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别小看语言的力量,孩子最怕听父母说这些话,几乎所有家长都说过

2021-12-18 14:49:05孕产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种人,和他们交流的过程非常愉悦。一件事情从这些人的口中说出,听起来很舒服,即便是负面内容,也不会令人反感;而另外一些人就不同了,同样的话语由他们来说,总觉得哪里不对,就算是积极内容,听起来也觉得怪怪的。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种人,和他们交流的过程非常愉悦。一件事情从这些人的口中说出,听起来很舒服,即便是负面内容,也不会令人反感;而另外一些人就不同了,同样的话语由他们来说,总觉得哪里不对,就算是积极内容,听起来也觉得怪怪的。

其实这种感觉不仅仅在成年人身上出现,就连幼儿期的宝宝也会发生。

一位妈妈就经常抱怨自己和宝宝讲话时,孩子总是不理她;

另外一位爸爸困惑于:为啥自己一开口,孩子就自动屏蔽他的声音,一点回应也没有。

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原因的话,孩子们没回应、不理睬的行为,或许就是最真实的回应方式。如果你在和宝宝相处的过程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妨先自检一下的谈话方式,或许是自己的语言已经给孩子带来不适感了。

第一种父母:非常喜欢使用概括性的口头禅

比如经常用“老是”、“每次”等等,而且后面必然跟着带有否定意味的话,例如:“你怎么总是把衣服弄脏呀”,“每次都要和你说好几遍才能记住”,“吃饭之前总是忘记洗手”。这些说法不仅跳出了当下“这一次”,还预测了之后的“每一次”,孩子会听到之后,只会感到沮丧,认为爸妈已经对自己失望了,就算以后做好也没用。

第二种父母:非常喜欢用反问句式

“你没听见妈妈说话吗?”、“你就不能自己玩一会吗?”、“我不发火你就不听是吗?”。这些句式当中,都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不仅仅是愤怒,还有不耐烦,将父母的不满直接传达给孩子,听起来攻击性很强。

第三种父母:直接用“不”字开头的祈使句

比如“不许哭”、“不要大声说话”、“不能吃蛋糕”等等,刚开始,孩子可能会被严厉的语气震慑住,但是几次下来就失效了,还激发了宝宝们的逆反情绪,你不要我做,我偏要试试看!

最后一种父母:总是言行不一致,嘴巴上抱怨,但是行为上却包办。

比如妈妈嘴上指责孩子动手能力弱,连裤子都穿反,行动上却一把拉过孩子,给他穿上裤子。这种方式下,孩子们接收到被嫌弃的信号,却又被剥夺了尝试改进的权利,往往会造成低自尊的心理。

那么,正确的改进方法是什么呢?

针对于第一种情况,建议父母把范围缩小,只说当下这一次,如果宝宝下一次做得好,还要记得表扬他;

而第二种情况下,建议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形式,比如“妈妈知道,你是可以自己玩的”。

如果需要给孩子指令的时候,尽量温柔耐心些,可以用商量的语气,唤起宝宝的同理心,引导他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后一种情况下,当宝宝做得不好时,父母可以为他做出正确示范,然后让他来模仿,在做的过程中宝宝也会获得成长的机会。

这就是语言的魔力所在,它可以让孩子枯萎,也能让他们获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