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儿方法真的可行吗?

2022-01-28 19:31:46孕产
我觉得可行。目前我们家就是这样,爸爸一直提倡和孩子做朋友,反倒是我有时会控制不住变得高人一等,但每次都被爸爸批评。相反,爸爸一开始都是打着和孩子做朋友的教育理念,所以大宝现在是明显乐于跟爸爸分享所见所闻,不过妈妈经过努力,现在也慢慢赶上爸爸了。

u003Cp>我觉得可行。目前我们家就是这样,爸爸一直提倡和孩子做朋友,反倒是我有时会控制不住变得高人一等,但每次都被爸爸批评。相反,爸爸一开始都是打着和孩子做朋友的教育理念,所以大宝现在是明显乐于跟爸爸分享所见所闻,不过妈妈经过努力,现在也慢慢赶上爸爸了。孩子当你是朋友,他才会跟你说心事,说他的所见所闻,然后还可以反问他是怎么想之类的,孩子会变得比同年人讲道理好多的~~u003C/p>###u003Cp>u003Ch1>记得超级育儿师兰海老师提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有4个成长阶段:u003C/h1>u003Cp>0-6岁,手把手;u003C/p>u003Cp>6-12岁,一起走;u003C/p>u003Cp>12-18岁,放开手;u003C/p>u003Cp>18岁以后,看他走。u003C/p>u003Cp>孩子的成长阶段不同,就需要以不同的身份与孩子相处,当然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朋友”式的心态和孩子相处,但是以与孩子做朋友的教育方法为主,应该是适合6岁以后的相处模式。u003Cimg src=###u003Cp>我一直以为,每个人在青春期都是叛逆的。事实上,并不是孩子们想要在青春期叛逆,而是因为在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前没有力量去反抗父母的暴力,只有到了青春期,身体和力量的快速成长才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而那些从小生活在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中的人,从来没有感受到压迫和暴力,自然就不会有反抗,因为不需要反抗。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来自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他的著作《P.E.T.父母效能训练》中,鼓励父母们做“真实的父母”。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接纳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期接纳程度也会变化,甚至父亲和母亲对同一个孩子的接纳程度都会不一样。所以,作为父母,无需假装无条件地接纳,甚至从头到尾都接纳,更不要在自己无法接纳的时候假装接纳。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blockquote>u003Cp>当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会忘记自己是个人这个事实,他们不再是他们自由的自我,忘记了他们的情绪可能因时因地不同。作为父母,他们认为有责任表现得优于一个单纯的人类。u003C/p>u003Cp>为人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了自己是凡人,只有让自己成为实实在在的人才能成为高效能的称职父母,孩子也会很喜欢他们的父母表现出来的真实性。u003C/p>u003C/blockquote>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我曾经看过一些育儿书里写道,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方法就是将孩子本身和他的行为分开。然而,行为是人引起的,要如何将这二者分开?当我的孩子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我要如何告诉他“我只是不喜欢你的行为,而不是不喜欢你这个人?”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对此,戈登博士指出,人和行为是无法完全分开的,当你不喜欢孩子的某个行为时,在那一刻你也是不喜欢他这个人的,因为是他这个人造成了这样的行为。所以,明确而诚实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再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一个真诚的、活生生的人,这样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密关系。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blockquote>u003Cp>要记住,父母并不需要为出现的每个问题都承担责任。u003C/p>u003C/blockquote>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戈登博士提出用“问题归属原则”来解决,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问题归属在孩子时,即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建议父母采用“积极倾听技巧”;若问题归属在父母,即父母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建议父母采用“面质技巧”。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u003Cspan>问题在孩子,请采用“积极倾听”u003C/span>u003C/p>u003Cp>u003Cspan>u003Cbr />u003C/span>u003C/p>u003Cp>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应该判断“问题的归属”,若问题归属孩子,那么父母只需采用“积极倾听”技巧,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而不必过度干涉孩子甚至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孩子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扮演一个倾听的角色,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那么,父母要如何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接纳呢?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有两个方面,u003Cspan>一是用非语言来表示接纳。u003C/span>非语言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或其他行为。比如,用不干涉的方式表示接纳(不插手孩子此刻正在做的事),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u003Cspan>另一个方面就是直接用语言来表示接纳。u003C/span>“语言接纳”中,戈登博士尤其强调“积极倾听”,即不带有任何个人的判断、想法和情绪,而是把话语权交给孩子,鼓励和邀请他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个方法能减少孩子对负面情绪的恐惧,还能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积极倾听”看似很简单,其实它对父母有很高的要求。受自身表达能力的限制,孩子必定无法流畅而有逻辑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父母花更多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想要直接插手给出解决方法甚至指责批评孩子的情绪,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他有权拥有自己的情绪,你不应当去干涉。而且,任何情绪都是友好的、暂时的、应当被接纳的。父母要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相信他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中国传统的父母总是习惯否定孩子的情绪而不自知。比如,当孩子摔倒后嚎啕大哭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赶紧安抚他说“不疼了不疼了,没关系没关系,不哭了不哭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否定,否定了他对疼的感知,还否定了他表达疼的方式——哭。而这种“疼”,是他的感受,不是你的。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如果父母面对的是还不太会说话又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婴幼儿,要如何使用“积极倾听”呢?面对婴幼儿,父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完成整个积极沟通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通常是非语言的。只有花费大量时间陪伴孩子的人,才能逐渐掌握孩子所给出的非语言信息究竟传递了什么需求,进而迅速而准确地给予反馈。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而不同的父母在接受孩子的讯息上也有极大的差异,所以不要教条地套用那些常见的育儿准则,而要耐心仔细地倾听自己孩子的需求。u003C/p>u003Cp>u003Cbr />u003C/p>u003Cp>u003C/p>u003Cdiv>u003Cdiv>u003Cdiv>u003Cimg src=###u003Cp>u003Cdiv>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接纳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期接纳程度也会变化,甚至父亲和母亲对同一个孩子的接纳程度都会不一样。所以,作为父母,无需假装无条件地接纳,甚至从头到尾都接纳,更不要在自己无法接纳的时候假装接纳。u003Cbr />u003C/div>u003Cdiv>当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会忘记自己是个人这个事实,他们不再是他们自由的自我,忘记了他们的情绪可能因时因地不同。作为父母,他们认为有责任表现得优于一个单纯的人类。u003C/div>u003Cp>为人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了自己是凡人,只有让自己成为实实在在的人才能成为高效能的称职父母,孩子也会很喜欢他们的父母表现出来的真实性。u003C/p>u003Cp>u003Cimg src=###u003Cp>当然可以,当孩子的朋友可以使你们处在一个更加平等的位置顺畅地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丰富相互的感情。但是做孩子的朋友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同时放弃了你的另一重身份-师长,你会发现,孩子开始抢夺主动权,从一开始慢慢试探你的底线,到无视你的权威,到试图操控你。那么怎么避免呢,这就需要培养孩子在不同的亲子模式中自由切换。通过一定的程式,比如给自己取不同的称谓,游戏时是他的朋友小头爸爸,辅导作业时是智多星老师,还可以用不同的语气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让孩子进入不同的情景模式,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很快就会学会。u003C/p>###u003Cp>“和孩子做朋友”只能是亲子关系中的一部分,绝不能是全部!u003C/p>u003Cp>孩子从小到大要经历很多时期,不同的时期需要家长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根据孩子不同的表现,家长也需要在各角色间转换。尤其在孩子成长中的几个叛逆期,如果家长不能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去扮演不同角色,后果也是很严重的。u003C/p>u003Cp>保姆、奶妈、玩伴、朋友、老师、严父、慈母、心理医生、竞争对手……每一次角色的切换都要伴随着家长的深思熟虑。做父母,尤其是做好父母,是一门需要大智慧的技术活,绝对不是简单的朋友就可以概括的!u003C/p>u003Cbr>u003Cimg src=###u003Cp>不得不说,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能够以朋友的一种方式和孩子交流是很难得的,而且也是很暖心的一种行为。一些家长们都会认为与孩子做朋友,就是在一些事情上充分吸取孩子的意见,着重孩子的想法,但是,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太过着重孩子的想法反而丧失了父母本该有的权威性,假如一个孩子如果对家长没有了丝毫的敬畏,凡事以自己为主,就很难约束到他,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要表扬孩子,也要让孩子受得起批评,能够明辨是非,要与孩子保持融洽的亲子关系,也要能树立作为父母的威严。所以有自由,也要有规矩。u003C/p>u003Cbr>u003Cimg src=###u003Cp>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u003C/p>u003Cp>我的观点是,和孩子做朋友可以,但不是做那种失去界限感的哥们姐妹式朋友,而是那种良师益友型的朋友。u003C/p>u003Cp>我曾写过一篇文章 ,专门探讨“家长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以下是文章截选。u003C/p>u003Cp>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个杭州的父亲,从小就跟儿子以朋友相处,在儿子进入到青春期后,儿子开始叛逆不再愿意跟父亲像以前那样亲密。父亲有些适应不了,儿子是离家出走还是做出什么叛逆的事情来,父亲给儿子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末尾再次表明,“儿子,爸爸永远是你最好的哥们!”。这个故事令人感慨万千,虽然不知道结果怎样,儿子和父亲是否能继续做好朋友,但至少说明一点,即使从小和儿子做朋友,还是避免不了儿子的青春期叛逆。这位父亲对儿子做到这一步,爱子情深得都模糊了父亲的身份。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u003C/p>u003Cp>孩子从出生会经历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都不一样,父母对待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也会不一样,但有一点不会变,不管在哪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而言都是承担着一个指路人的角色,这是为人父母者的天赋职责,尽管孩子可能并不听从,但是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至于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朋友,但是这个朋友也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而是良师益友型的朋友,孩子可以从你这里获取他所缺乏的社会阅历人生见识等,得到相对正确而且有效的指导建议,这样的朋友关系才会保证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而不仅仅是喜欢了。u003C/p>u003Cp>如果孩子真得和父母处成了一个平等关系的朋友,或者说像故事中的“哥们式”的朋友,那么,这个朋友是不是也能随随便便的不耍了,而且在孩子遇到某些问题时,朋友身份和父亲身份所给出的答案可能会有冲突,父母又该怎么选择呢?即想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亲密无间,互通有无,又想给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路长少走一些弯路,这个朋友关系的把握比较有难度。u003C/p>u003Cp>不管孩子和父母是以一种什么模式相处,家长的角色在孩子未成年乃至成年以后,都不会变。家长的权威一定不要丢失,这是孩子尊重父母的来源。失去孩子尊重的父母,那孩子也失去了从父母身上获取的安全感,这一点是每个想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都应该注意的问题。至于,家长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不要失去孩子的尊重u003C/p>u003Cp>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u003C/p>u003Cp>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u003C/p>u003Cp>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u003C/p>u003Cbr>u003Cimg src=###u003Cp>这句话你别太误解。做朋友的意思是,平等。u003C/p>u003Cp>对待孩子要鼓励,要有过程思维,并且尊重个体差异。说再多你都做不到没用,提问浪费了很多时间。最重要的是真诚的坦诚的爱,孩子12岁以上了,不懂就说不懂。你愿意和不真诚的人在一起生活么?u003C/p>###u003Cp>朋友好做,父母难当,严父严母更难。u003C/p>u003Cp>可今天我们不给孩子立规矩,以后社会就会对他们下狠手。u003C/p>u003Cp>长路漫漫,哪怕注定要背负孩子的误解甚至恨意,只要能换来他们平安健康的成长,我想,所有父母都甘之如饴。u003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