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整合内隐记忆,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减少亲子冲突
文/夏天
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小,不记事,打骂、吼叫也没什么。
但父母们不知道的是,当我们冲孩子发脾气时,通常是在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做事情,但这样做不仅不能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反而要孩子接收我们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长大之后,也常常会在某个点上发脾气或急躁不安,仔细想想又找不到原因。
又或者,当孩子成为父母后,自己小孩不听话时,他也会发脾气,并认为这是小孩的问题。
其实,这两种情况下的情绪受到影响,有时并非事件本身或者对方做错了什么,而是由于自己过去的经历导致的。
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当下经历的情景激发了过去自身的痛苦或曾让人倍感压力的事件。
为何意识不到?
因为它们成为了内隐记忆的一部分,不去觉察是难以想到的。
内隐记忆是什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学时学会了骑自行车,即便后来多年没骑过车,但仍然会骑,而不会忘记;
二胎家庭,孩子一生下来,妈妈就可以娴熟的给孩子换尿不湿,而不需要再去学习方法。
这些不需要回忆,直接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内隐记忆的部分,也可以叫做无意识记忆。
内隐记忆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意识性,也就是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记忆,但会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在特定情境下被激发出来。
过去的经历会影响当下的生活,就像一个按钮,启动了曾经的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或回应方式。过去的那些记忆是点火机制,某种情境一出现,大脑随时准备好以某种方式作出回应。
比如,妈妈下班回到家后,第一件事是拥抱宝宝,那么孩子就会将妈妈下班与爱联系在一起——妈妈下班,我将会和妈妈在一起,并且让我感受到妈妈的这份爱。
或者,一个小朋友经常被另一个小朋友欺负,每次看到欺负人的那个小朋友,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内隐记忆对人产生影响的例子。只是,我们所形成的这些特定的心理模式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影响着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选择。
内隐记忆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有时会建立负向的内隐记忆孩子由于心智、逻辑思维正在发展中,尚不能正确理解一些事情,从而形成错误、负面或者绝对化的内隐记忆。比如孩子唱歌被一同学嘲笑难听,倍受打击,因而会形成“我唱不好歌”的自我评价。
或者孩子不喜欢语文课,询问孩子原因,他也说不出,通过父母引导,才知道写作文时,老师说他写的“金鱼的尾巴像花瓣”不对,应该是像扇子。他对写作的兴趣倍受打击。
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孩子的不合理、不适当的行为,是不懂事、不听话还是因某段经历造就的内隐记忆为孩子建立了特定的心理模式?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孩子发脾气,让他们听话,执行我们的命令,而不去关心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很可能会莫名奇妙的发脾气,却找不出原因。
父母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感受,会破坏内隐记忆的形成大脑中的海马区域,是我们提取记忆时的搜索引擎,负责大脑不同部分的共同运作。海马区域可以将内隐记忆中的所有形象、情绪以及感受整合在一起,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我们可以理解为过去的一些经历是碎片,海马区域将它们拼成一张完整的图像,从而记起这件事情。
但是会有一些内隐记忆,没有被海马拼凑起来,飘落在大脑中,难以形成拼图。
比如,当孩子哭的时候,有的父母会立即阻止:“不要哭”;孩子摔倒之后,有的父母说“没事,站起来,你是男子汉”。
而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孩子内在的感受,孩子逐渐会建立起来“哭是不好的”、“疼痛也不要哭”的心理模式,痛苦、悲伤、疼痛的感觉不被看见,没人理解。
方法:整合记忆,帮助孩子成长如果父母不给孩子提供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痛苦的事情,孩子的这些经历将形成散落的碎片,难以理解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经历对当下的事情产生了影响。
当我们了解内隐记忆对孩子以及对我们成人的影响,就可以帮助孩子尽可能建立完整、正向的内隐记忆。并将内隐记忆带到意识层面,通过整合记忆,处理孩子当下的感受或情绪。
父母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帮助孩子:
方法 1: 先整合父母自己当我们情绪不佳时,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有时即便我们都没意识到。此时,孩子也很难保持平静,他们会因此表现出烦躁、不安。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时,自己正因为一些事情而焦虑,那天孩子也情绪不好,我当时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总觉得他在“找事”。
直到因为某件事他闹起来,我没忍住冲他发了脾气。
很快,我因为冲他发脾气而愧疚,抱起他一边走,一边安抚他的情绪。
等他情绪平静下来,我的不良情绪也被释放了。
现在想想,是我的不良情绪传递给了孩子,孩子觉察到了我的心情低落,帮助我发泄出来。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会发现自身的情绪有时会影响到孩子,因此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而且,有些时候我们发脾气,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过去自身的内隐记忆影响到了现在我们对孩子行为的回应。
比如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看到后,责备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当妈妈事后去觉察的时候,发现自己小时候也曾因打碎过东西,父母这样说过自己。当时的自己感到无助又恐惧。
为了不去回想过去自己的经历,我们会将之投射给孩子,让孩子去感受我们小时候的痛苦,而忽略了当下孩子的感受及希望被妈妈安抚的需要。
正如《全脑教养法》的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所说:“内隐记忆促使我们以一种并非出自自己意愿的方式来做出反应。以往那些被他人或父母所忽视,遗弃或贬低的感受,会阻碍我们以一种成熟关爱和尊重的态度来与孩子互动。”
因此,与孩子有冲突时,西格尔建议我们多去问自己:
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现在的反应是合理的吗?现在发生的事情让我联想到了什么?我的感受和行为来自于哪里?(是否是我自身感受,投射给了孩子)通过觉察,我们反思自己过去的内隐记忆,如何影响了现在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改善对孩子的养育方式。
方法 2 :回顾经历或讲故事另一个让孩子拥有完整内隐记忆的方法是回顾曾经发生的事情。
当父母没有控制住情绪,打骂孩子,孩子心里感到被伤害了,我们可以和孩子回顾一下刚刚发生了什么。
你刚才将牛奶倒在地上,还摔碎了牛奶瓶。妈妈看到很生气,因为牛奶瓶是要还给送奶员叔叔的。妈妈太生气了,就冲你大吼起来。你很害怕,是不是?
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的内隐记忆外显化: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为何这么做,以及自己刚刚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并且,可以减轻妈妈回应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伤害。
如果是过去的事情,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现在一些恐惧、痛苦、烦躁等情绪,源于过去哪些经历,帮助孩子找出原因。
方法 3:回忆当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翻看照片,和孩子讲讲当时发生了什么,一起回忆旧时光,帮助孩子通过回忆过去的事情,建立正向的内隐记忆和亲子联结。
说了这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可以从自身出发,整合自己的内隐记忆,减少对孩子形成记忆碎片、负向心理模式的影响,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内隐记忆形成有意识的记忆,从而在遇到不好的体验或倍感压力的事情时,找到更合适的应对方法。
(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我是夏天,分享儿童教养|亲子阅读|妈妈成长|个人养育经验相关内容,欢迎关注,留言。
相关文章
- 亲子心理:我用血泪教训告诉你,孩子长大会讨厌两种父母,请避免
- 亲子教育|对孩子赞美要学会把握尺度,过度赞美不利于孩子成长
- 亲子游对孩子成长有重要作用,家长注意3点,亲子游才更有意义
- 减少孩子的孤独感,父母要做孩子的同行者,不要孤独行走
- 孩子3岁前记忆哪去了?为什么会记忆缺失?这4点原因父母要知道
- 孩子“压抑式的成长”,就在家长不经意之间,父母您中招了没?
- 孩子一生的幸运,就是能够遇到一对懂得自我成长的卓越父母
- 孩子不听话是自己的原因?父母首先反思,5种语气助孩子更好成长
- 孩子不自信、遇困难就逃避?父母4个方法让孩子有“成长型思维”
- 孩子与你天生不合?父母管住自己的嘴,孩子的成长才能如鱼得水
- 孩子因为冲动起冲突屡教不改,父母可能犯了这样错
- 孩子嫌弃家境怎么办,父母一定要这样传达,让她努力成长
- 孩子平时爱埋怨,孩子三观会“跑偏”,这3点在亲子成长中很重要
- 孩子总是反锁门不让进?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亲子关系也需要边界感
- 孩子成长中“安全隐患”随处可见,父母要帮助孩子翻越“雷区”
- 孩子成长有什么规律吗?1-8岁孩子成长的8个关键期,父母可以了解
- 孩子成长有无限可能,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的破坏力就会变成创造力
- 孩子成长的3个叛逆期,让孩子把话说完,是父母最好的修养
- 孩子成长需要父母“轻推”一把,跨越障碍,成就自我
- 孩子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自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