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中国式父亲,那个从来都看不见孩子心理伤口的人

2022-02-12 14:43:02孕产
有一次我在电梯里,恰好听到一位我认识的年轻父亲正跟别人炫耀自己管教孩子的成果,他很骄傲的说:昨晚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太tm的没礼貌了!我上去就是几个大嘴巴子,治的服服帖帖!我就是要给他去个毛病,看他还敢不敢没大没小!~言语中很是为自己“教子有方”而甚感得意。

有一次我在电梯里,恰好听到一位我认识的年轻父亲正跟别人炫耀自己管教孩子的成果,他很骄傲的说:昨晚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太tm的没礼貌了!我上去就是几个大嘴巴子,治的服服帖帖!我就是要给他去个毛病,看他还敢不敢没大没小!~

言语中很是为自己“教子有方”而甚感得意。

他家孩子我认识,刚刚3岁,听了他说的话,我感觉内心一阵刺痛。

父亲是一个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可我们在生活里常见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呢?

经常在播放的电视节目里,我们看到当孩子大哭时,父亲严厉的斥责道:不许哭!是男子汉就给我憋回去!~

孩子立即不敢哭了,果然憋回去了。父亲以为,这就是一个男子汉该有的样子。

而这样的方式,竟然是我们一直宣扬的一种父亲教子方式。

记得很早以前,我还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富豪父亲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故事大意是:父亲对爬上墙头的顽皮儿子伸开双臂说:来,跳下来,爸爸接着你!儿子纵身一跃,就在此时父亲走开了,结果儿子摔在了地上(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没有受伤),儿子生气又委屈的抱怨爸爸:你不是说会接着我吗?为什么我跳下来你却走开了?

父亲说:儿子,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唯一能相信的,只有你自己。

故事中讲到的父亲教子的理念,大受追捧。家长纷纷点赞和效仿,对这个父亲说的话深以为然。

2019年暑假,动画片《哪吒》横空出世,创下上映78天累积票房49.7亿的史无前例好成绩。从这部火爆全国的动画片中,除了动画、特效、故事情节以外,我们还看到了“父子关系”。影片里,顽童身边围绕着爹、娘、师傅、朋友和百姓,而哪吒与父亲李靖的父子之情却成为感动众人的泪点。父亲在儿子身后默默做了许多事,包括替子求情,以命换命,甚至不惜动用官职和权位,试图扭转乡间百姓对魔童的评价;最终,哪吒不认命,靠着强大的内心信念与天赐的法力,与朋友敖丙共同拯救了乡间百姓,获得了百姓的重新认识和至高评价。

可即便是这样的父子关系中,也仍然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影片展现了父亲对儿子当面斥责背后支持,以及“子债父偿”的感人画面,父亲背着孩子去求元始天尊,愿意以命换命,当面却总是一副沉着脸的威严与不可侵犯。有多少人被其中的父子之情所打动,唯一的原因正是“这就是我父亲的样子”!

以上种种“典型父亲”的形象,为我们刻画出一个非常鲜明有特点的“中国式父亲”:

威严、不容侵犯、控制、命令、冷静、甚至理性的不近人情。

这样的中国式父亲,最终会教育出怎样的子女?

一、董卿的严厉父亲

众所周知,董卿是一位知性大方、温婉美丽的著名女主持人。但是她与父亲的故事,却也曾让她在访谈节目中泪洒现场:

父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命令她每天不许多照镜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此外,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董卿的父亲永远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女儿。董卿说过,"我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亲的各种期待。"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

成年后的董卿,是怎样的呢?

这个堂堂的"央视一姐",每当光鲜出场,收获鲜花掌声之后,对自己是永远的不满意。她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全感,总是担心自己填的一切转瞬即逝,只有不断的反思、改错,提高,让自己完美,再完美,才有可能留住拥有的一切。

"从小父母的严厉教育产生的负面作用就是我的不安全感,这成就了我,也使我经常会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会在很多方面苛求自己,常常觉得心里比较累,这对我的一般朋友以及同事来说肯定没什么影响,但我的个性是越亲近越苛刻,对身边亲近的人绝对是个弊端。"

我们看到的是她在聚光灯下的落落大方,在舞台上的出口成章,在交流中的引经据典,在礼仪中的细致得体,却从不会看到她四下无人、暗夜孤寂中的深深自卑。

"从小父母的严厉教育产生的负面作用就是我的不安全感,这成就了我,也使我经常会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会在很多方面苛求自己,常常觉得心里比较累,这对我的一般朋友以及同事来说肯定没什么影响,但我的个性是越亲近越苛刻,对身边亲近的人绝对是个弊端。"董卿自己反思道。

再美好的一切,也并不能抵消曾经的伤口。

二、郎朗的父亲是“狼爸”

著名钢琴家郎朗一岁被父亲发现对音乐敏感,两岁多的时候,父亲开始教他摸钢琴。为了让郎朗坐得住,郎国任开始训练他“坐琴”。父亲抱着郎朗坐在大腿上弹琴,刚开始只坐5分钟,慢慢到10分钟,15分钟,一直增加到40分钟。

父亲一直很暴躁,对于还太小在钢琴前坐不住的郎朗,爸爸就把郎朗往床上一扔,被吓坏的郎朗大喊:“爸爸,我练琴,我练琴,我好好练!”眼里含着泪坐在琴凳上,边抽搭边弹,一个音也不带错。

还有一次郎朗在练琴,小伙伴在门口等他出去玩,于是郎朗就有些心不在焉,弹错了不少,郎国任火了,用泡沫拖鞋狠狠抽他的屁股。郎朗吓哭了:“我好好练,我好好练!”他一边抽抽搭搭一边弹琴,这回一个错音也没有。从那以后,即使有小朋友等他,郎朗也会专心练琴,再也不出错。

最具争议的经历,是父亲让郎朗“去死”的那段故事。为了找老师学琴,已经跟爸爸搬到北京的郎朗,有一天没有按时回家,郎国任心里焦躁不安,这个节骨眼上郎朗居然还有心思去玩这么久不回家?太不争气了!当郎朗回到家,郎国任劈头说道:“你回沈阳吧。”

郎朗说:“我才不回去呢!”

郎国任说:“好,吃药还是跳楼?选择吧。你吃完了,我也跳楼,沈阳我也不回!”郎朗说吃药。父亲递给他一板“交叉霉素”消炎药,虽然不是毒药,但都吃下去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郎朗巨大的求生欲望爆发了,像一头小豹子似的朝父亲扑过去,大喊:“我没有错!我伴奏去了,我为什么要吃药?我不吃!我不吃!”

郎朗疯狂地用手砸墙壁:“我恨你。我再也不会练琴了。只要我活着,我就永远不会再碰钢琴。”

为了让郎朗专心练琴,父亲甚至阻止母亲对郎朗的看望,长达8年。

至今为止,我们看到的仍是铺天盖地的关于郎朗成长的“利好消息”,可我相信,那伤口就在那,一直在。

三、高晓松的父子关系

在2018年的《奇葩大会》上,高晓松首次对外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

他称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对父子关系的不满,以至于自己在前二十年,过得都特别个性十足,很不讨喜,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他与父亲的关系不好到哪种程度呢?他说,据母亲回忆,他从来都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

不难猜测,高晓松出身理科为主的清华世家,想必父亲对他也一定寄予厚望。然而儿子的随性与敏感多思,可能导致父亲深重的失败感和自搓感,父亲对他一定是理解不够指责有余,而在此过程中父亲对儿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也都成了儿子无声抵抗和反叛的精神源头。

如今五十岁的高晓松已经走过了足够多的乱七八糟,当他再次站在更大的舞台上时,脸上充满的只有平静和智慧。

三个中国式父亲的故事,带给子女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成功,是鲜花掌声,是万众瞩目,是下半辈子的衣食无忧,对吗?

是的,一点也没错。

可这些都是外在的,表面的,浮在水面以上的东西。

水面以下的是什么?是伤口,也是一生的影响。

可是你会说:那又怎么样,我只想让我的孩子成功。如果严厉、控制、狠心和逼迫,能够让我的孩子“成功”,我觉得值得。

那如果没有成功呢?

就“不值得”了吗?不值得,该怎么办?扔掉他?不认他?与他一刀两断,断绝关系?

什么是值得和不值得啊?

当你一旦用“值不值得”来衡量对孩子的教育时,你就将自己置于了“投资人”的地位。你期望着在一段投资中,最终获得“收益”,如果收益对等,你会喜笑颜开;如果收益溢出,你会大喜过望;可如果“亏本”了呢?

知道吗,孩子并不是我们的“投资”,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将他们“抛弃”和“清仓”。

你在乎孩子未来的“成功”,未来的“名利”,未来的物质财富,可却从来不在乎孩子在成长中受到的“心理伤害”。这种伤害,是一生的,是会在任何角落任何时间猝不及防跳出来的;当他跳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许会莫名跌入社会的“水深火热”,也许会将生活过得“鸡飞狗跳”;

他们无时无刻不深陷焦虑夜夜惊恐,生怕社会淘汰了自己,最终靠抑郁药剂抚慰度日;

他们可能缺乏制造幸福和体会幸福的能力,不懂如何维系和经营与爱人的亲密关系;

他们甚至时常落入挫败的自我折磨,徘徊在摆脱人间的迷惘中;

谁,又能救他们于水火?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如今这句话被广泛引用,可见很多人确信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成长经历,对一生是有深远影响的。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式父亲”。他们一方面咬着牙,试图教育出一个“爷们”或“独立女子”;另一方面,却从来也不愿去深入思考,在自己狠心严厉的教育逻辑背后,20年后究竟会造就出一个怎样的成年人?

多少小孩子,就这样在父亲们的正言厉色下长大了;多少男孩们,长大后又变成了自己的父亲。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循坏着与自己父亲的对抗、重建、和解、消亡;然后成为父亲,重新开始另一段与子女之间的对抗、重建、和解,直至消亡......

四、谜题破解

究竟什么样的父子才是健康的父子关系?

同样在2019年暑假上映的一部影片《银河补习班》,同样在讲“父子关系”和“改变命运”,但口碑却遭遇滑铁卢。电影里,在父亲对孩子无条件的信任、鼓励和支持下,孩子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物,并自发自愿的愿意为此发奋和努力,带着一颗酷爱思考的脑袋,在困境中突破重围,有效利用资源,最终解决了生死攸关问题;影片最终,孩子成长一名对国家具有重大贡献的航天飞行员。

虽然故事本身的bug较多,但抛开不谈,只看影片里的父子关系,我认为是最健康的父子关系。它超越了我们常见的、普遍的“中国式父亲”的影像,刻画出了一位“理想中的父亲”。

那是来自父亲对自己孩子的无条件信任、尊重和支持,更是面对面的鼓励打气和深度赞扬与肯定。影片中,父亲不止一次的对孩子说:儿子,你是个天才,你就是爸爸眼里最厉害的人!

从一个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一个人在幼年和少年时期最为需要的东西,它能够支撑一个人成年后信心坚定的去走某一条路,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这种教育理念,它激发的是一个人的自驱力,是“改变内在”,是向内使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也是最终实现长远自我价值的过程。而非为了得到谁的肯定,奋力去够去摸去触及某一个标准。

可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大家评价为“理想化的毒鸡汤”?

毕竟,人们只相信自己经历过的,不会轻易相信自己从没经历过的。

现实中,像电影里的父亲太少太少,以至于人们不相信有这样的存在;而像哪吒的父亲李靖似乎才是我们熟悉的父亲身影。我们都在里面看到了一个小时候的自己,也看到了一个小时候自己的父亲,它更象我们真实的生活,也更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和经验。

但少见,并不是“没有”。

当一个“中国式父亲”跳出传统,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身心发育多过关心孩子未来如何“成功”时,他就愿意有耐心蹲下来,多问问孩子此刻的感受而不是劈头盖脸斥责孩子的错误;他或许也能够以孩子的视角,站在跟孩子同高的眼界去看孩子认为有趣的事物;他也会真切的相信暴躁和命令只能换来孩子内心的逃离反叛,反而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他也就真的能够做到克己、淡然,宽容、和善,真心去发现和强化孩子身上的优点,最终成为“唤醒”孩子灵魂的“领路人。(完)

(个人原创,严禁抄袭!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我是Anne,一个懂点青少年教育的人才发展专家。我是“自己孩子”这个产品的开发者(妈妈),也是“别人家孩子”产品的批量检验者(人才发展),我用现实检验教育,也用教育实践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