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为何中国孩子对妈妈更“依恋”?“母亲参考效应”给出答案

2022-01-28 03:25:20孕产
“文/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常听人说:“做女人难,做妈妈更难。”确实,中国妈妈很难,除了需要上班,收拾家务以外,教育孩子的重任也需要妈妈们扛起,每天忙得跟旋转的陀螺一般。

“文/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常听人说:“做女人难,做妈妈更难。”确实,中国妈妈很难,除了需要上班,收拾家务以外,教育孩子的重任也需要妈妈们扛起,每天忙得跟旋转的陀螺一般。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的老母亲们也为此做出不小的牺牲,费时费力,但这些“牺牲”的背后,有的结果却让人不甚满意。

不同的妈妈,不同的教育方式,结局却同样“悲惨”,妈妈做错了什么

▶过度溺爱养出白眼狼,妈妈后悔万分

李力的父母在孩子幼儿园的时候离了婚,妈妈得到了李力的抚养权。因为婚姻剖裂,妈妈一直觉得对儿子有所亏欠,所以妈妈在生活中对李力格外溺爱,什么都给李力一手包办,不敢放手。而李力也养成了过度依恋妈妈的习惯,甚至在成年前一直和妈妈同床睡,好无自理能力。

在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照下,没有工作能力,只能天天在家打游戏,靠着妈妈微薄的养老钱生活、啃老。

小时候对妈妈的爱也变成了恨,因为无能他只敢和妈妈发脾气,稍有不顺心就会大骂母亲,甚至抬手就打,李力的妈妈看见被自己“养废”的“白眼狼”,内心悔恨当初的溺爱行径。

▶严苛管教却养出叛逆子,妈妈悔不当初

周强小时候过的生活跟李力完全不同。周强的妈妈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材”,所以自小对周强管教格外严格。孩子只要稍稍犯了错,妈妈就会给予严厉的惩罚,在妈妈严苛的教育之下,周强从小特别乖,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到了周强16岁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他变得脾气暴躁,经常和母亲吵架,还和外面的不良青年混在了一起,整日不回家,和妈妈几乎没有亲子感情,不愿见到妈妈。

周强的妈妈不明白,她在儿子的教育上那么费力,为什么换来这样的结果?

中国人对妈妈的情节和西方有差异,“母亲参照效应”截然不同

在中国对于妈妈这个身份,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即便有的妈妈不合格,也会被“一片苦心”、“辛苦付出”以及“养育之恩比天大”等洗白。

而在国外却并非如此,中国人对于妈妈的情节跟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

曾经有个让很多中国男人愁秃顶的问题:女方问男方,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

男方怎么回答都不合适,说救自己的妈,女方不高兴,说救女方,自己又不孝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甚至有的妈妈为了自己的儿子不被这个问题为难,干脆去学了游泳。

但是这个问题如果拿给西方男人回答:他们会很自然地回答救另一半,自己的妈妈有老爸去救。

▶这就延伸出一个概念——母亲参照效应

母亲参照效应的概念是基于自我参照概念的前提下提出的。母亲参照效应是指与母亲相联系的记忆信息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下的记忆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对母亲相关联的记忆优于对于其他人相关联的记忆。

我国关于母亲参照效应研究开始于朱滢,他和学者张力首次以记忆的行为实验将文化与自我参照效应联系起来开展了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人自我参照加工与母亲参照加工同时激活了内侧前额叶。而西方研究发现,将自我与母亲进行比较时西方被试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而没有出现母亲参加照效应。

中西方研究发现的不同证明:中国人对于母亲的依赖相对严重,“自我”定义中涵盖了母亲,而西方人则比较独立,“自我”定义中只是完整的自己,是没有母亲的。

▶通俗一点说,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自我”是自己和母亲,而西方人的“自我”,就是指自己一个人。

“母亲参照效应”引发不同的亲子依恋类型,四种类型特征明显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亲子依恋”。亲子依恋反应的是亲子间的亲密程度,指的是子代和亲代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接”。

因为亲子间的相处方式各异,后期会形成不同的相处方式。

根据科学研究,亲子依恋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抵抗依恋型,解体依恋型。

安全依恋型(secure attachment):如果母亲在场,孩子不论在游戏还是做事方面,都感觉非常自在,而且情绪稳定。一旦母亲离开,孩子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无法平静处事和玩耍。简单地说,就是孩子的情绪和表现取决于母亲是否在场。

回避依恋型(avoidant attachment):对于母亲是否在场,孩子并不关心,也不在意母亲做什么说什么。只在意自己的事情,孩子愿意自己探究,对新事物热情较大。可以说对母亲没有形成依恋。

抵抗依恋型(rresistant accachment):这样的孩子与母亲关系很矛盾,母亲在的时候排斥,不在的时候又不安,总得来说就是既希望母亲在又想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不愿意接触陌生的事物,也不大愿意接纳他人。

解体依恋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他们愿意和母亲有较多的接触,却不愿意和他人交往,对待他人含有敌对的意味。不会主动探索,也不喜欢按照套路出牌,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

由此可见,安全依恋型孩子和母亲相处比较愉快,而其他三种类型与母亲的相处关系比较复杂,亲子依恋不和谐,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教育影响重大。

加之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和母亲的联系较多,对母亲的依恋也较为深厚一些,所以不管中国母亲与孩子相处是那种亲子依恋类型,对孩子来说其作用都不可忽视。

亲子依恋关系的特殊性,导致中国妈妈很难当

中国女性的角色很多,尤其结婚后,一人分饰多个角色:在父母面前是女儿,在老公面前是媳妇,在婆婆面前儿媳,在孩子面前是妈妈.......

她们每天在各个角色中切换,努力地平衡着事业与家庭。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提升了妈妈这个角色的要求。

从怀孕的那一刻起,母亲这个角色就注定了妈妈们的牺牲。牺牲事业,牺牲身材,牺牲时间,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们放弃了太多。

甚至有的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妈妈们依旧不放心,从而过多地参与到儿女的生活上来。

对于儿女的教育,妈妈们也不敢松懈,但有的妈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跟自己所预料的大相径庭。

如同文章开头的那两个故事一样,妈妈们对孩子爱得多了,容易“慈母多败儿”,对孩子严格了,又容易引起孩子叛逆。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宽与严之间,妈妈们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根据“母亲参考效应”学会调整“印象”让孩子健康成长

从孩子的“母亲参考效应”我们可以得出妈妈对孩子的行为,会引发孩子的不同“亲子依恋”类别,所以妈妈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调整孩子脑中对妈妈的“印象”,让孩子健康成长。

▶学会做个“懒”妈妈,该放手时就放手

经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原因就是父母怕孩子受委屈,舍不得让孩子放手去做,尤其是妈妈,孩子做一点点就心疼,于是事事包办,孩子失去了做事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心生惰性,自然就懒了。

想让孩子做事,在生活中就试着做一个“懒”妈妈,孩子做事的时候做一个旁观者,让他自己去发挥,出了问题也让他自己去承担。不放手,孩子永远难以独立,孩子如同一只小鸟,永远在笼子中,是无法在蓝天下翱翔的。

社会中有许多“巨婴”就是因为母亲呵护备至所致,他们不是没有能力生存,而是习惯了不去努力,所以,太“勤快”的妈妈要懂得偷懒,该放手时就放手。

▶学会做个“弱”妈妈,让孩子变强大

家庭关系中,妈妈太强势,孩子就会比较弱。虽说“为母则强”,但尽量强在精神, 不要强在表面。生活中要多给孩子展示的机会,让他看到自己的强大,别做太多的事情剥夺孩子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学会做个“原则”妈妈,温柔中不失理性

对于孩子教育方面,太宽或者太严,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个好妈妈会做到宽严有度,度在哪里?度就在“原则”二字。

平常对待孩子,态度是温和的,但涉及原则性问题,则必须理智对待,这个时候要“严”,坚决不能浑水摸鱼,替孩子遮掩其错误,让孩子知道“原则”的重要性。

对于本文,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发表您的意见,如果你喜欢本文,就请点赞或者分享吧。我是豆宝奶奶,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