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入园半个月,每天怎样跟孩子沟通才能给他/她传递正确的三观

2020-02-04 13:00:04孕产
开学已经大半个月了,慢慢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都踏上正轨了。学校回家后,不少父母自然就会关心询问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问错了问题。1、“三不问”先不看文章,想一想,你最习惯问的是什么?饭吃完了吗?/有没有上厕所? 听老师话了吗? 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是不是很多人都会问这三大类?

开学已经大半个月了,慢慢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都踏上正轨了。

学校回家后,不少父母自然就会关心询问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问错了问题。


1、“三不问”


先不看文章,想一想,你最习惯问的是什么?

饭吃完了吗?/有没有上厕所? 听老师话了吗? 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

是不是很多人都会问这三大类?

而且不少父母真的是每天都会重复问这三大类问题,甚至一天内要重复问好几遍。

为什么?关心啊,而经常的孩子却不回答;那父母更加着急,就盯着问更多。

如果说的正好是你,我个人非常建议大家可以停止。

父母的关注是阳光,阳光洒在哪里,哪里就会生根发芽。

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这三个问题,背后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1、饭吃完了吗?/有没有上厕所?

这是关于生理类的问题,特别能理解。小D当年2岁刚刚去上托儿所的时候,我最担心的也是会不会饿着,有没有尿裤子或者憋大便。

但后来我发现,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这方面困扰的,你问了也没啥。

但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去了幼儿园后,就不适应,出现了不吃饭不上厕所的情况。

那么你越问,他这个问题就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大部分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后,都会出现某些行为倒退,比如吃饭要喂了,尿裤子了、晚上入睡困难了等。这其实是他们入园不适应的一种表现。

当孩子面对较大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后,他们就会失去掌控力。这时,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紧紧抓住自己还能控制的“救命稻草”,也就是吃喝拉睡。

我们眼里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们应对入园焦虑的解药。

所以你盯着这些问题没用,反而更需要关注真正的源头,疏导他们的入园焦虑。

(如何应对入园焦虑,戳->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讲真,你自己一周有几天不想去上班的?)。


2、听老师的话吗?

这应该也很常见吧,至少我从小父母就会这样教育我,“上学后要听老师的话”。

直到我做了母亲后,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又看到了越来越多熟人猥亵的案件,我发现“听话”这件事真的是个错误命题。

很多人也许第一反应还是不同意,不听话不就是“熊孩子”吗?

但听话不等于讲理,更加不等同于明事理,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需要因为某个“身份”而服从。

扪心自问,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都是会犯错的,当然大部分情况也都是对的。

但是我们更需要让孩子关注的是,为什么老师说的这件事我需要遵守?老师讲的这个是否有道理?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孩子“自我管理”机制。

只有从小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长大后才能充分“自治”,也能有勇气对于不合理大声说不。


3、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

这个也是人之常情,自己家的孩子都是宝,第一次踏入社会,我们无法随时随地跟着,难免会担心孩子被人欺负了。

这些看似是关心,但却是在和孩子传递“受害者”心理。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的第一次人际互动,我们的反馈也会变成他们的社交体验。

那不少父母会说啦,并不是啊,我问孩子“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孩子就会说有的,有时还能说出名字的。

要知道学龄前孩子语言发展并不成熟,想象和现实有时还会混淆。

我们这个提问本身就是有引导式的,孩子自然就进入了我们设置的场景。

我并不是说幼儿园就没有欺负和霸凌事件,但我们要相信大部分只是孩子之间的打闹。

更要相信,大部分情况下,我的孩子是有能力处理这些小小社交冲突的。

当我们自身带着“受害者”心理和孩子对话,就会剥夺他们面对社交冲突的锻炼机会。

我们看到的只有孩子的无能,我们的询问关心也是在增强他的无能,那么慢慢的,孩子就真的“习得性无能”了。


2、三要问


那说完了“不要问”的三句话,再来聊聊可以问什么吧。

1、今天学到了什么?可以教妈妈吗?

这是我最经常问小D的,从托儿所开始就会这么问,一直保留到现在。

这也是我希望小D拥有的对于学校的印象:帮助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我成为更加有用的人,可以帮助他人的人。

而当我们表示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的时候,又能进一步激发孩子学习和分享的欲望,这样就能正向促进了孩子上学的动力。

小D从三岁不到就“教”了我很多,从做鬼脸,各种瑜伽动作,到现在的如何现场表达、怎么进行自然拼读



2、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我们肯定希望了解孩子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我是习惯性地用“好玩、有趣”这样的词语来提问。

积极情绪会感染,正面提问也会感染。

但也并不是所有情况,孩子都愿意分享的。有时你问了就会“一问三不知”。

那我通常都会先和小D分享,当我和小D分开的这一天里,我做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想念了小D。然后再引导她分享。

如果还是无果,那么推荐这个“我猜你答小魔法”的游戏。

3、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的吗?

当然啦,并不是说一味地只问“正能量”问题,孩子第一次独立面对社会肯定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与其预设“孩子被欺负”,我更愿意选择问开放式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我的主观臆断。

更加关键的是,它强化了父母的作用,“你自己搞得定的,妈妈不插手;但任何情况,只要你需要,妈妈永远在这里会提供帮助”。

这个提问,我也是从小D托儿所就开始问的。

说实话,当时2岁半的孩子,经常“文不对题”,比如你能帮我把鳄鱼毛绒带到学校吗?明天可以不去学校吗?

那时的她,大部分的关注点还是自己,不存在和同龄人互动产生的烦恼。

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而且每次也都是非常认真地听她说,分享她的烦恼,帮她想办法。

如今,小D 5岁了,果然开始有不少小烦恼了,她都会第一时间和我分享寻求我的帮助。

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聊天,家庭最好的课堂就是餐桌,和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比什么都重要。


记得当年小D第一次入托的时候,我就在自己的手账上写了一句给她的祝福: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

其实这句话不仅是送给小D,也是送给我自己和你们。

我们的提问不仅仅只是问题,更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我们的三观会通过我们的提问,传递给孩子。