了一个人,人也是会变的。

我们从来不应该相信道德,不应该下定结论谁就是君子,谁就是小人。

如果不破除这样的认知,那么无论哪怕你有再高的学历,你对世界的认知都还是停留在儿童阶段。

三、道德固然重要,但是永远无法给我们保障

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对人性的良善失去了信心。

有没有可能,一个人为了干一件坏事,先伪装了三年的好人?

当然可能。

这么说可能过于阴暗,换成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个男孩追一个女孩的时候,和他们在一起之后,他的行为前后一致吗?哭诉“你当初追我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啊”的女孩,实在是太多了。

可见我们从小就深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大到国家选官员,小到个人选择朋友、伴侣,都走入了误区。

我们过分相信了人性,相信了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觉得人自我的约束与要求,比外界的制度、法律的逼迫更为高尚。并且,我们坚信这种人性是不变的。

我们向往曾经有过的所谓“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可是你仔细看看,那个时代,人人都过得差不多——差不多贫穷。

人们并不是素质提高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是,即便你不道德,你也得不到什么利益。所以,羡慕那样一个时代,是荒唐的。

我最近又把《红楼梦》看了两遍。

《红楼梦》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没有评论人物的好坏,只是叙述每一种人生。它让我们每读一遍,都能从中看到我们自己。

从每一个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我们自己内心这样的一面。我们有时是黛玉,伤感孤寂;有时是宝玉,天真快乐;有时是宝钗,圆融通达......

每当提到《红楼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

读久了之后,发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仅是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更是因为我们见过了千百种人生,发现了其中的复杂,于是变得慈悲,变得包容。

曾经我们以为的那些非黑即白,现在看来都那么幼稚可笑,曾经对人事物的态度只有喜欢和不喜欢,说话也非常绝对,不知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多元。

也正是因此,我们渐渐地对人、事、物也再难有曾经那种纯粹而决绝的喜欢和不喜欢,而是对万事万物都有了取舍与分寸,我们也更加理性与客观。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吧~

公众号:樱桃绿了 芭蕉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