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母强迫孩子给自己洗脚?”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讨论教育
今天有群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父母强迫孩子给自己洗脚?”群友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都强迫了还咋用正常眼光看待。”
“据我身边案例来看,在家长强迫下长大的孩子,心理不是很正常”
“这些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的独立意志,期待孩子对自己付出的爱能以特定的方式回馈和满足自己”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学会孝顺父母,以身作则就是最大的指引,家风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
“制造家庭悲剧而已”
“孩子正好看到父母的期待并愿意做出符合父母心理预期的回应了,父母会更疼爱孩子,亲子关系更进一步。否则,父母会冷落孩子,甚至惩罚孩子。”
“我觉得平行教育是指导幼儿最佳的教育方式,我们是彼此的榜样。”
“孩子就像是一个幼苗,刚开始长出来都是好的,就看后面培养它的人是如何对待,不同地区对于教育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就像一颗小树苗,如果上面一直有东西压着,他可以选择是压弯脊梁,在背负重物生存或者是隐忍待发,继续坚持向上。”
“现在很多家长用一种双面式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一个孩子从三岁就应该开始学会规矩,由父母做为指引身体力行的教育孩子,但是很多家长并不是,自己不成功不优秀却期待子女笨鸟先飞,来弥补他没能做到的人生。”
“有的孩子就会想:你也不过如此,还要求我这样那样的。”
“谁不是呢?在座各位,难道没有幻想过以后自己的子女要比自己好吗?比自己快乐,比自己成长环境好,比自己物质生活富足。”
“我是丁克主义,就是因为教育孩子这个责任,我实在是承担不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过程,该走的弯路一步都不会少走。”
教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人的地方都会讨论怎么教育孩子,但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选择丁克,有个理由就是做父母责任太大了,觉得自己不能承担。还有很多人,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都是悲痛悲催,不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再来一回。因为他只经历过父母教育他的方式,他不知道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与其再来一个悲剧的自己,还不如就不要了。当我们在为教育拼尽全力努力的时候,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孩子。
评论中还有这样的几条:
我国去年新生儿1500万,流产手术1300万台。
中国流产妇女中,重复流产率为55.9%,其中3次以上频繁流产比例为13.5%。中国流产率中7成为已婚女性,是流产主力。
中国的死胎率从2010年的26.29%涨到了2015年的41.9%。
国家在用各种方法鼓励大家生孩子,现实是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很多人选择不婚不育,人口的负增长到断崖,好像突然就被推到了我们面前。不知道过多少年,教育从业者会遇到没人可教的境遇。
很多人都能看到教育的现状,可是为何却没有改变?多少人在教育产业里从业,但能改变的结果为何如此微弱?今天自己也在迷茫和不知所措中晃荡了一天。还好晚上拿起书来看,是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看到里面这样写道:我们每个人都以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之心去生活、工作,那就意味着与引导万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宇宙的潮流相一致。
“心之官则思”,每个人每天都在思考。但思考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有深刻和肤浅之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思考是种子,行动是花朵,成败是果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思考是一切的起源。想了去做,行动是花朵,但果实是行动的结果。行动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美丽,行动带来的成果才是真正有益于这个社会的,人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要带领人们走向哪里。继续思考,继续行动,收获丰硕的果实才是存在于这个世界最大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
- 有人说“很多父母教育失败:一直以孩子为中心,忘记了自己应该怎么生活”对此你怎么看?
- 有人说:为人父母不会教育孩子就不要生,孩子不用经历生老病死痛苦折磨,你觉得这话对吗?
- 父母带孩子老实排队时,看到有人插队怎么办?这4点教育不可少
- @所有人,父母对孩子使用“激将法”教育,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 孩子不愿分享别强迫,最好的分享教育是“自愿”而不是“勉强”
- 孩子不是哪里都能去的,尤其是这几个地方,父母不要轻易带孩子去
- 孩子不是父母炫耀的资本,家长应正面看待课外兴趣班问题
- 孩子为何会顶撞父母?如何看待孩子顶撞父母
- 孩子厌学父母应该怎么教育?
- 孩子天生易怒?慢热?教育专家:父母学气质分析法改善孩子性格
- 孩子总遭欺负?或是父母“善良教育”惹祸端,太善良并非好事
- 孩子患上强迫症?有这四种表现,父母们要注意!别再责备孩子
- 孩子打架,家长在群里开撕: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 孩子的性格,来自“强迫性重复”,潜意识教育能培养好性格的孩子
- 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父母应该重视的?
- 孩子的生命教育课:学会这三招,再普通的父母也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 孩子的行为反应父母的教育,培养“羞耻心”,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
- 孩子这三个地方短,跟大高个儿基本无缘,父母别再纠结身高了
- 教育孩子别太急躁,应尽量保持耐心,父母行为往往是在为孩子示范
- 教育孩子很难?很多父母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