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不愿分享别强迫,最好的分享教育是“自愿”而不是“勉强”

2019-10-12 03:52:04孕产
不愿分享就是“坏孩子”吗?家长不懂这些,就别“逼”着孩子善良孩子不愿分享别强迫,最好的分享教育是“自愿”而不是“勉强”

逗儿妈妈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近日,安然在幼儿园结识了一位好朋友甜甜,两人不管做什么都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闺蜜,甜甜妈心想这两个孩子关系这么要好,不如带着甜甜去安然家拜访一下,顺便也认识一下安然的父母,这天甜甜妈带着甜甜来到安然家做客,两家人相处的相当愉快,安然妈和甜甜妈也交谈甚欢,临走前甜甜抱着安然的洋娃娃爱不释手想要带走,这时却急的安然哇哇大哭。

因为这个洋娃娃是姥姥去世之前给安然买的,意义重大,安然每次想姥姥的时候都会抱起这个洋娃娃。安然妈知道这个洋娃娃的意义,看着女儿哭的这样伤心、难过,只好对甜甜说:“甜甜,这个洋娃娃对安然很重要,安然每天晚上抱着她才能入睡的,你明天再来玩好吗?先还给安然”到了第二天安然妈打算发微信邀请甜甜妈一起去公园玩,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已经被甜甜妈删除好友了……

安然妈陷入深思,难道孩子就一定要分享吗?哪怕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也要顺从别人的意愿拱手相让吗?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刻意讨好别人,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分享教育,一旦孩子表现出超高的物权意识,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家长就会过度要求孩子,强调分享精神,压抑孩子对自身的欲求。这样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家长一定要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找到根源方能对症下药!

一、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我的”东西

1、处于强烈的“物权”敏感期

孩子在2-4岁的时候正处于构建自我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比如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我的”没有“我们的”和“你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家里添二胎时,这样会打乱孩子已经适应的秩序,他会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爸爸妈妈开始把关注的焦点和爱转移到了小弟弟或小妹妹身上,父母给自己的爱反而越来越少,内在的自我建构所呈现的安全感就越来越低,所以一但自己的东西要分享给弟弟妹妹的时候,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甚至强烈反抗。

2、独生子女

虽说现在二胎政策开放,但不少家庭依旧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这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在家处于位高权重的中心地位,想要什么有什么,在这种畸形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会越来越自私,不懂分享,什么事情都我行我素、任意而行不考虑他人感受,家长爱孩子无可厚非,但这个爱一旦过了度,就会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格。

3、家长没有做到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而孩子又正处于模仿能力的高速发展期,若这时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的自私自利,不愿分享,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模仿家长的作风,而这时的家长便充当了不良的反面教材,会对孩子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不懂分享固然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在不懂保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过于分享对孩子的影响则会更大,所以这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分享的同时,首先要清楚孩子是否“自愿”,否则勉强来的分享只会对孩子伤害更大!

二、分享是“自愿”,而不是“勉强”,别逼孩子善良

相信每个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分享是一种美德,但大多数孩子在分享的时候往往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父母的道德绑架,才不得已勉强做出此举,殊不知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对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1、产生逆反心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若这时候家长逼迫孩子做出违背他们意愿的事情,孩子就会感觉父母剥夺了他们捍卫自己物品的权利,这时孩子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就会表现出把物品再抢过来,并对对方做出一些伤害行为,以此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2、习惯性退让

幼儿园的老师拿来一些新玩具准备发放给小朋友,谁知一个不注意,全班30个小朋友便蜂拥而上争先恐后的去挑选自己的新玩具,这时候只有昊昊独自一人乖乖的坐在角落里,老师见状后很是欣慰,最终在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每个人都拿到了玩具。等孩子们玩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小女孩突然一把抢过了昊昊手中的玩具,这时候的昊昊只是伤心的默默留着眼泪,也不找老师告状。

老师看到后便问昊昊:她拿了你的玩具,你为什不反抗,也不拒绝呢?这时昊昊便怯生生的说道:妈妈说了,做什么都要让着别人,因为吃亏是福!其实像昊昊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家长一味的让孩子吃亏,一次两次还好,久而久之当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也不敢声张,只有自己默默忍受,这种软弱的性格会让孩子在遭遇不公时习惯性退让。

3、养成“讨好型”人格

“你不懂得分享,别人会生气的,不愿意和你做朋友的”这句话似乎大多数家长都曾说过,但家长要明白一点,一旦孩子遵循内心意愿而被贴上“自私”的标签时,孩子就慢慢丧失了拒绝的勇气,而不懂拒绝的孩子是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的。

当孩子出现对某种物品的占有欲时,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表现,是孩子人格发展的规律,家长在教育孩子分享的时候,有些注意事项是不容忽视的。

三、教育孩子学会分享,这些事情家长要注意

1、跟孩子明确分享的条件

有些时候孩子“自私”行为的表现,只是孩子天生的维权意识,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意识,这时候家长切勿强行逼迫孩子去做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这样做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明确,若对方是善意的请求,希望你能分享,这时候是可以分享的,若这时候对方是带有恶意,甚至是抢夺,你就可以选择拒绝,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对对方提出条件:什么时候归还、不能损坏等等。

2、分清物权和使用权

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东西到别人手中,就属于别人的了,当然不愿意分享,例如你刚买了一个手机别人想借用一下,你肯定会借的,因为你知道他只是借用一下,手机还是你的,你知道什么是物权什么是使用权,同理孩子也是一样,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物品借出去过段时间是可以归还的,这时孩子内心就可能愿意去分享了。

3、父母作好榜样,孩子才懂得如何分享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因为孩子处于学习行为的敏感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这时候家长就要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如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家长首先要带头分享,分享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习惯性把好东西分享给别人,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就会深深影响着孩子,从而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会分享。

其实教会孩子“分享”没错,关键是“分享教育”应该怎样进行。我们的职责不是让孩子学会谦让,而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爱和尊重,教会他们分清什么是“你的”“我的”“我们的”,明确孩子的边界意识,并给孩子留有一定处置自己物品权利的空间。

今日互动话题:您平时是怎样教育孩子分享的呢?您的孩子有物权意识吗?欢迎大家留言与逗儿妈妈一起探讨!

我是逗儿妈妈育儿师,也是一位家有萌宝的宝妈,每天会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儿知识,帮大家解决带娃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