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开学季:如何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3个小故事让你更懂孩子

2022-02-11 12:19:55孕产
地铁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和孩子视频:作业做了吗?英语打卡了吗?地铁嘈杂的环境让沟通断断续续,孩子几次想表达,最后说:我还有其他的作业,英语打卡之前没有说呀?年轻的妈妈说:你现在知道了,现在去做。孩子说:我不知道在哪儿呀!年轻的妈妈视频一步一步的告诉孩子,再一次交代还有哪些作业要做。

地铁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和孩子视频:

作业做了吗?英语打卡了吗?

地铁嘈杂的环境让沟通断断续续,孩子几次想表达,最后说:我还有其他的作业,英语打卡之前没有说呀?

年轻的妈妈说:你现在知道了,现在去做。

孩子说:我不知道在哪儿呀!

年轻的妈妈视频一步一步的告诉孩子,再一次交代还有哪些作业要做。

最终孩子爆发了一声大吼:“啊~~”挂掉了视频。

年轻妈妈发微信说:你如果能做完作业我就不唠叨你了,天天都完不成作业,还嫌我唠叨。你如果完成了作业,回去给你奶酪棒吃。

忽然很心疼这个孩子,也很心疼这位妈妈,为了孩子完成作业,棒子和枣儿,一起上了。

看到这位妈妈,照见了自己,我在想,孩子记忆里的妈妈,会不会也是只有不停的“做作业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像唐僧的紧箍咒一样,喋喋不休?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TIP1.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知识,更需要健全的心理、独立的思考。

平时工作忙,姥姥帮忙带孩子,晚饭后照例和母亲唠家常:聊起了孩子为什么会不自信?为什么做一件事情会退缩、经常要看着别人的眼色、需要得到鼓励才敢试探着去做?没想到母亲对此反应很大,认为这是在埋怨她,没有带好孩子。

母亲为了帮我带孩子,放弃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这中间的感激和感恩,自不必多说。只是每遇到这样的话题,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差异,总是让我很无力。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场面僵持下来,这时候小家伙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意外,也犹如一盆冷水当头淋下,瞬间冷静下来。

他说:“好好的聊天,为什么变成了坏坏的吵架?你们两个不要冲动,再冲动就会变成冲动猫!”忍不住就笑了出来,问他:“你认为什么是冲动呢?”

他答:“就是还没有听别人把话说完,想法就已经蹭的一下冒出来了”

继续问:“那冲动有什么坏处呢?”

“冲动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好的是因为冲动做成了好事(给我讲了个植物大战僵尸,僵尸因为冲动后面变成了植物,改邪归正的故事),坏的就是今天这种结果,争吵起来,伤害彼此的感情。”

眼前的这个孩子,并不是我眼里的小孩儿,他懂得思考、懂得道理、也懂得理和情面前,情更重要。

1.陶行知老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2. 一味的要求和灌输式的教育,往往会扼杀孩子一部分天性和自主思考能力,让更多的人成为同质化的一类人。

TIP2:和孩子的有效沟通:说什么不重要,听的人最重要

像上面这位妈妈,说了很多,孩子作为听众来说,听明白的可能并不是很多。

其一:远程视频,并不是在现场,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沟通成本;

其二:压迫式的语气,增加了很多情绪成本,有句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抵抗”,孩子的情绪反弹,是必然的。

沟通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变成了无效的沟通,也就成了:好好的聊天,变成了坏坏的吵架。

1.孩子是通过探索和参与来认知世界的,不妨学习老师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学习中带入一些趣味性、参与感,学习就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项让人乐于接受的挑战或游戏了。
2.在孩子建立学习习惯的初期,家长在身边陪伴,及时清晰的辅助孩子梳理清楚都有那些学习内容,如何正确规划,一项一项完成,也是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和自信心的关键。

TIP3:盲目的奖励,往往有益无害:依赖外部驱动会让人丧失对自我驱动的发掘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个老先生,家门口经常有一群熊孩子玩闹叫骂,老先生忍不了了。有一天,他对这些熊孩子说,如果他们明天还过来骂他,那么每个人能得到1美元。孩子们一听,骂人还有钱拿?又惊讶又兴奋。

第二天,孩子们果然一大早就又来到老先生家门口,声嘶力竭地叫骂。老先生遵守了约定,给了他们每人1美元,对他们说,“明天再过来的话,你们每人可以得到25美分。”孩子们觉得,25美分也不算少,还是蛮划算的,于是开开心心地答应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老头诚信地付完钱,说“从今以后你们再来,我就给每人1美分。”孩子们一听:“才1美分?算了吧!”从此,熊孩子们就再也不来了。

为什么盲目的奖励,会起到反作用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

1.奖励让人觉得被控制。
2.奖励让人对事物失去本质的兴趣,为了奖励而去做只有奖励的事情
3.奖励让人对事情产生任务思维,而不是内心真实的驱动

如何有效的奖励:

去年在参加有意思教练《新晋经理21天训练营》的时候,听到高琳老师分享她和儿子暑假去威斯康星河划皮艇的故事。

她和9岁的儿子,以及姐姐和8岁的孩子四个人,需要划10英里=16公里(相当于横跨北京市区)的距离,因为两个人都没有这方面经验,控制不好方向,划了很久都没有离开河岸,好不容易划了两个小时,累的精疲力竭才走出了1英里,这样下去恐怕他们凌晨都到不了河对岸。

情急之下让两个孩子去划较容易一点的独木舟,两个大人划大一点的皮艇。不成想河上突然刮起了大风,眼看两个孩子的独木舟像树叶被风吹的上上下下,两个大人干着急。

过了好一会儿,大浪过去,惊魂未定的看到两个孩子挣扎了出来,马上就天黑了,也没什么吃的,孩子们都很饿了,当务之急还是要快点上岸。好在有个老奶奶帮忙,在离终点两英里的大木桥处接应,得以顺利上岸。

回去的路上高琳老师思考了一下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忽然觉得大风大浪,反而能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坚持去克服困难,这是人求生的本能,也是一种自驱。这种时候,往往比任何的物质奖励,都要有意义的多。

所以当她们大吃一顿之后,高琳老师的儿子看到附近贩卖机的糖果,问是否可以要一颗糖的时候,高琳老师是这样说的:“妈妈有一个比那颗糖果更好的奖励!你不是一直想自己骑车出去玩儿吗?今天妈妈看到了你的勇敢和坚持,你真的长大了,以后可以自己去小区外面骑车了!“,儿子听了开心的跳了起来。

1.当孩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许比起物质奖励,赋予他更大的决策权,会更好的驱动他下一次的成长。
2.奖励和惩罚首先要和发生的事情本身有相关性,打碎一个杯子罚不能看电视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同理,历经千难万险划了8英里才奖励一颗糖,也是不成比例的。

奖励和惩罚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去控制别人。所以比胡萝卜加大棒更有效的,应该是改变环境和给事情赋予特殊的价值,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奖励。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彼此相遇结伴一程,愿这一趟旅途彼此远近相安,内心温暖。有实验证明: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更有能力去付出爱,抗挫折的能力也会更强,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不畏惧时代浪潮下的”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