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最便宜的那个吧”——原生家庭不能忽视的问题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涠洲岛失联女孩遗书“花钱就是吸血”——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文章,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唤醒父母和子女能够认真审视自己,学会主动善意地了解对方真实的内心世界。
网友的留言有几十条,其中一个妈妈的留言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所以决定将以这个留言故事作为载体,讨论原生家庭中孩子做出某种特定行为的原因。
我带孩子去超市买画纸,他看到了旁边货架上面的旅行棋,我问他会玩吗?他说会的,和同学一起玩过。我说那你挑一个,他说那我们要一个便宜的吧,我说价格相差不大,你喜欢哪个就拿哪个吧!最终他挑了一个最便宜的。这大半天我心里一直都有个疙瘩。
说实话,小时候的我就是留言妈妈口中的“挑便宜东西买的孩子”。
孩子的行为直接反应了他的内心世界;孩子的选择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息息相关。
为什么孩子会挑便宜的东西买呢?除了买东西时的行为,孩子还有其他类似的行为么?不同家庭的孩子或许有的存在类似的行为,或许有的孩子不会存在。
行为背后的原因分析以上面的故事为例,孩子做出这种行为选择背后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
1、主动选择
主动选择,不同于被迫,说明孩子主观上是乐意、情愿做出这种选择。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分析:
(1)孩子内心深知父母的辛劳,主动情愿地放弃自己的需求
父母也许从来没有向孩子抱怨过养家的艰辛,但是细心的孩子会从父母每天早出晚归,憔悴疲惫的面容上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懂事的孩子深知父母的不易,所以在做出选择时会优先考虑家庭的经济能力。
(2)性价比考虑:便宜的东西并不比贵的质量差
当能够满足孩子需要的功能时,孩子选择了一个价格最低的商品,这是基于性价比的考虑,说明孩子比较理性。
2、被动接受
被动接受,表示在主观上其实是拒绝的,但是不敢表明自己拒绝的态度,最终只好接受。具体有以下2种原因:
(1)父母日常的行为使孩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日常的行为一贯如此,可能是因为父母是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过来的,深知挣钱的不易,所以在花钱时忍不住哪个便宜买哪个。
老人们常说:“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看到父母是这样做的,当面临自己做选择时,即时自己内心想要的是稍微贵一些且质量可能也更好些的商品时,为了与父母保持一致,他们也会默默放弃自己的真实需求。
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剧中乔英子对妈妈宋倩的喜恶了入指掌,所有妈妈不喜欢的,她坚决不敢在妈妈面前表现出来。
(2)抑制自己的真实需求,讨好父母
压抑自己的真实诉求,做出父母最喜欢的选择,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2014年亚马逊畅销小说榜首《无声的告白》,书中女主公莉迪亚因为担心妈妈再度离家远去,所以她做所有的决策都以妈妈喜欢为前提。为了妈妈开心,她宁愿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妈妈喜欢但自己毫无兴趣的医学。
并且在她努力的掩饰下,妈妈从没怀疑过莉迪亚的学医态度,并且妈妈为了让莉迪亚顺利学医,让家里所有人为莉迪亚的学习让步。
然而,压抑的太久,终究有爆发的可能,莉迪亚最终走向了湖中心,以死挣脱了现实的束缚。
从小时候看未来人们常说:“从小看大”。诚然,孩子现在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反映出他们之后的表现。
1、主动选择的孩子更阳光
(1)感恩、自制力强
那些幼年时深知父母不易的孩子,长大后更知道感恩。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带帮助自己的他人、社会,这样的孩子会始终保持一颗感恩之心。
并且,因为深知每个人都不容易,他们更懂得克制自己,不会对别人提过分的需求。但是克制不等于压制,为了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会更努力创造财富,实现价值。
(2)理性思维
懂得考虑性价比的孩子,从小就拥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这种理性思维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当他们在做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三思而行。
2、被动接受的孩子让人忧
(1)“差不多先生”
从小缺乏正确消费观引导的孩子,即时有了一定的财富,可能也不知道如何明确合理地安排支出。
虽然便宜不一定代表不好,但是,因为从小养成的便宜消费习惯,变成“差不多先生”,差不多的生活,差不多的消费,缺乏足够的动力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2)走向两种极端
从小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需求的孩子后,长大后容易陷入2种极端。
第一种:报复性满足
一般而言,报复性满足,主要表现在物质上:以前想吃没有吃到的东西一定要尝一遍;以前想玩没有玩成的游戏一定要打过瘾;以前想要的玩具,即时过了玩的年龄,也要买回来…...
然而,报复性满足后,内心并不会回归真正的平静。
常言道:“在什么样的年龄就该做什么样的事”。过了那个时间,即时失去的东西回来,也不再是最初的记忆了。
第二种: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是以让周围的人开心为前提,他们会可以忽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因为,只要身边的人开心,他们宁愿无所谓自己的乐趣。然而,当有关乎自己利益的时刻到来时,他们多半也不会为自己争取。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后,该怎么正确的引导孩子呢?
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父母首先要了解并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
1、主动选择,孩子已经走在了起跑线前列
对于主动选择的孩子,其心智的成熟度已经走在了同龄人前面。
(1)满足孩子基础需求
针对心疼父母,主动放弃需求的孩子,在花钱方面一般都比较敏感,尤其容易过分省钱,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基础需求满足情况。
记得朋友小言向我讲过她的一个故事:小时后,家里特穷,寒冬腊月,早晨4点起床跟父亲起床去菜地挖菜,6点去集市卖菜。一天卖完菜后,父亲将一张50元的钞票递给了她,让她放学后去给自己买双棉鞋。
当她放学后来到鞋店时,突然发现钱不见了。焦急地她翻边了所有的口袋也没找着,她说当时她相死的心都有了,因为那50元相当于她和父亲卖一周菜的收入。
她哭着回了家,父亲问她怎么回事。她哭的上气不接下气,说:“钱丢了,鞋没买成。”她原本以为父亲会狠狠地痛斥她一顿。
然而,父亲并没有说什么,转身去了隔壁叔叔家借了50元,然后递给她,说:“没事儿,丢了咱再挣。天冷了,鞋你一定得买,不然你的脚会冻伤的。”
小言讲起这个故事时,眼睛里泛着泪花,她很感激父亲的理解与包容。从那以后,她更加努力地学习,立志走出农门,让父母过上幸福生活。最终,她也做到了。
(2)分场合感性鼓励
从小就具有理性思维的孩子,做事比较有条理有章法。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时比较让人放心的。然而,如果能够在某些场合进行一些感性方面的鼓励,培养孩子理性、感性张弛有度,对孩子发展应该会更有进益。
2、被动选择,正确引导后未来仍可期
虽然被动选择反映了一些我们不愿意出现的问题,但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针对被动选择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沟通。因为,父母多年的消费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过来的,但是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父母要在以后的消费过程中,特别是有孩子在场的消费场合能够以身作则。
抑制自身需求,讨好型的孩子一般心思比较敏感。首先,父母需要清楚孩子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是否因为自己平常对于孩子过于严肃?是否因为自己经常在孩子面前炫耀别家的孩子?是否因为自己从未主动关注过孩子的需求,总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是否自己曾经对孩子有亲情绑架的行为?…….
当明确原因后,然后开诚布公地跟孩子沟通,注意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营造良好、轻松地沟通氛围。
综上所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我们要站在一个守夜人的角度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换位思考。
相关文章
- “谢谢你叔叔,我要回家照顾妈妈”这五种家庭,孩子易给父母长脸
- 家庭教育之亲子阅读——最便宜也最高贵的养育方式
- 你的性格与父亲有关——论原生家庭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
- 关于“捣蛋孩子”那些事——原生家庭亲子教育
- 孩子性格与母亲有密切关系——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 原生家庭怎样教育孩子?日本心理学家的四条建议,是教育精髓所在
- 原生家庭的“毒”,如何解掉?无数人不敢直面又想找到答案的问题
- 原生家庭的影响,为何如此难以突破?
- 原生家庭的悲哀,是否会对孩子有影响?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样给孩子好的生活环境?
- 原生家庭穷与富,对孩子影响多大?穷人这辈子难翻身!你信吗?
- 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这8种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更优秀
-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 妈妈三观正,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 妈妈三观正,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值得深思
- 妈妈带大的男孩,和父母疼爱的男孩相比,还是单亲家庭稍弱一些
- 妈妈贪图便宜,给儿子买了条劣质裤,谁知道却成了孩子的童年阴影
- 妈妈,我要骑着恐龙去上学
- 家庭会议: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千万别忽视了
- 家庭呈现的“仪式感”会影响孩子一生,多少人忽视了它的存在?
- 家庭干预3年,自闭症娃成功入幼儿园,妈妈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