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六岁女童因顶嘴被父亲殴打致死:中国父母为什么喜欢打骂孩子?

2022-02-10 08:25:04孕产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让我十分震惊:前几天,海南万宁的一名男子抱着一名女童,冲进市人民医院的急诊科。女孩从头到脚布满了瘀伤,呼吸微弱,双眼紧闭。尽管医生第一时间就展开了急救,女童还是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觉得很奇怪,于是报警。最后据这名男子蒋某交代:女童是他六岁的女儿。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让我十分震惊:

前几天,海南万宁的一名男子抱着一名女童,冲进市人民医院的急诊科。女孩从头到脚布满了瘀伤,呼吸微弱,双眼紧闭。尽管医生第一时间就展开了急救,女童还是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觉得很奇怪,于是报警。

最后据这名男子蒋某交代:

女童是他六岁的女儿。出事这天,他刚从外地回来两天,在陪着女儿在出租屋里写作业时,他不停责骂女儿,女儿忍不住,顶了几句嘴,蒋某便一怒而起,抓起手边的皮带、扫把、衣架,将女儿踹翻在地,狠狠地连续抽打了一个半小时。直到他累了,停下了手,对躺在地上的女儿说:“快起来,去洗洗。”这时,孩子用尽她全身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爸爸,我起不来了。你拉一下我吧。”此刻,蒋某还以为女儿是装的,很不屑地说:“你这么厉害还需要人拉吗?”然后也没有理孩子。5分钟后,孩子慢慢变弱。变弱后,他才想起送到医院,然而为时已晚。

说实话,看完这则新闻,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且我看到网友们纷纷在评论中诉说自己曾经被父母毒打的经历。可见这件事并不是孤立事件,它值得大家深刻地反思。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地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中国父母喜欢打骂孩子?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七点:

1、中国父母常把孩子当做“私有物品”,而不是“独立的人”

中国父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在潜意识中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随意打骂、调教。

我可以说这种思想就来自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中有一句就是“父为子纲”,所谓“父为子纲”即孩子必须对父亲绝对服从。一旦孩子违背父亲的意志,父亲就可以随意地惩罚孩子。

比如《红楼梦》里就写过贾政打贾宝玉,贾政先是叫小厮打,喝到“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后来觉得这样不解气,又自己举起大板,咬着牙狠命打了三四十下。最后若不是王夫人和贾母赶来,贾宝玉恐怕就要被他打死了。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完全就是把子女当做父母的私有物品,可以随意处置,而现代中国人,可能也还会有这种封建思想,真的是非常有害呀!

而欧美国家的父母往往会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比如德国音乐家舒曼讲过一个童年往事:舒曼十四岁那年的一天,他母亲问他:“你愿不愿意跟我学美术?”舒曼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他对学美术根本没有兴趣,但他又担心拒绝母亲,母亲会不高兴。最终他只有低头不语。这时他母亲却笑着说:“你的沉默已经给了我答案,但是如果你响亮地对我说‘不’,我会更高兴。为什么不说呢?即使我是你的母亲,我也没有权利勉强你去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2、很多中国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观念

“观念”不同于“理念”,“观念”往往是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的一些观点;而“理念”一般是理性思考以后得到的观点。“观念”很难改变,而“理念”则很容易改变。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观念往往来自于其父母。比如父母“不贪不义之财”,那孩子长大以后也一样会“不贪不义之财”,这就是他从小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由此可见,“观念”还是很强大的,它类似于“基因”,会从亲代向子代“遗传”,而中国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观念,可以说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换句话说,中国父母小时候挨其父母的打,所以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觉得“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

当然“观念”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如果意识到“观念”的错误和危害,肯定也是可以改变的。

3、很多中国父母没有“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感受”,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有“同理心”的父母就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亲子关系也就会更好,而没有“同理心”的父母则会忽略孩子的感受,所以就更容易打骂孩子。

4、很多中国父母“不懂沟通”

如果父母不会使用“沟通”来引导孩子、解决亲子矛盾,那么显然他只有通过使用“打骂”来逼孩子就范了。这种做法虽然“简单、粗暴、有疗效”,但显然会破坏亲子之间的感情,导致孩子不再与父母沟通。若长期这样做,孩子就会对父母反感,甚至仇恨,到了青春期能力增强,就会反抗父母。这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叛逆”。

5、很多中国父母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我敢说中国父母绝大部分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般就是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是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旦孩子成绩不令人满意,父母就可能感到巨大的失望,最后失望就会转化为愤怒,有的父母可能就要抄家伙打孩子了。

6、很多中国父母压力大,所以通过打孩子来发泄压力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如果父母压力很大,那么他心情肯定不好。这样的父母就像一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被孩子的一个行为“引爆”。父母可能就会迁怒于孩子,把自己心中的压力、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正好在单位被领导训斥了,回家发现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就会立刻发脾气,打孩子。一旦父母发现打完孩子,心情变好了,那么他就可能会经常打孩子。

7、很多中国父母有各种错误观念

中国父母最常见的一个错误观念就是“打是亲骂是爱”。反正在中国父母眼里,父母做什么都是爱,就算把孩子爱得跳楼了,那也是爱呀,那也为了他好呀!我就不明白了,若 “打”也是爱,“骂”也是爱,那什么不是爱呢?孩子既然听得懂人话,为什么不能通过沟通解决矛盾,非要打骂呢?

另外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这个就更荒谬了,你打孩子,肯定会影响亲子关系,哪来的“孝子”?若孩子是父母从小带大的或许孩子还不至于恨父母,若孩子从小就跟父母没什么感情,恐怕就不一定了。

再来还有“不打不成材”的错误观念,这个就不多说了,在美国,法律都规定不允许打孩子,人家的孩子不一样成材吗?

我知道大家肯定要问了:放弃打骂,父母又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那当然是要靠“沟通”来解决亲子矛盾,并引导孩子了。那该怎么进行亲子沟通呢?我建议可以参考托马斯·戈登写的《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所谓“P.E.T.”就是“父母效能训练”的缩写,实际上就是一个亲子沟通的方法。托马斯·戈登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被誉为“沟通之父”,其推出的“P.E.T.”培训已经广泛应用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尔盖茨的父母当年就参加过这个培训。

限于篇幅,这里只讲“P.E.T.”中的两个要点(以后有空会再跟大家详细解读):

第一,“积极倾听”孩子的话

所谓“积极倾听”,具体做法是先认真听孩子说话,再表述自己对所听到的内容的理解。使用“积极倾听”可以促使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父母就可以理解、引导孩子。

第二,不要传递“你-信息”,而要传递“我-信息”

所谓“你-信息”就是对对方的批判,而“我-信息”就是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不要批判、指责孩子,而应该只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自己的想法、感受来引导孩子。

因为你一指责孩子,他肯定就会产生逆反情绪,他就不会再听你说什么了,换句话说,你一指责孩子,你跟孩子之间的沟通之门就关上了,再说什么都没用了。

最后给大家举个例子,下文是一个学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妈妈分享的经验(这个妈妈的儿子叫小树,当时2岁多):

我和我的儿子,第N次因为刷牙的问题,在浴室大战半个小时。我给他讲了“为什么要刷牙”的道理,但这熊孩子一看到我手里的牙刷,就坚决地转过头去表示抗议。

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感到虚弱无力。我泄了气,坐在浴缸里,垂下拿着牙刷的手,收起故作轻松的笑容,无奈地对小树说:“妈妈知道老逼小树刷牙,小树不愿意。小树一哭,妈妈也很心疼的。妈妈不想让小树哭。可是如果不刷牙,妈妈真的担心小树的牙齿会坏掉。牙齿坏掉,小树就吃不了好吃的了,还要去看牙。看牙的时候挺不舒服的,妈妈去看过。想到要带小树去看牙,妈妈也觉得很心疼。妈妈已经很努力地轻轻刷牙,陪小树玩,不想让小树不舒服,可是小树还是不肯刷牙,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真的是希望小树的牙齿一直健康。”

然后,小树睁着大眼睛看了我的眼睛五秒钟之后,龇着牙,把自己的一张大脸送了上来。那一刻我感动得想哭,我搂着他的头,激动地说着谢谢:“谢谢小树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妈妈就不用逼你了,妈妈好开心啊!”

这样的沟通有两三天。从此之后,是的,从此之后,每一天小树都乖乖地让我给他刷牙,再也没有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