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太贵效应”=“过度节俭”,经常哭穷的妈妈,影响孩子未来格局 太贵效应

2022-03-14 07:08:30孕产
文/樱花妈咪(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大多数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是孩子的德育问题始终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如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孩子之间也有了攀比的现象,为了避免孩子养成虚荣心重的性格,不少家长喜欢向孩子“哭穷”,却殊不知这还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格局。

文/樱花妈咪(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大多数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是孩子的德育问题始终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如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孩子之间也有了攀比的现象,为了避免孩子养成虚荣心重的性格,不少家长喜欢向孩子“哭穷”,却殊不知这还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格局。

朋友小陈在小时候就常常听见妈妈说“这个太贵了”,“我们没太多钱”这样哭穷的话,虽然不是直接的要求,但是小陈也决定做一个体贴的孩子。于是,在学校东西丢了也不敢和家里说,只好每天都厚着脸皮向同学借;很少买新衣服,只有穿到不合身的时候才会换;就连学校组织的要交费的外出活动,或者是同学的聚会,小陈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生怕给家里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太贵效应”=“过度节俭”,经常哭穷的妈妈,影响孩子未来格局

看着同学们入时的玩具和衣服,听着他们谈论玩乐的回忆,小陈心里十分羡慕,但是也无能为力,就连考大学的时候,小陈也放弃了自己一直很喜欢的医学专业,而选择了有各项补助的师范专业,然后节俭而平淡地度过了最后的学生时期。

直到小陈工作后,对金钱和财富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父母谈话内容有了真正的理解,加之经过家里几次大事,他才明白原来家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是也绝对不到贫穷的地步。

一时间,小陈只感觉自己这么多年像一个小丑,心里既羞又恨。认识落差巨大,小陈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有了爱花钱,冲动消费的坏习惯。但是小陈仍然说,即使现在买再多东西,买再贵的东西,也无法弥补自己内心的自卑。

家长向孩子说“太贵了”时,本心是不希望孩子乱花钱,并且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但是过度的节俭最后却容易矫枉过正,反而激起孩子对金钱的过度渴望或者形成自卑心理,而不管是那种结果,都会为孩子的发展带来原本可以避免的障碍。

著名作家纳·霍桑所说一样,金钱并不像一直以来被认为的那样,是一切邪恶的根源,只有对金钱的贪欲,即对金钱过分的、自私的、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为什么家长喜欢向孩子说“太贵了”

★把哭穷当作是临时的救命稻草

家长们都很害怕孩子哭闹,尤其是当众哭闹,一遇到这种情况,不少家长就乱了阵脚,很多时候的对策实际上只是临时稻草,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后患。

比如当孩子固执的想要一件玩具或零食,而家长认为没有购买的必要,但是又无法拒绝孩子,或者无法止住孩子哭闹时,不少家长就喜欢向孩子“哭穷”,甚至是表现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让孩子主动放弃。

这样的做法虽然最终是达到了家长的目的,并且是让孩子主动退步,避免了口实,但是却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家贫的印象,多次使用,更是会导致孩子性格的自卑。

★希望孩子养成节俭的性格

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孩子对于金钱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很浅薄的阶段,也很难有意识地主动克制花钱的欲望,容易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同时,如今孩子所使用的各种物件也是越来越新奇有趣,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孩子之间也容易有攀比之风。

所以不少家长就喜欢用向孩子灌输“家贫”观念的方式来培养孩子节俭朴实的性格。虽然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孩子虚荣攀比,但是也会让孩产生“低人一等”,“不如人”的心理认知。

节俭虽然是一项优良的品性,但是它和金钱与财富并不冲突,就像日本学者斋藤绿雨所说的一样,“夸耀贫穷较夸富裕更卑鄙”。培养孩子节约的意识和习惯并不应该是让孩子习惯贫穷,从小被灌输过度节俭和“家贫”思想,孩子未来势必有二者的影子。

▶▶过度节俭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孩子更容易自卑

就像小陈一样,从小便不敢和同学谈论吃穿用度的话题,东西丢了总是厚着脸皮向同学借,不敢和朋友出去玩等,这些事情都让小陈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心里自卑的感受不断得到了加深。

即便长大后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活自由,穿上了名牌衣服,小陈仍觉得别人两三百块钱的穿搭看起来像大牌。

这样的自卑心理是固执而无处不在的——机会面前的怯懦和迟疑,真相面前的沉默和自我展示时的束手束脚等都会让机遇溜走,而这样的结果又会从反面印证自卑的自我认识,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难以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学生时代的小陈可以说是十分节俭了,即便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下,他也可以很好的做到自我约束,但是长大后他却有了爱乱花钱和攀比的习惯。这其实是源于小时候的某些东西的缺少而激发的心理防御,形成了自我补偿心理,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同理的还有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总是容易轻信别人和粘人。

不得不说,爱乱花钱和虚荣的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他们对于金钱的渴求过于强烈,有的人甚至不惜用偷盗的方式来实现。而性格内向一点的孩子,还可能就此“认命”,把忍受贫穷当成自然和常态,而放弃奋发斗争的精神。

★眼界格局受到禁锢

之前在知乎上看见有一个提问,即一对恋人在于未来发展地点和方向的选择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从农村读书出来的女生认为二人可以到一个二三线,甚至是三四线的城市工作,以他们两人的学历和能力,足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且不仅开销小,还很稳定。

但是城市出身的男生却认为在已经获得华为offer的情况下就应该留在大城市发展,不仅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还有更旷阔的发展空间,即便一开始辛苦一点也没关系。

两个人没有一定的对错,只是有不同的考虑,但是从长远来看,男生的选择确实是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的。

从小在过度节俭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最先看到的总是眼前的东西,衡量价值的标准也总是更多的从金钱角度出发。

孩子的自我认识是靠外界评价不断修正和建立的,所以,家长们别再认为孩子“够吃够用就行了”,很多时候,孩子的底气需要金钱的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海洋军事战略家科贝特会说“贫穷要独立自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的原因了。

▊孩子的金钱观需要更多的正面引导

不少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其实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的,即总是在问题已经暴露,甚至是比较严重的时候才开始慌张的应对,而且方法主要是以“堵”为主。

没有提前的思考,教育方法就可能是僵硬勉强的;没有疏通,同样的问题在后期还会有新的表现方式,对于孩子的金钱观,家长需要进行更多的正面引导。

更多的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去,让孩子体验到身体的劳累,同时告诉孩子自己工作挣钱也是很辛苦的,加深孩子对于金钱的认识;还可以告诉孩子花钱有快感是自然的,但是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陪孩子看绘本和故事时,家长们也可以见缝插针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引导孩子节俭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后续的影响。

卢棱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只要孩子有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节俭只是其一。

本文由樱花妈咪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