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家庭会议”教育形式中国化

2022-02-11 07:55:42孕产
家庭是教育的开端,也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如何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信是每一位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家庭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甚至从孩子还在母亲腹中时便开始受到“胎教”。

家庭是教育的开端,也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如何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信是每一位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家庭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甚至从孩子还在母亲腹中时便开始受到“胎教”。思考家庭教育方式的途径,开拓中国式“家庭会议”教育手段的新领域,对于父母和研究者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一个核心——亲子沟通与积极倾听“一旦人们开始真实地表露自己,他们就会获得有益的体验。”家庭会议是基于相互沟通理解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自我表露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当代父母很想通过沟通来了解子女内心的意愿和想法,但是往往传统的家长角色,居高临下的态度语气,都使孩子产生了反抗排斥心理,影响亲子沟通的实效性。基于钟思嘉教授的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将处于困惑中的父母划分成了七种错误角色:指挥者、说教者、万能者、审判者、批评者、心理分析者、安慰者。以上所列举的错误角色,在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会使孩子感到失落、不公。无法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又怎么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呢?积极倾听是托马斯 . 戈登教授的 P.E.T 父母效能训练及钟思嘉教授父母效能系统训练的核心主张,保持积极倾听的家庭,能够使父母子女之间产生共情,打开亲子有效沟通的良好局面。只有在父母和子女端正态度的前提下,家庭会议才能形成开展的先决条件,若是父母或子女并不接受这种方式的沟通,不愿意积极配合,那么召开会议也无法得到想要的效果。

二 两个视角——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家庭会议是家庭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但是又离开学校老师的建议和指导,因此召开家庭会议要明确两个视角,及家庭教育视角和家校合作视角。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曾提出,“家庭教育是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长者对幼者施加影响;同时子女对父母,幼者对长者,也通过一定的方式实施着属于他们独有的“教育”——子女规劝父母,幼者向长者提出建议等等,这种活动和现象时有发生,家庭教育便产生于无形之中。另外,家庭教育是一种私人教育、非正规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私密性和稳定性,他们在家中的行为和表现不会受到外界的关注,对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教育的家庭成员来说,接受的教育也就是非正式教育,而从出生开始,孩子就要受到家长的熏陶,从这也映射出家庭教育的终身性。由这样的特殊而重要的性质也决定了家庭教育需要外界的支持和指导,因此家庭会议离不开家校合作的视角。艾普斯坦(Jycl·Epstein)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共同影响着儿童,他们彼此之间通过相互的支持使得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反馈和建议,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一一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今相互联通的社会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支万花筒,斑斓的色彩来自方方面面,但也逃离不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范围,保证家庭和学校这两个主要场所的联通交流,便能够了解子女在成长阶段的学习问题、行为习惯问题、心理成长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不论由校方发现还是由家庭发现的问题,都需要家校合作的配合。

三种角色——教育者、被教育者、场外干预者家庭会议虽然是以家长为主导,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内部活动,但实际上家庭成员接受到的是双向教育,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学习,沟通交流,共同进步——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同时也是被教育者,了解子女的想法,进而明确从何种角度实施家庭教育;作为被教育者的子女,由于在学校和社会当中接触的环境不同,也能够为家长带来不一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场外干预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角色往往由孩子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心理健康老师或专业的家庭教育机构指导教师担当,在家庭会议的准备阶段和反思阶段提供客观科学的建议和指导。在会议筹备,开展及后续反思过程中,明确每一角色的任务和功效,形成一种动态的交流反馈模式十分重要,这也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四 四项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行为决策模式、沟通交流模式、亲子互动模式家庭会议主题的设定,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和背景——召开的原因、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提前明确,以期达到理想的会议效果。适用于家庭会议的主题主要包括问题解决、行为决策、沟通交流、亲子互动四大类,家庭成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背景以及想要解决的困扰来制定计划,交流探讨相关事宜。

(一) 问题解决模式

针对问题解决类家庭会议,一般都是由于家长或子女产生有待于探讨的需求,参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由小到大逐渐实现,通过会议的商讨,大家发表意见,满足其需要,解决问题;利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家长也可以对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错误进行适当的批评指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孩子的影响,对于做的好的方面,用这种相对正式的场合进行表扬嘉奖,也能够带给孩子成就感。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影响对人类来讲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儿童就容易误入歧途。

(二) 行为决策模式

行为决策模式主要针对在生活及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引发质疑,召开讨论接下来应该如何改正或作出决定。对于子女来说,家庭会议适合在学龄期及以后的阶段进行,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接受学校的教育以及父母的教导,接触的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发表意见,借助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自我意愿,保持心理健康发展。如果长辈在家庭中作出了某些影响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发表意见,进而作出改进。因此,在此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会议参与人员和当事人的意愿和倾向,从而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三) 沟通交流模式

沟通交流可谓是人际交往,家庭经营所必备的环节。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沟通与交流是拉近人心与心距离的最主要方式,也是让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间了解彼此的有途径。作为团体动力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勒温场论描述了情景或者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人的心理事件和行为意义的观点,也能解释在“家庭会议”过程中各位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转变。我们为家庭成员创设这样一个有着特定的规则的“家庭会议”,目的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家庭成员能够享受这个交流的过程,且在其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另外,资源交换理论将沟通假设为类似于资源置换,家庭沟通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资源置换。杨晓莉,邹泓(2005)认为,期亲子间的沟通如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便可能形成日后亲子沟通的良性循环,反之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资源置换,重叠影响的环境下,彼此之间的干预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亲子互动模式

亲子互动其实对于家庭成员来说类似于沟通交流,但想要提高“家庭会议”的趣味性,增强成员参会的意愿,成员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十分重要。儿童的动机会自由转化成成年期自动化的统我追求,形成个体倾向性模式,并最终使个体成为一个成熟、情绪健康的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归属感、社会性等机能都会通过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实施得到发展,借助“家庭会议”教育活动,既能够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也能在解决问题之后开展一些适合家庭成员都参与的娱乐活动,拉近彼此的感情,增进成员间的距离。比如我们的一个试点家庭,妈妈提议在“家庭会议”的最后和爸爸,宝贝一起来想象设计,“空瓶子”废物利用,制作自己喜欢的工艺品。爸爸做了个花盆;妈妈做了个收纳;宝贝做了个“小猪佩奇”的蜡烛灯!大家在互相借鉴和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既做到了变废为宝,也在此过程中增进了感情,孩子更是锻炼了动手能力。“家”是欣喜愉悦的温暖港湾,是磨难困苦的避风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环境之一。

我们在家庭中感受喜怒哀乐,也在家庭中学会成长。“家庭会议”并非一种创新的形式,但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确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手段。以积极倾听为核心;利用家庭教育及家校合作的视角;明确各种角色的功能任务;借助试点实践,深入研究召开家庭会议的各项模式,从操作意义上为父母们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方案是笔者的初衷。目前系统的研究已经开展,期待借助理论的参考及实践的深入研究,“家庭会议”能够成为造福中国家庭的一种有力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